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静雅 田广永 徐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小脑下前动脉血管 颈静脉球 MRI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合并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治疗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关娟 伍春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毛细血管动脉阻塞 治疗 并发症 肝肾功能 血糖 血脂
下载PDF
外伤致双眼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1例
3
作者 苏晓庆 燕振国 蹇文渊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4年第3期166-168,共3页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急性发作、严重损害视力的眼病。因发生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常合并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出现,外伤也可引起,但临床上不多见,预后与发病部位及治疗密切相关。
关键词 视网膜 毛细血管动脉阻塞
下载PDF
肾脏肿瘤术前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陈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175-177,共3页
探讨针对罹患有肾脏肿瘤的患者,对其实施术前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罹患肾脏肿瘤的所有患者中有效抽取57例进行分析,抽取时间范围限定在2016 年2月至2022年4月之间。所有抽取患者将均接受术前CT肾动脉血管... 探讨针对罹患有肾脏肿瘤的患者,对其实施术前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罹患肾脏肿瘤的所有患者中有效抽取57例进行分析,抽取时间范围限定在2016 年2月至2022年4月之间。所有抽取患者将均接受术前CT肾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并就此观察其肾动脉变异情况,计算诊断准确度。结果:诊断结果显示,纳入的57例患者中共计有32例显示肾动脉起源正常,占比56.14%;肾动脉解剖变异共计19例,占比33.33%(其中,8例为肾动脉提前分支,占比14.03% 、11例为副肾动脉,占比19.30%);单侧肾动脉解剖变异共计5例,占比8.77%;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共计1例,占比1.75%。经统计结果显示,CT肾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准确度为100%。结论:在进行肾脏肿瘤切除术前,施以患者CT肾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有效显示患者肾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临床病症的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CT肾动脉血管成像 动脉变异情况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成年牦牛心室壁微血管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燕 贺延玉 王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 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为78.50±10.23μm,16.24±2.27μm,6.57±2.28μm。其管径范围分别为12.5-100μm,12.50~19.99μm,6.25-12.50μm。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一般经3-4级分支才发出毛细血管,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分支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87.64±4.87μm,69.46±6.67μm,48.52±5.77μm,30.45±5.44μm。其范围分别为79.55-95μm,59.31~79.55μm,37.50~59.31μm,19.99~37.50μm。成年牦牛心肌层毛细血管的密度为2528±263根/mm^2,靠近心外膜处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864±179根/mm^2,心内膜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636±235根/mm^2。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铸型表面呈典型的"树皮样"结构,偶尔可见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脏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铸型形态呈锥状,铸型表面有环行缩窄。成年牦牛心脏的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有环形缩窄,无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肌层中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平行,并形成"H"形或"Y"形的广泛吻合,而在靠近心内膜处毛细血管形态较为扭曲,毛细血管多形成平面或立体的吻合。成年牦牛心脏微静脉管径多在300μm以下,管腔扁且不规则,微静脉铸型呈"树根"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动脉 毛细血管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
下载PDF
葡萄膜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魏宝林 侯广棋 +7 位作者 张朝佑 廖瑞 雷琦 韩云明 袁桂琴 李向印 李淑荣 王亚飞 《解剖学报》 CAS 1983年第1期109-112,128,共5页
本文用死后2~4小时的5具新生儿尸体,以ABS丁酮溶液经颈总动脉灌注后,剥下葡萄膜,在40%KOH液中腐蚀4~5天,把所得到的血管腐蚀铸型,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可见脉络膜的血管由大血管层,小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组成。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是由... 本文用死后2~4小时的5具新生儿尸体,以ABS丁酮溶液经颈总动脉灌注后,剥下葡萄膜,在40%KOH液中腐蚀4~5天,把所得到的血管腐蚀铸型,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可见脉络膜的血管由大血管层,小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组成。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是由许多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组成的。小叶的中央是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毛细血管呈放射状离开小动脉,与邻近小叶互相吻合,形成连续单层的互相吻合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小叶由斜行或垂直于毛细血管层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引流。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呈多边形的几何图形。脉络膜的毛细血管突然终止于视神经乳头周围,不参与视神经乳头的血液供应。睫状体和虹膜的血管来自虹膜动脉大环,每个睫状突由一条小动脉供应,形成睫状突的毛细血管丛,它由小静脉引流。睫状突主要由血管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动脉 新生儿 血管 小叶 血管 葡萄膜 脉络膜 扫描电镜观察 血管铸型
下载PDF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重建小脑下前动脉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远 孙剑瑞 +2 位作者 杨波 王树凯 刘献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一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人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 目的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一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人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枕动脉(OA)远端及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吻合位点的距离及管径:皮肤切口与上项线交点同OA分支远端的距离;AICA绒球段及桥脑外侧段的管径以及所需供体血管的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脑下前动脉的吻合段的平均管径是1.2mm,与枕动脉分支管径1.5mm基本匹配。从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距离为(47.6±1.9)mm,而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所游离枕动脉的长度为(72.3±3.3)mm,能够满足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需要。结论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可成功完成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血管重建,并相较于现有手术入路具有较小皮肤切口、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小脑下动脉 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血管搭桥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基于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自由活动小鼠脊髓成像方法
8
作者 矣文玲 巨富荣 +1 位作者 王立平 蔚鹏飞 《集成技术》 2021年第6期97-110,共14页
脊髓作为连接大脑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在躯体感觉和运动过程中发挥着编码大脑下行指令和外周输入信号的重要作用。通过光学成像方法,实时解析动物行为和脊髓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挑战。该文借助微型化双光子荧光... 脊髓作为连接大脑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在躯体感觉和运动过程中发挥着编码大脑下行指令和外周输入信号的重要作用。通过光学成像方法,实时解析动物行为和脊髓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挑战。该文借助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开发出一套适于自由活动小鼠的脊髓神经细胞活体成像方法,并通过对脊髓前动脉血管的成像,评估了该方法在无束缚环境中自由活动的动物自发行为和剧烈运动过程中的图像质量和成像稳定性。从物理层面解决了以往研究所面临的由于脊髓无规则运动导致的图像偏差和丢失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基于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活体脊髓稳定成像。此外,利用该方法,还实现了小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活动中单个神经元钙信号的实时成像。这将为探究脊髓在躯体感觉和运动过程中神经元活动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对推动脊髓功能神经网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活体成像 自由活动 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前动脉血管 背角神经元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的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慧颖 叶俊杰 王淑然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270-274,共5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11.5)岁.常规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节、散瞳查眼底、眼底照像及FFA.结果 57眼中视网膜血管炎24眼;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18眼;视网膜大血管阻塞17眼,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10眼,视网膜静脉不全阻塞5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2眼;视神经病变6眼,其中视神经乳头炎1眼,球后视神经炎4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眼.结论 SLE的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及视网膜大血管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视网膜血管 毛细血管动脉闭塞 视网膜动脉闭塞 视网膜静脉闭塞: 视神经疾病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