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前增菌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牛蕾 祝长青 +3 位作者 周光宏 徐幸莲 李彬 江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8-171,共4页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逐渐引起了关注。本实验利用胰蛋白胨培养基、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和氯苯酚-替卡西林-氯酸钾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前增菌,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增菌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纯菌体系中...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逐渐引起了关注。本实验利用胰蛋白胨培养基、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和氯苯酚-替卡西林-氯酸钾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前增菌,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增菌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纯菌体系中胰蛋白胨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增菌作用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并且增菌24h后即可检测到该菌。在混菌体系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经过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增菌后灵敏性最高,并且增菌时间可缩短至8h。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可采用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对该菌进行增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 前增菌 实时荧光PCR 培养基 食源性致病
下载PDF
前增菌培养方法对热损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复苏效果观察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傅宜方 梁春霞 +1 位作者 卢国钧 易洪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77-779,794,共4页
目的:观察前增菌培养方法对热损伤LM的复苏/恢复情况以及在市售熟肉制品LM污染调查检测中的运用效果,探索受损伤LM的增菌培养方法,提高食品LM检出率。方法:LM参考菌株经61℃5 min处理,制备热损伤菌液,采用Alanin Martin等推荐的LM前... 目的:观察前增菌培养方法对热损伤LM的复苏/恢复情况以及在市售熟肉制品LM污染调查检测中的运用效果,探索受损伤LM的增菌培养方法,提高食品LM检出率。方法:LM参考菌株经61℃5 min处理,制备热损伤菌液,采用Alanin Martin等推荐的LM前增菌液和LM国标方法LB1、EB增菌液对热损伤细菌进行复苏/恢复,记录、分析细菌增殖、恢复情况。将LM前增菌培养方法与国标法结合(改良法),用于熟肉制品LM污染调查检测,并与单纯国标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热损伤LM经前增菌液培养4-5 h后,基本完成复苏/恢复过程,并开始明显增殖,24 h培养后,菌数较直接使用LB1、EB增菌液培养的菌数增长明显(约增加10^2倍);热损伤LM在LB1、EB增菌液培养早期,菌数一度减少,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前增菌培养方法与LM国标法结合(改良法)用于熟肉制品LM污染调查,较单纯使用国标法的检出率明显提高(χ^2=4.68,P〈0.05)。结论:热损伤LM在LB1、EB增菌液中复苏/恢复比较缓慢,AlaninMartin等提出的LM前增菌方法对热损伤LM有明显的复苏/恢复效果,建议对加工食品进行LM检测时,在现行LM国标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前增菌培养过程,以提高LM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生李斯特 前增菌 复苏 损伤
下载PDF
九种动物性食品致病菌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洪波 邓景致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61-64,共4页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宋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九种致病菌进行了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九种菌前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B肉汤培养基,36℃培养18h,九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最好且数量级均衡一致,均达到108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 致病 通用前增菌
下载PDF
酸性或碱性食品沙门氏菌检测前增菌简化实验研究
4
作者 康俊巍 萨日那 +2 位作者 刘顺顺 王丽英 朱生伟 《中国食品工业》 2013年第9期50-51,共2页
GB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方法中规定,待检样品需测定pH值,用1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值军6.8±0.2,但从前增菌液缓冲蛋白冻水(BPW)成分分析,发脱其中缓冲剂磷酸氯二钠和磷酸二氢... GB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方法中规定,待检样品需测定pH值,用1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值军6.8±0.2,但从前增菌液缓冲蛋白冻水(BPW)成分分析,发脱其中缓冲剂磷酸氯二钠和磷酸二氢钾正好构成了磷酸盐缓冲体系,可以自身通过调整电离方向达到电离平衡,从而维持了增菌液的pH值,这样低酸或低碱样品住加入BPW前就不用调pH值,实验论证了该理论成立的可能性,并说明了检测样品的pH值的范围及简化优点,致使低酸或低碱性性食品检测不需要调整pH值直接增菌检测沙门氏菌,简化了操作步骤,还避免调pH值引起的外界污染,达到操作简便、快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 缓冲蛋白胨冻水 pH值 前增菌
下载PDF
提升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前增菌速度
5
作者 索一平 胡智恺 +3 位作者 李龙 李爽 曹悦 宋丽萍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为有效缩短前增菌时间并打破副溶血性弧菌快检的技术瓶颈,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探索提升副溶血性弧菌前增菌速度的技术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适培养基配方为:大豆蛋白胨7.4 g/L、酵母浸粉9.8 g/L、牛心浸粉20... 为有效缩短前增菌时间并打破副溶血性弧菌快检的技术瓶颈,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探索提升副溶血性弧菌前增菌速度的技术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适培养基配方为:大豆蛋白胨7.4 g/L、酵母浸粉9.8 g/L、牛心浸粉20.6 g/L,Na Cl 30.0 g/L,p H8.0。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6℃,转速180 r/min。应用优化的增菌培养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增菌培养6h后,即可获得满足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灵敏度要求的增菌液。在添加食品基质的样本中,与GB 4789.7增菌方法相比,优化的增菌培养方法表现出了较高的增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培养基配方和改善培养条件均可以有效缩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前增菌时间。大幅缩短增菌时间可以为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检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 前增菌 食源性致病 快检
原文传递
前增菌抗生素添加对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颖 赵琳娜 +1 位作者 白莉 崔生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4-509,共6页
目的研究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TEC)国际标准检测方法中前增菌肉汤中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STEC分离的影响。方法利用STEC和其他非STEC菌株,对国际现行检测STEC标准方法推荐的在前增菌步骤使用3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测定。... 目的研究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TEC)国际标准检测方法中前增菌肉汤中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STEC分离的影响。方法利用STEC和其他非STEC菌株,对国际现行检测STEC标准方法推荐的在前增菌步骤使用3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抗生素对STEC抑制存在差异性。在推荐浓度下,吖啶黄及头孢磺啶会抑制stx1a和stx2b亚型STEC的生长,新生霉素则会抑制stx1a、stx1c、stx1d、stx2b、stx2d、stx2e、stx2f、stx2g等亚型菌株的生长。此外,STEC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对吖啶黄、头孢磺啶、新生霉素的MICs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革兰氏阳性菌对这3种抗生素的MIC值显著低于革兰氏阴性菌(P<0.01)。结论本文结果为STEC增菌方法的研发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 前增菌 抗生素
原文传递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饶正华 《饲料博览》 2002年第3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饲料 沙门氏 检验方法 畜牧业 前增菌 平板分离 生化鉴定 血清学鉴定
下载PDF
国内常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房俊頔 邓善英 《山东肉类科技》 CAS 1995年第1期19-21,共3页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探讨,早在1884年,Gaffgy培养伤寒杆菌成功,从而证实了Eberth 1880年的发现即已开始。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将国内各家言论进行一次综合,对现行各种检验方法作出...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探讨,早在1884年,Gaffgy培养伤寒杆菌成功,从而证实了Eberth 1880年的发现即已开始。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将国内各家言论进行一次综合,对现行各种检验方法作出相应评价,似颇有必要。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 检验方法 前增菌 研究进展 防病学 培养基 阳性检出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