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1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华贵 常炳营 +3 位作者 孙西虎 李宗一 李晖 张继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2-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胸腰段压缩骨折腰椎前凸角度及病变椎体倾斜角度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6
3
作者 吉立新 陈仲强 +2 位作者 宋祥平 黄海 闫明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2期9-10,共2页
采用影像学测量的方法比较分析了 2 0例正常人和 2 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度、外伤病人损伤椎体的楔变角度、楔面水平角度 ,发现正常组腰椎前凸角平均为 33.7°,外伤组为 5 5 .3°,有显著性差异 ;外伤组腰椎前凸角度增... 采用影像学测量的方法比较分析了 2 0例正常人和 2 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度、外伤病人损伤椎体的楔变角度、楔面水平角度 ,发现正常组腰椎前凸角平均为 33.7°,外伤组为 5 5 .3°,有显著性差异 ;外伤组腰椎前凸角度增加量等于损伤椎体的楔变角度 ;损伤椎体的楔面水平角度倾向于和水平面保持一致 (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骨折 腰椎前凸角 楔变角
下载PDF
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13
4
作者 冯强 周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在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两个指标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筛选29名高中生作为受试对象,其中14名男生,15名女生。使用侧位全脊柱X线片作为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测试的金标准,分别... 目的:探讨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在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两个指标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筛选29名高中生作为受试对象,其中14名男生,15名女生。使用侧位全脊柱X线片作为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测试的金标准,分别使用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脊柱测量尺(Flexible ruler)对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进行测量。检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脊柱矢状面角度的效度与信度,并检验两种仪器的重测信度。结果: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的胸椎后凸角与X线片一致性最高,ICC为0.803(0.622,0.902),脊柱测量尺测量的胸椎后凸角ICC值为0.753(0.538,0.876);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的腰椎前凸角与X线片的测量结果相比,ICC值均低于0.4,一致性不高。在重复测量分析方面,使用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胸椎后凸角的ICC均高于0.8,使用Spinal Mouse测量腰椎前凸角的ICC为0.809(0.633,0.906),而使用脊柱测量尺测量腰椎前凸角的ICC为0.704(0.459,0.849)。结论: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在测试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中均具备良好的重测信度。与X线片对比,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和脊柱测量尺测量胸椎后凸角具备一定的效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X线片作为测量方法,且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优于脊柱测量尺。但两种测试方法测量腰椎前凸角效度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测量尺 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 胸椎后凸角 腰椎前凸角 X线片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清伟 李危石 +1 位作者 孙卓然 费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 :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匹配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 目的 :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匹配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参照理想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0.6PI+0.4TK+10°,根据出院时LL分为两组,A组(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内)和B组(非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外),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访至少12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A组53例,B组4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平均侧凸Cobb角为17.5°±7.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术前侧凸Cobb角、术前的CVA、LL、SS、SVA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SS、SVA、PT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A组患者LL(42.2°±10.2°)较术前(31.6°±15.5°)明显改善,TK、SS增大,PT减小,术后SVA(17.9±28.5mm)较术前(46.0±37.9mm)明显改善。B组患者术后相关矢状位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3~6个月的短期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经12个月以上随访,A组患者较B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8)。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公式0.6PI+0.4TK+10°重建腰椎前凸,可以获得满意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有助于提高DL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矢状位平衡 理想腰椎前凸角 手术疗效
下载PDF
延长责任椎短节段固定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前凸角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海龙 张帅 +4 位作者 张喜平 田振锋 董志辉 武建忠 张立兴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4期3754-3757,共4页
目的 探讨延长责任椎短节段固定手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前凸角的影响,分析腰椎前凸角对固定融合节段选择和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96例患者接受责任椎固定融合或延长... 目的 探讨延长责任椎短节段固定手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前凸角的影响,分析腰椎前凸角对固定融合节段选择和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96例患者接受责任椎固定融合或延长责任椎固定融合治疗的病例资料,按术前腰椎前凸角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腰椎前凸角>10°)和B组(腰椎前凸角<10°),比较2组中采取责任椎固定融合和延长责任椎短节段固定的腰椎侧凸角、腰椎前凸角、JOA及VAS的改善指数,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最长随访时间61个月,平均17.8个月。A组中57例患者39(68.4%)例行责任椎固定融合,18(31.6%)例行延长责任椎固定融合。配对t检验比较,末次随访VAS、JOA改善指数及JOA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和侧凸角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39例患者12(30.8%)例行责任椎固定融合,27(69.2%)例行延长责任椎固定融合。末次随访VAS、JOA改善指数及JOA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和侧凸角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OA改善率与腰椎前凸角改善指数存在正相关(0<r<1,P<0.05)。可见,根据腰椎前凸角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固定融合节段可提高手术疗效,其手术疗效与腰椎前凸角的改善有关。结论 延长责任椎短节段固定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不同腰椎前凸角下选择不同的固定融合节段可提高手术疗效,重视腰椎前凸角对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前凸角 椎管狭窄 固定融合 疗效
下载PDF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疼痛及腰椎间前凸角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福蝶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间前凸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42... 目的:探讨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间前凸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后路开放减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腰椎间前凸角。结果:在手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VAS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腰椎间前凸角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减轻此病患者的疼痛感,增大其腰椎间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疼痛程度 腰椎间前凸角
下载PDF
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度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凸角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林延敏 何辉 陈曦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2期49-5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度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凸角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 目的探讨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度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凸角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度训练,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椎前凸角、颈椎功能、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颈椎前凸角为(20.24±1.78)°,大于对照组的(18.88±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为(12.99±3.5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93±0.5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64±4.14)分、(2.64±0.5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颈椎右旋、左旋、前屈及后伸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联合颈肌强度训练能有效减轻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增加颈椎前凸角,改善颈椎功能,提高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中频电刺激 颈肌强度训练 颈椎前凸角 颈椎功能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推拿联合药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颈椎前凸角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孔源 宫云昭 王莹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9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药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椎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6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诊治资料,其中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34例纳入药物(颈痛颗粒与乙哌立...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药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椎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6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诊治资料,其中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34例纳入药物(颈痛颗粒与乙哌立松片)组,接受药物(颈痛颗粒与乙哌立松片)和推拿联合治疗者34例纳入联合治疗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影像学方法评价患者颈椎曲度改变情况;采用多功能颈椎测试训练系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0.05)。治疗1月后药物组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1周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降低(P<0.01);治疗3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颈椎前凸角增加(P<0.05)。治疗1周、1月及3月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分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联合治疗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增加颈椎前凸角,改善颈椎活动度,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型 颈椎前凸角 推拿 颈痛颗粒 疗效
下载PDF
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宇 李翔宇 +2 位作者 刘承鑫 孔超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目的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 目的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e,T1S)、C2~7矢状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恢复率来评价颈椎术后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术后CL的变化,将患者分为前凸角增加组、前凸角稳定组和前凸角丢失组。结果CL的变化(△CL)与术前CL以及术前T1S呈负相关,与深部椎旁屈曲肌CSA之间呈正相关。前凸角丢失组术前T1S更大,深部椎旁屈曲肌及后伸肌CSA更小;前凸角增加组术前CL更小,cSVA更大,深部椎旁屈曲肌CSA更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较大的T1S以及较小的颈椎深部椎旁屈曲肌CSA是术后CL丢失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较大的T1S以及较小的颈椎深部椎旁屈曲肌的CSA是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术后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凸角 多节段颈椎路手术 颈椎椎旁肌横截面 T1倾斜角
下载PDF
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基伟 胡学昱 +4 位作者 梁卓文 沈尚尚 马海鑫 李佳伟 王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767-770,共4页
目的分析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某部120例下腰痛官兵影像学及病历资料,在PACS系统中获取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MRI完整影像学资料,应用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分级量表评价椎间盘... 目的分析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某部120例下腰痛官兵影像学及病历资料,在PACS系统中获取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MRI完整影像学资料,应用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分级量表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应用Surgimap软件测量腰椎前凸角,分析腰椎前凸角在椎间盘退变不同分级各组、腰椎间盘突出组与非突出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20例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前凸角平均值为42.99°±10.48°,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Ⅰ~Ⅳ级各组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6.00°±8.44°、45.36°±11.45°、41.43°±8.94°、40.88°±12.16°,四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6),但Ⅰ~Ⅱ级组与Ⅲ~Ⅳ组之间相比,腰椎前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10.66°vs41.24°±10.06°,P=0.026)。腰椎间盘突出71例(59.17%),其中L4-5/L5-S1节段突出65例(91.54%),单一节段突出48例(67.6%),多节段突出23例(32.4%)。腰椎间盘突出组和非腰椎间盘突出组相比,腰椎前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38°±10.96°vs 45.33°±9.36°,P=0.042)。结论本组下腰痛青年官兵腰椎间盘临床退变及椎间盘突出可能与腰椎前凸角的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凸角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 下腰痛
下载PDF
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洪杰 胡加绍 +5 位作者 张益俊 雷嘉 洪智雄 杨绍新 张坚 普宏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因下腰痛接受治疗的135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将其分为2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组(NLDH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DH组)81例。比较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因下腰痛接受治疗的135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将其分为2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组(NLDH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DH组)81例。比较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并采用Spearman等级非参数检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从L1~L2节段至L5~S1节段呈逐渐升高趋势,L5~S1节段达到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均较NLDH组相应节段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腰椎前凸角小于NL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与L1~L2节段至L5~S1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且下腰痛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自L1~L2节段至L5~S1节段逐渐升高,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可为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高度指数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青年下腰痛患者腰椎前凸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久清 陈腾 +1 位作者 张显 黄昌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7期41-43,共3页
腰椎曲度的改变可导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故在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有关的危险因素中,腰骶椎生物力学的改变亦是重要原因之一[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BP已成为高发的骨科疾病之一,世界范围内LBP的1年患病率达38%,且青年患... 腰椎曲度的改变可导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故在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有关的危险因素中,腰骶椎生物力学的改变亦是重要原因之一[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BP已成为高发的骨科疾病之一,世界范围内LBP的1年患病率达38%,且青年患者并不少见[3]。目前对于青年LBP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对这一特定人群腰椎前凸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尚未见有明确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收集部分青年LBP患者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凸角和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骨科疾病 腰椎前凸角 腰骶椎 腰椎曲度 腰痛患者 下腰痛 青年患者
下载PDF
PLIF与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伟平 何值芬 +1 位作者 宁康生 钟克宣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0-54,I0006,共6页
目的为探究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以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研究... 目的为探究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以及对腰椎前凸角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PLIF进行治疗,手术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和融合阶段腰椎前凸角(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SLL),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如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腿疼痛VAS评分,测量腰椎正侧位和伸过去屈侧位X线片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等。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LL和SLL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P<0. 05),且研究组患者LL和S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术后两组患者的腰3~4节段活动度比手术前有显著增加(P<0. 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腰3~4和腰5骶1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P<0. 05),且研究组显著更低(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PLIF和TLIF手术均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PLIF效果更佳,术后对患者中期效果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显著恢复腰椎前凸角的畸变程度,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前凸角 中期效果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建周 吴太林 +5 位作者 杨子立 李宪 黄政基 罗振娟 段春光 陶惠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9年10月本团队...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9年10月本团队行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的85例AS后凸畸形患者,男75例,女10例;年龄37.1±8.8岁(20~67岁),其中63例行单节段截骨矫形,22例行双节段截骨矫形。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4周)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LL、截骨角(osteotomized vertebral angle,OVA)和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问卷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SVA>5cm为脊柱矢状面失衡,PT>25°为骨盆矢状面失衡。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SVA和PT的相关性,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最大约登指数计算术后PI-LL的阈值,获得PI-LL的最佳匹配度。根据术后PI-LL是否满足最佳匹配度分组,分析不同术后PI-LL对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分析腰椎OVA与PI-LL矫正值的线性关系,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结果:85例AS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8±6.3个月(24~84个月),末次随访时LL(-31.6°)、PT(31.8°)、SS(15.5°)、PI-LL(16.7°)和SVA(8.6c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DI(23.45%)和SRS-22(3.91分)评分显著性优于术前(P<0.05)。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SVA和PT呈显著性正相关(r=0.525和0.659,P<0.01)。以末次随访时SVA为状态变量,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术后PI-LL的阈值为12.8°;以末次随访时的PT为状态变量,计算得到术后PI-LL的阈值为10.5°。当术后PILL≤10.5°时,可同时满足预防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失衡的要求。与术后PI-LL>10.5°组比较,术后PI-LL≤10.5°组患者末次随访时PT (25.4°vs 36.6°)、LL (-40.8°vs-24.1°)、PI-LL (4.0°vs 26.2°)和SVA (5.6cm vs10.9cm)更小(P<0.05),脊柱(36.1%vs 75.5%)和骨盆(38.9%vs 85.7%)矢状面失衡率更低(P<0.05)。腰椎OVA与PI-LL矫正值呈较高强度线性正相关(r=0.707,P<0.01),腰椎OVA=17.12+0.62×(PI-LL矫正值),R2=50.1%。结论: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PI-LL与末次随访SVA和PT紧密相关,术后重建PI-LL≤10.5°可维持良好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降低中远期随访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失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 矢状面失衡 截骨矫形术
下载PDF
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16
作者 薛荣 季祝永 +5 位作者 陈余庆 杨鸿锋 张文祥 邹春锦 王斌 韩乃付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4期41-44,48,共5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匹配组与非匹配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 目的探讨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匹配组与非匹配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L)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DI);同时记录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 ASD)发生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和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末次随访时共20例患者被诊断为r ASD,其中匹配组9例、非匹配组11例,2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指标无显著差异,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患者SS、LL、Lower LL及LDI均显著低于匹配组,而PT显著高于匹配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ODI、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匹配组(P <0. 05)。结论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PI与LL不匹配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间融合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青年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下腰痛的影响及临床干预策略
17
作者 王久清 陈腾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第11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影响,并分析实施临床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病房接受诊治的青年LBP患者46例为LBP组,同期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健康青年3... 目的探讨青年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影响,并分析实施临床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病房接受诊治的青年LBP患者46例为LBP组,同期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健康青年30例为对照组。拍摄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Cobb法测量总腰椎前凸角及节段前凸角,组间比较角度差异。对LBP组实施核心肌力训练,周期3个月,观测LBP症状缓解程度及腰椎前凸角变化。结果LBP组总腰椎前凸角为(46.7±9.5)°,对照组为(54.2±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6,P=0.0007);LBP组总腰椎前凸角的丢失主要来自L4/5、L5S1节段前凸角减小(P<0.05)。核心肌力训练后,LBP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前显著降低,总前凸角、L4/5节段前凸角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前凸角的变化可能是引起青年LBP的主要原因。核心肌力训练有助于纠正腰椎前凸角变化、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青年 核心肌力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本龙 林子平 +5 位作者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郑振耀 邱勇 朱泽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 TK)及腰椎前凸角( 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 目的: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 TK)及腰椎前凸角( 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 r 分别为0.920、0.706和0.565( P 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 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12.517、^Y站立位X线TK =1.055× X仰卧位MRI TK +3.865、^Y站立位X线LL=0.718× X仰卧位MRI LL +17.135。结论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COBB角 胸椎后凸角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腰椎前凸角和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金水 林松庆 +4 位作者 徐皓 王本海 张慧浩 郑明声 卢桥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研究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RN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3-12行腰椎后路椎板全切减压手术的93例腰椎管狭窄症,依据磁共振T2序列腰椎椎管内迂曲团状的信号影,分成马尾神经根松弛组(R... 目的 研究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与马尾神经根松弛症(RN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3-12行腰椎后路椎板全切减压手术的93例腰椎管狭窄症,依据磁共振T2序列腰椎椎管内迂曲团状的信号影,分成马尾神经根松弛组(RNRs组)和非马尾神经根松弛组(NRNRs组)。比较2组JOA评分和改善率,背伸位、屈曲位、中立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结果 93例均获得平均17.4(12~26)个月随访。NRNRs组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均高于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屈曲位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Rs组中立位和背伸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大于NRN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因为RNRs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可逆损伤,所以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腰椎前凸角度和腰椎活动度的改变是导致RNRs的2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马尾神经根松弛症 腰椎前凸角 腰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椎前髂静脉通道大小和下腰椎前凸角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欧阳林 何平 +2 位作者 许斯鼎 陈水斌 周满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 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 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 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 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 IVTD 狭窄阈值。结果正常组总体 LLLA 为128.1°±6.7°,椎前 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 =-0.673、-0.662,P 值均〈0.01);LLLA 与 IVTD 呈正相关(r =0.812, P〈0.01)。其中,男性 LLLA 为130.6°±6.1°、IVTD 为(5.4±1.2) mm;女性 LLLA 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 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 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退变性腰椎疾病 髂静脉通道 下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