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互主观性视阈下的概念隐喻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争——以诗歌隐喻创新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范振强 许洋洋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38-344,共7页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两个当代隐喻理论是互补的关系,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交互主观性;4)交互主观性理论可以为新旧当代隐喻理论提供统一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意性隐喻 新奇隐喻 诗歌隐喻创新 概念隐喻理论 刻意性隐喻理论
下载PDF
刻意性隐喻理论视域下混喻的三维认知模式构建 被引量:7
2
作者 范振强 郭雅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混合隐喻是隐喻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现有研究存在不足:包括缺乏统一的界定和分类;忽视发话者的意向因素;研究相对零散,缺少统一的理论模型。针对现有不足,借助新兴的刻意性隐喻理论及其话语、思维和交际三维分析范式,对混喻进行分类和解... 混合隐喻是隐喻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现有研究存在不足:包括缺乏统一的界定和分类;忽视发话者的意向因素;研究相对零散,缺少统一的理论模型。针对现有不足,借助新兴的刻意性隐喻理论及其话语、思维和交际三维分析范式,对混喻进行分类和解析,研究发现:以交际者的交际意向为标准,可将混喻分为刻意性和非刻意性两大类;话语维度为混喻的刻意性提供识别标记;思维维度可以解释混喻的内部认知机制;交际维度能够解释混喻的语境因素和交际效果。三个维度有机结合,旨在为混喻研究提供相对综合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隐喻 刻意性隐喻理论 话语识别标记 认知机制 语用效果
下载PDF
认知语用学视域下刻意性隐喻的动态构建新解 被引量:1
3
作者 范振强 金旭微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0-68,共9页
隐喻研究中主流的概念隐喻理论重静态概念、轻动态交际,在批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新出现的刻意性隐喻理论虽然强调交际因素,但尚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隐喻阐述模式。在语用学的顺应论框架下,以刻意性隐喻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 隐喻研究中主流的概念隐喻理论重静态概念、轻动态交际,在批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新出现的刻意性隐喻理论虽然强调交际因素,但尚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隐喻阐述模式。在语用学的顺应论框架下,以刻意性隐喻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隐喻学最新的意义焦点理论,结合认知、语境和社交因素可以有效揭示隐喻交际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刻意性,有望为解释动态交际中的隐喻生成和理解提供一个相对综合的解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刻意性隐喻理论 顺应论 隐喻动态构建
下载PDF
基于交际维度的刻意性隐喻理论: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范振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语料库研究显示,概念隐喻中只有4.36%被交际者真正用作隐喻。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学者提出了刻意性隐喻理论,在语言维度和概念维度的基础上引入隐喻的交际维度,并提出了隐喻的刻意性机制,是隐喻研究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该理论在刻意性隐喻... 语料库研究显示,概念隐喻中只有4.36%被交际者真正用作隐喻。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学者提出了刻意性隐喻理论,在语言维度和概念维度的基础上引入隐喻的交际维度,并提出了隐喻的刻意性机制,是隐喻研究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该理论在刻意性隐喻的界定、刻意性的识别、隐喻心理加工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尝试集中对四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将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旨在促进交际维度刻意性隐喻研究的融合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交际维度 隐喻刻意 问题 展望
原文传递
郭沫若《英诗译稿》中刻意隐喻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析西 《郭沫若学刊》 2022年第3期27-33,共7页
《英诗译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郭沫若仅有的一本译作。本文以《英诗译稿》为研究对象,拟在认知架构理论背景下,分析隐喻表达及其主题,通过提炼《英诗译稿》中的刻意性隐喻,品鉴郭沫若的译文,并总结郭沫若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更改隐喻中的... 《英诗译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郭沫若仅有的一本译作。本文以《英诗译稿》为研究对象,拟在认知架构理论背景下,分析隐喻表达及其主题,通过提炼《英诗译稿》中的刻意性隐喻,品鉴郭沫若的译文,并总结郭沫若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更改隐喻中的始源域;增添始源域;调整语序,动态突显映射;隐喻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进行再创造。该译本最大程度地呈现了原诗的精髓,合理的再创造,将诗意发挥到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诗译稿》 郭沫若英诗翻译 刻意性隐喻 架构理论
下载PDF
“A is B”型概念隐喻的台前与幕后认知对比研究——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
6
作者 范振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8-97,共10页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出现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可以依靠概念层面隐喻的激活便可理解,而后者则认为语言层面的"A is B"型隐喻是一种刻意性隐喻,其理解需要认知主体在线构建相似性。基于语料库,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对作为台前和幕后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起源、识别、加工方式、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厘清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的分歧,也有望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is B”隐喻 “生活是一场旅行” 认知语用机制 概念隐喻理论 刻意性隐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