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应用于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健 刘建新 +4 位作者 王霄英 王慧慧 蒋孟茜 盛程程 胡晓煜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3例心律不齐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结合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每个R波后250~350ms采集...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3例心律不齐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结合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每个R波后250~350ms采集,管电压120kVp,自动毫安。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注射30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测量cT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检查,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61±1.29)mGy。主观评估了冠状动脉CTA的172个节段,有163个节段达到诊断要求,94.77%满足临床诊断要求。80.12%的节段管腔内CT值〉250HU。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不齐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触发 辐射剂量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
下载PDF
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宇 季大伟 赵宝英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8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冠状动脉成像的低心率患者200例,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100例,A组患者行前瞻性心... 目的探讨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冠状动脉成像的低心率患者200例,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100例,A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B组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图像质量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分别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应各有1300个冠脉节段,在本组冠状动脉成像中两组患者可满足管腔评价者分别为1195个节段、B组1190个节段。A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为(4.63±0.25)分,B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为(4.60±0.29)分,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3,P=0.434);两组患者CTDIvol、DLP、ED剂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TDIvol、DLP、ED剂量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10、65.528、65.200,P<0.05)。结论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在保障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其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CT 低剂量前瞻性触发序列 冠状动脉成像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体质和心率变异对64层CT前瞻性心电触发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生阶梯伪影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L.Husmann B.A.Herzog +4 位作者 N.Burkhard F.Tatsugami I.Valenta O.Gaemperli 白荣杰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08-508,共1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述前瞻性心电触发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中阶梯伪影范围、出现频率及其特点,并明确其决定因素。153例连续病人[女55例,平均年龄(57±13)岁]行前瞻性心电触发6...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述前瞻性心电触发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中阶梯伪影范围、出现频率及其特点,并明确其决定因素。153例连续病人[女55例,平均年龄(57±13)岁]行前瞻性心电触发64层CTCA。确定CTCA中胸壁和冠状动脉阶梯伪影的发生情况,并测量其最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伪影 低剂量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门控 前瞻性触发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诊断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谦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1期3555-3558,共4页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RCH)、适应性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PCS)技术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并比较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本院120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采取A...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RCH)、适应性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PCS)技术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并比较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本院120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采取APCS技术,依据改良绝对值完成全剂量扫描RR间期的预设;B组采取APCS技术,根据惯用相对值完成RR间期的预设;C组采取RCH技术。比较3组检查图像指标[血管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冠状动脉图像评分、可诊断节段。结果3组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值、CNR、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ED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冠状动脉图像评分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且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右冠状动脉(RCA)可诊断节段明显多于C组(P<0.05),A组与C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可诊断节段明显多于B组(P<0.05),总可诊断节段数与可诊断患者:A组>B组>C组(P<0.05)。结论相较于RCH,APCS可提高复杂性心律失常检查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增加可诊断节段数及可诊断患者,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减少辐射剂量,尤其是改良APCS技术,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复杂性律失常 回顾性门控螺旋扫描 适应性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路 王怡宁 +6 位作者 金征宇 卢光明 张兆琪 孔令燕 薛华丹 曹剑 张龙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19-1722,共4页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纤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
原文传递
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
6
作者 余飞 何其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11期301-301,共1页
探究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过程中,使用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的效果。方法:针对40例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患者,采用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并归为观察组,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并归为... 探究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过程中,使用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的效果。方法:针对40例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患者,采用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并归为观察组,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并归为对照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2月到2016年5月间收治。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97.5%明显较优(对照组为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较好,有效的改善了成像质量,同时降低对于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应用
下载PDF
Double Flash扫描方式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华巍 刘宏斌 +4 位作者 杨俊杰 林琨 朱航 周迎 杨晓波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常规螺旋扫描方式组60例(B组)。入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心率均<70次/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且体质量<100 kg。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为图像质量极好,2分为图像质量好,3分为图像质量一般,4分为图像质量差),并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及总剂量长度乘积。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mSv vs.(8.6±1.3)mSv,P<0.05];总剂量长度乘积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8±13.5)mGy·cm vs.(621.4±129.8)mGy·cm,P<0.05]。结论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时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 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前门控大螺距扫描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青 佟海滨 +9 位作者 王小玲 薛超 张民 杨树华 王群 汪平 石凤祥 徐磊 于薇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99-302,321,F0002,共6页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双源CT 前瞻性触发大螺距扫描 冠状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主动脉夹层扫描方案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翟鸣春 王永梅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主动脉夹层大范围扫描方案,寻找一种影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的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方案)进行CTA检查,B组采用回顾性心电... 目的探讨双源CT主动脉夹层大范围扫描方案,寻找一种影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的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方案)进行CTA检查,B组采用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C组采用常规非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评价3种扫描方案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影像质量评为1、2、3级者分别为17例、22例和1例,无评为4级者;B组影像质量评为1、2级者分别为33例、7例,无评为3、4级者;C组影像质量评为3级、4级者分别为14例和26例;无评为1、2级者。A、B组影像质量评分无差别;A、B组均较C组有明显优势。A、B、C3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70±0.40)mSv、(33.11±3.38)mSv、(7.60±0.68)mSv。B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主动脉夹层大范围扫描首选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方案),影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常规非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方式可选择性地用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双源CT 前瞻性触发大螺距扫描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心脏“一站式”检查低剂量扫描方案在低心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强 钱农 +2 位作者 潘昌杰 李盛 童竑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8-1632,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一站式"低剂量扫描方案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周内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入...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一站式"低剂量扫描方案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周内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入组条件:心律规则且心率≤70次/分。DSCT采用管电流调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扫描窗宽为30%~80%R-R间期,全电流采集时相为70%R-R间期,其余时相使用全电流的20%。冠状动脉依据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16分段法,图像质量用4级法进行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采用手动矫正Simpson法计算DSCT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以超声心动图测得的LVEF值为对照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及左心室功能分析,1例心脏扫描失败,2例左心室功能分析失败。平均辐射剂量为(3.08±0.40)mSv。共评价冠状动脉409段,其中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6.82%。双侧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DSCT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LVEF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且有很高的相关性(r=0.74)。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低剂量"一站式"心脏检查方法可以用于低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和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平均辐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触发 冠状动脉成像 室功能 辐射剂量 超声动图
原文传递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右心室功能分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强 钱农 +3 位作者 李盛 童竑章 徐烈富 汪建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1,共4页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右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48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和MRI心功能检查.冠状动脉成像使用DSCT序列扫描模式联合前瞻性ECG...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右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48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和MRI心功能检查.冠状动脉成像使用DSCT序列扫描模式联合前瞻性ECG管电流调制技术,总扫描窗宽设为30% ~ 90% R-R间期,依据心率在70%(心率≤70次/min时)或40%(心率>70次/min时)R-R间期全电流输出,其余间期使用全电流的20%输出.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法为基础,将冠状动脉分为16段,用4分法对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5%的R-R间隔重建扫描数据进行右心室功能分析,记录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及射血分数(RVEF)值,并以MRI所测得的相应数据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者顺利完成了DSCT冠状动脉成像、右心室功能分析和MRI右心室功能分析.共评价冠状动脉558段,其中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6.42%,平均辐射剂量为(2.82±0.55) mSv.DSCT与MRI所测的RVESV、RVEDV和R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检查的RVESV、RVEDV和RVEF值有很高的相关性(r=0.89、0.89、0.87,P>0.05).结论 第二代DSCT前瞻性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用于兼顾冠状动脉成像及右心室功能分析的“一站式”检查,冠状动脉可诊断率高,右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平均辐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前瞻性触发 冠状动脉造影 室功能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