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角骨皮质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欣 张英琪 +3 位作者 张世民 杜守超 陈凯 王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65~98岁,平均79.8岁。根据2018版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2.2型46型,31-A2.3型29例。对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模拟复位等影像处理技术,测量其前内侧角处骨皮质的厚度,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并观察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形态。结果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为51.8~72.6°,平均62.4°;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为17.6^-47.3°,平均-15.8°;前内侧角处骨皮质厚度为3.6~6.1mm,平均4.4mm;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为14.3~21.2mm,平均16.8mm。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有3种形态:(1)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57例(76.0%);(2)与股骨颈轴线相垂直,7例(9.3%);(3)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包括反向成角),11例(14.7%)。结论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形态和骨折线的走向,能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对手术选择皮质支撑复位的形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前内侧角骨皮质 骨折形态 复位支撑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outside-in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前角水平撕裂疗效附3例半月板罕见前角解剖结构
2
作者 李承烨 马霄君 +3 位作者 王建川 孟宪涛 黄诗博 王卫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1期429-430,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使用outside-in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前角损伤临床疗效,附3例半月板前角罕见解剖学变异,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半月板前角水平撕裂31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19膝),女性患者12例(12膝),年龄30-44岁,平均年龄37.5,病程4-31d...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使用outside-in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前角损伤临床疗效,附3例半月板前角罕见解剖学变异,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半月板前角水平撕裂31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19膝),女性患者12例(12膝),年龄30-44岁,平均年龄37.5,病程4-31d,平均病程15.9d。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outside-in半月板缝合修复术,术后切口Ⅰ/甲愈合,随访时间12.4(12.2±3.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无静脉血栓形成、神经血管损伤、关节粘连、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间隙疼痛、关节绞锁、跛行、打软腿、活动受限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好转。Lsy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1.62±6.93提高至术后89.64±7.06。结论:关节镜下行outside-in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前角损伤,术后膝关节症状改善明显,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术中需注意存在罕见半月板前角解剖学变异,防止误切造成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镜 半月板缝合 Outside-in缝合技术 内侧半月板变异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3
作者 闫广辉 徐宝山 +3 位作者 夏群 谭清实 王文格 杨海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6563-6566,共4页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前内侧角 后外侧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精确测量及其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闫广辉 高春光 +5 位作者 李华 索娜 武佳奇 魏巍 靳宪辉 张庆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88-91,共4页
目的 精确测量和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管狭窄症(LSSS)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LSSS患者为观察组(LSSS组),选取与LSS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CT检查未见明显椎管狭窄.用CT终端机分别测量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 目的 精确测量和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管狭窄症(LSSS)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LSSS患者为观察组(LSSS组),选取与LSS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CT检查未见明显椎管狭窄.用CT终端机分别测量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结果 ①LSSS组腰椎小关节角及前内侧角大于对照组(P<0.05),即LSSS组腰椎小关节,尤其前内侧部分更偏冠状位;后外侧角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L3~4到L5~S1节段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节段最小(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前内侧部分增生内聚是引起腰椎管狭窄的重要原因;腰椎小关节角度精确测量为临床腰后路减腰椎小关节保留程度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小关节 前内侧角 后外侧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复位的三维影像学特征
5
作者 杜守超 王欣 +3 位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熊文峰 李波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共72例,男25例,女47例;年龄65~99岁,平均82.8岁。术前根据2007年AO/OTA分型:31-A1型21例,31-A2型51例。术后3D-CT观察头颈骨块与股骨干骨块的皮质接触形态,将其分为3种:①头颈尖齿vs.内侧皮质;②头颈尖齿vs.前内侧角;③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在T3DView软件上观察头颈骨块旋转类型: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并测量旋转角度。结果皮质支撑形态尖齿vs.内侧皮质、尖齿vs.前内侧角和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例数分别为14例、51例和7例,占比分别为19.5%、70.8%和9.7%。三种不同皮质支撑形态的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不同(c2=20.850,P<0.01)。头颈骨块旋转在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形态均为屈曲位旋转,共57例(占比79.2%),旋转角度分别为(13.1±5.3)°、(15.0±5.2)°和(18.5±8.8)°,方差分析F=1.073(P>0.05),表明3种形态屈曲位旋转角度无差异。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绝大多数为功能复位,最常见的形态特征是头颈骨块尖齿向前屈曲位旋转,与股骨干的前内侧角接触砥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支撑复位 内侧皮质 侧皮质 前内侧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