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股骨重建位置 被引量:9
1
作者 徐卿荣 朱振安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 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重建位置。方法  7具新鲜冷冻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区取 5点以及胫骨附着区中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 目的 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重建位置。方法  7具新鲜冷冻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区取 5点以及胫骨附着区中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膝关节 0°~ 90°屈曲过程中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与胫骨附着区中点间呈等距变化 ,而股骨韧带附着区前点和上点与胫骨附着区中点间距离变化超过生理等距界限。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和下点是理想的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重建点。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的连线构成了前交叉韧带的股骨等距重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等距 膝关节/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华强 黄长明 沈瑞群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的个体差异。方法对100名健康受试者的膝关节侧位片存PX电子系统下找到股骨等距点(i点),测量i点到髁间窝后缘过顶点(OT)距离,先用2×2析因分析探讨四组年龄段(20~30岁、30~40岁、40~50岁、...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的个体差异。方法对100名健康受试者的膝关节侧位片存PX电子系统下找到股骨等距点(i点),测量i点到髁间窝后缘过顶点(OT)距离,先用2×2析因分析探讨四组年龄段(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中年龄、性别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再用SNK-q统计学方法对这四组年龄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i点至髁间窝后缘过顶点距离为7.5~15.1mm,平均(10.5±1.4)mm。不同年龄组间i点至OT点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3,P=0.042),不同性别间两点距离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245,P=0.042),而年龄与性别这两凶素之间无明屁交互效应(F=0.456,P=0.714)。20~30岁组与〉50岁组、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0岁与20~30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0岁、40~50岁、〉50岁组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距点的测定应有个体差异,术前X线片测节及术中双监视法有助于准确定位等距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等距 摄影测量法 个体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