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矢状面失衡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阎凯 刘波 +2 位作者 孙宇庆 肖斌 吴静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侧凸 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矢状面失平衡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结果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吴静晔 葛腾辉 +3 位作者 李观清 敖进涛 徐忠宁 孙宇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45例)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资料,融合范围1~2个腰椎节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影像学参数、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结果OLIF和TLIF术后2年腰痛VAS[2(2,3)vs.2(2,2),P=0.943]、下肢痛VAS[2(2,2)vs.2(2,2),P=0.988]和ODI[17%(10%,22%)vs.14%(10%,22%),P=0.417]差异均无显著性。OLIF术后2年椎间高度优于TLIF[(11.9±1.5)mm vs.(9.2±2.0)mm,P<0.001],节段前凸角度优于TLIF(15.7°±7.2°vs.12.5°±5.9°,P=0.029),且融合器沉降率低[19.6%(9/46)vs.40.0%(16/40),P=0.037]。2组术后2年融合率[93.5%(43/46)vs.87.5%(35/40),P=0.562]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4.3%(2/46)vs.6.7%(3/45),P=0.98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短节段OLIF和TLIF术后2年在症状改善和融合率方面表现相似,但OLIF椎间高度和前凸角度恢复更显著,且融合器沉降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外侧融合 腰椎滑脱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3
作者 徐辰 强晓军 +2 位作者 张大鹏 徐鹏 王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以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检测2组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腰椎功能相关评分及疼痛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水平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评分(VAS)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腰椎功能(JOA)评分较高(P<0.05)。结论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显微内镜管减压术 外侧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功能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4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外侧腰椎融合 经皮弓根钉固定 腰椎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研究
5
作者 郭淼勇 张明生 +1 位作者 来秋山 高文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ltse组(38例)和后正中组(4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功能JOA评分和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后正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JOA、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Wiltse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后正中组,NRS评分低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实施TLIF,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但Wiltse入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的效果更佳,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盘突出症 Wiltse 后正中 腰椎融合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引起腰椎节段性前凸改变的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育泽 王德春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1587-1594,共8页
目的:阐明影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腰椎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tic angle, SLA)增大或减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OLIF手术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 目的:阐明影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腰椎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tic angle, SLA)增大或减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OLIF手术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通过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获得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 DA)、SLA、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后方间隙比(posterior gap ratio, PGR)等。根据术后SLA与术前SLA的差值 > 0和≤0分为前凸组(50例)和后凸组(35例),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分析。结果:前凸组和后凸组的PGR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融合器放置在偏前位置时术后SLA增大更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GR (B = 0.326, p = 0.000)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正相关;术前SLA (B = −0.162, p = 0.030)也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OLIF术后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或减小与术前SLA和椎间融合器的位置有明确相关性。较小前凸的节段术后变得前凸增大,而较大前凸的节段术后前凸可能会减小。椎间融合器放置在靠前的位置上会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椎融合 腰椎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节段凸角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
7
作者 白亮 陈勇 +4 位作者 李伟 张雷 赵耀伟 曾庆亮 庄全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外侧入路钝性分离三层腹肌,并在腰大肌前间隙显露椎间隙,一期植入融合器及单侧螺钉及复位棒。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双侧椎间孔高度、椎管横截面面积,术前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26.3%(20/76):术中4例节段动脉损伤出血,经过压迫止血及使用止血材料后出血停止;术后4例大腿前方疼痛,4例交感神经链损伤,对症及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1~3个月后均缓解;8例融合器下沉,延长卧床休息时间等治疗,术后复查亦稳定融合。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1.1±0.2)cm,明显高于术前(0.7±0.2)cm(t=-11.654,P=0.000);术后1周椎间孔高度左侧(2.1±0.2)cm,右侧(2.0±0.3)cm,均明显高于术前左侧(1.7±0.2)cm和右侧(1.6±0.3)cm(t=-13.748,P=0.000;t=-9.688,P=0.000);术后1周椎管横截面面积(1.4±0.2)cm^(2),明显大于术前(0.9±0.3)cm^(2)(t=-16.317,P=0.0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结论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置钉固定安全高效,骨融合率高,为腰椎退变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椎融合 腰椎退变性疾病 钉棒系统
下载PDF
终板体积骨密度在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沉降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王文举 孔凡国 +1 位作者 潘其鹏 张昌盛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终板体积骨密度(endplate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EP-vBMD)对侧方入路腰椎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术后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LLIF手术治疗的151例患者进行回... 目的探讨终板体积骨密度(endplate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EP-vBMD)对侧方入路腰椎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术后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LLIF手术治疗的1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EP-vBMD、椎体体积骨密度(vertebral body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vBMD)、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医学共病(糖尿病等)、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手术节段、手术椎体和是否使用后路螺钉固定等资料。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发生Cage沉降,将患者分为Cage沉降组和非沉降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观察EP-vBMD对终板沉陷的影响。结果Cage沉降患者的VB-vBMD和EP-vBMD水平均低于非Cage沉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e沉降组患者年龄高于非Cage沉降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e沉降组和非Cage沉降组患者性别、吸烟、糖尿病、后路螺钉固定等资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P-vBMD和应用后路螺钉固定均是Cage沉降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低EP-vBMD是LLIF术后Cage沉降的风险因素,对患者进行LLIF时,应考虑术前EP-vBMD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侧方腰椎融合 融合器沉降 体积骨密度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9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技术 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新武 李昊 《右江医学》 2024年第5期463-467,共5页
传统的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标准术式,遵循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操作原则,以TLIF为基础的各类手术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 传统的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标准术式,遵循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操作原则,以TLIF为基础的各类手术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1-2]。但是传统开放TLIF术式存在术中肌肉广泛剥离、小关节和韧带损伤大、术后康复较慢和住院周期长等不足[3],同时远期并发症如慢性腰痛、医源性不稳定和邻近节段退变也是临床上常需要考虑的问题[4]。近年来随着手术理念和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将传统的TLIF进一步转变为内镜化和微创化的操作方式也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之一[5]。而内镜下TLIF正是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技术方案之一,既往研究也对内镜下TLIF的技术要点、相关器械改进、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结果显示内镜下TLI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4-8]。但内镜下TLIF作为一种较新的微创技术,其方案在适应证、内镜下减压技术和入路等方面均有不同的选择,同时在植骨床处理、融合器的选择和固定方式也各异[6]。由于使用不同入路方式的腰椎微创手术适应证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对内镜下TLIF的技术概况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融合 微创手术 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Wiltse入路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
11
作者 李浪 洪绵 王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89-0092,共4页
比在较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H)中选择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开放术式与TLIF微创(MIS)术式+Wiltse入路方案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开始于2022.02,均以LDH病症就诊,于2023.05内结束筛选,共80例病患受试入组,入组后展开双盲分组,分配时以4... 比在较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H)中选择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开放术式与TLIF微创(MIS)术式+Wiltse入路方案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开始于2022.02,均以LDH病症就诊,于2023.05内结束筛选,共80例病患受试入组,入组后展开双盲分组,分配时以40例/组为要求。开放TLIF组采取开放TLIF术式,微创TLIF组采取TLIF MIS术式+Wiltse入路方案术式。比较肌酸激酶(CK)含量变化、手术项目、手术前后ODI(功能量表)、VAS(疼痛量表)等得分变化。结果 与开放TLIF组对比,微创TLIF组的术后3d时CK值下降更多(P<0.05)。与开放TLIF组对比,微创TLIF组为更少出血,手术及下床均为更短用时(P<0.05)。两组术后LDH病患ODI分值、VAS分值等与术前对比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微创TLIF组的所降分值更大(P<0.05)。结论 治疗在LDH中TLIF MIS术式+Wiltse入路方案的效果更优,既能降低出血水平,又能减轻创伤程度,且术后疼痛更轻微,恢复更为迅速,总体更具推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 微创 Wiltse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旭狮 葛小聪 +2 位作者 刘启龙 李秀珍 姚仕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LS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LS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组,各38例。OLIF组采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TLIF组采用T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术后1、3、6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OLIF组VAS、ODI评分均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H和L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DH和LL水平均高于术前,且OLIF组均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两组CRP、C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OLIF组CRP、CK水平均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LIF联合后路内固定相比,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LSS患者可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促进恢复,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融合 腰椎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治疗低骨量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13
作者 张义强 李霖 +2 位作者 郭建平 宋扬 江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术(OLIF combined with lateral plate fixation,OLIF-LP)、联合后路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术(OL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OLIF-BPS)治疗伴有低骨量...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术(OLIF combined with lateral plate fixation,OLIF-LP)、联合后路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术(OL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OLIF-BPS)治疗伴有低骨量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低骨量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行OLIF-LP手术)和B组(20例,行OLIF-BPS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于术前、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行CT及MRI检查,测量术前及术后椎间孔高度(foramen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末次随访时通过CT评价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均低于B组(P<0.001),两组术后7 d、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01).术后7 d、术后6个月DH、FH及CS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沉降3例(9.37%),B组沉降2例(10.00%),两组融合器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沉降病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LP术与OLIF-BPS术治疗伴有低骨量的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相当,但侧路椎体钢板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椎融合 钢板 弓根钉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早期疗效
14
作者 蔡毅 彭小忠 +2 位作者 卓祥龙 武振国 李兵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因腰椎融合术后ASD行OLIF治疗的患者资料。患... 目的观察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因腰椎融合术后ASD行OLIF治疗的患者资料。患者首次手术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24~240个月发生ASD,应用单纯OLIF或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或联合侧方内固定进行治疗。评估其手术情况,并评价术后疗效和相关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4~30个月,OLIF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手术方式采用stand alone 5例,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例,联合侧方固定8例。手术时间为70(50,115)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136)mL。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影像学测量显示,患者术后手术节段的椎间隙腹侧和背侧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OLIF是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有效方式,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外侧腰椎融合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海东 何守玉 +1 位作者 方申云 闵继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0-897,共8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OLIF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OLIF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62.17±9.72岁;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组24例(LP组),OLIF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组29例(PS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群特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指标如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来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评估方法对椎间融合率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13.2±6.5个月(12~16个月)。LP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性低于PS组(75.41±11.53min vs 127.05±5.62min,P<0.05;39.55±5.32mL vs 89.81±9.62mL,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OD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LP组VAS评分及ODI均优于PS组[3.05±0.67 vs 4.55±0.39,P<0.01;(17.36±2.76)%vs(22.80±6.02)%,P<0.01],但这种差异在术后1年时消失。LP组术前DH、FH及CSA分别为8.96±1.23mm,16.18±3.49mm和88.95±14.79mm^(2),术后1年分别为12.53±3.47mm、20.14±3.12mm、124.83±7.56mm^(2),较前均明显改善;PS组术前DH、FH及CSA分别为8.66±2.21mm、16.35±5.19mm、89.23±12.18mm^(2),术后1年分别为12.32±4.67mm、20.86±3.44mm、125.75±7.76mm^(2),较前均明显改善,但各参数在同期随访时无组间差异。LP组22例实现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67%,略低于PS组(93.10%),但无统计学差异。LP组融合器沉降2例,腰骶丛损伤2例;PS组融合器沉降2例,腰骶丛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LP及OLIF+PS均可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相比于OLIF+PS,OLIF+LP的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而临床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外侧融合 侧方钢板 弓根螺钉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狭窄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俊安 洪晔 +1 位作者 陈志刚 吕书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97-100,145,共5页
目的研究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在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腰椎狭窄(LSS)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DLS合并LSS患者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研究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在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腰椎狭窄(LSS)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DLS合并LSS患者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IF组(45例)和MIS-TLIF组(44例)。OLIF组采用OLIF治疗,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效果,评估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低于MIS-TLIF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MIS-TLIF组,手术效果优于MIS-TLIF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且OLIF组ODI低于MIS-TLIF组,JOA评分高于MIS-TLIF组(P<0.05)。OLIF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MIS-TLIF组(P<0.05)。结论与MIS-TLIF比较,OLIF治疗DLS合并LSS患者能改善其围手术期指标,提高手术效果,增强腰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融合 微创经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弯 腰椎狭窄
下载PDF
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明 李世渊 +6 位作者 杨林 张细顺 杨健齐 谭健韶 邝满源 李家颖 关宏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097,1106,共8页
目的:分析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7月期间我科在脊柱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OLIF治疗的MeyerdingⅠ级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目的:分析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7月期间我科在脊柱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OLIF治疗的MeyerdingⅠ级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骨密度分为低骨量组(-2.5<T值<-1.0,n=30)和骨质疏松组(T值≤-2.5,n=2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资料。计算并比较两组术后1周的滑脱复位情况、术后1个月椎管横截面面积改善情况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X线片通过Brantigan评分评估两组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以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作为疗效判定改善情况。结果:低骨量组比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时间短及住院时间短,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术后1周完全复位29例(96.7%),骨质疏松组完全复位15例(68.2%),两组间完全复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硬膜囊横截面面积和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的椎间隙高度恢复比骨质疏松组好(12.79±0.99mm vs 11.25±0.98mm,P<0.05),两组间硬膜囊横截面面积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骨融合率低骨量组(93.3%)与骨质疏松组(77.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JOA评分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治疗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滑脱症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低骨量的患者疗效优于骨质疏松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骨密度 经斜侧方融合 融合 临床疗效 隙高度
下载PDF
终板形态对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金路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终板形态对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患者椎间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OLIF手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终板凹角(endplate concave... 目的探讨终板形态对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患者椎间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OLIF手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终板凹角(endplate concave angle,ECA)、终板凹深(endplate concave depth,ECD)、Cage位置(cage position,CP)、节段性前凸(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与Cage沉降(cage subsidence,CS)的关系。结果108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出现下终板沉降6例,上终板沉降32例。上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下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患者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终板Cage沉降患者女性百分比增加(P<0.05),下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患者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终板ECA与Cage沉降无显著关联(P>0.05),但上终板ECA=180°且治疗水平每侧平坦时,Cage沉降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ECA(上、下终板)均与Cage沉降呈负相关,表明角度越小,Cage沉降风险越大(P<0.05);ECD(上、下终板)与Cage沉降不存在相关性(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与上终板沉降呈负相关(P<0.05);Cage处于前端位置与上终板沉降相关(P<0.05);Cage沉降与节段性前凸无相关性(P>0.05)。Cage上下终板沉降患者的术后1年VAS和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ok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均高于未沉降患者(P<0.05)。结论终板ECA与OLIF患者Cage沉降相关,对终板凹陷的患者,应更加重视终板准备和Cage的放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板 外侧腰椎融合 融合 沉降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胡辉林 刘刚 刘雄文 《微创医学》 2023年第4期427-430,共4页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数量亦明显增多,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内镜手术后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目前,对于不适合单纯内镜手术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数量亦明显增多,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内镜手术后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目前,对于不适合单纯内镜手术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具有良好疗效的主流手术方式之一[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 外侧 管减压
下载PDF
经皮大通道内镜下与Wilst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20
作者 陈日高 周毅 +1 位作者 戢文强 申凯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20-26,共7页
目的 比较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PE-LIF)与Wilst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Wiltse-approach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 目的 比较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PE-LIF)与Wilst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Wiltse-approach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方式分为PE-LIF组(24例)和MIS-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全血C反应蛋白(CRP)及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含量评估椎旁肌肉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以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优良率。采用Brantigan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7.1个月。PE-LIF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少于MIS-TLIF组,但手术时间多于MIS-T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全血C反应蛋白含量(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LIF组术后3 d CRP低于MIS-TILF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含量(C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7 d PE-LIF组血清CK含量低于MIS-TIL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间融合均达到3级及以上,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87.5%,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及MacNab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IF与MISTIL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椎间融合效果满意;且PE-LIF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对椎旁肌肉的损伤更小,更符合微创脊柱外科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 Wilste 融合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