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B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勇 陆维举 +2 位作者 倪金和 崔军 赵建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评价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B型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3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1.2~3.9年),平均2.8年,根据Meyer和Kumler的临床评价标准以及Leeds和Ehrlich的X... 目的:评价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B型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3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1.2~3.9年),平均2.8年,根据Meyer和Kumler的临床评价标准以及Leeds和Ehrlich的X线片诊断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达94%。结论: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特别是伴前胫腓韧带撕脱性骨折的WeberB型骨折,手术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胫腓韧带损伤 踝关节骨折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超声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距腓前韧带及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损伤的价值
2
作者 吕盼盼 刘超 李世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18,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距腓前韧带(ATFL)及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ATiFL-DF)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踝关节骨折就诊,临床怀疑韧带损伤,术前行踝关节超声检查,并予...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距腓前韧带(ATFL)及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ATiFL-DF)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踝关节骨折就诊,临床怀疑韧带损伤,术前行踝关节超声检查,并予以踝关节镜探查的患者。以踝关节镜下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韧带损伤分级,统计分析超声诊断ATFL及ATiFL-DF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共收集病例51例。超声诊断ATFL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2.3%,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100.0%,超声与踝关节镜检查结果一致性佳(kappa=0.849)。超声诊断ATiFL-DF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33.3%,阳性预测值为90.7%,阴性预测值为25.0%,超声与踝关节镜检查结果一致性差(kappa=0.168)。结论:超声检查是评价踝关节骨折患者ATFL损伤的可靠的检查方式,但对ATiFL-DF损伤的评估特异性较差,因此ATiFL-DF损伤超声检查阴性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仍有必要行踝关节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韧带远侧束 超声检查 关节镜检查 诊断
下载PDF
我国优秀沙排运动员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康复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罗晨 胡英琪 +1 位作者 薛晨 尹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0-454,共5页
我国优秀运动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而伤病对运动员最严重的影响便是延迟损伤后重返赛场的时间,以及降低运动员重返竞技场后的竞技能力水平。方法:采用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针对下胫腓前韧... 我国优秀运动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而伤病对运动员最严重的影响便是延迟损伤后重返赛场的时间,以及降低运动员重返竞技场后的竞技能力水平。方法:采用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针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个体进行测试、分析和训练。结果:通过10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员有效保持了身体成分,其部分身体运动素质及能力得到提高。结论:通过应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在下胫腓损伤康复期保持身体运动功能,为加速伤病运动员重返赛场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滩排球 韧带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重返赛场
下载PDF
踝关节45°轴斜位MRI扫描诊断下胫腓前韧带慢性损伤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闵红巍 刘克敏 +3 位作者 徐峰 韩新祚 顾蕊 亓攀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45°轴斜位MRI扫描诊断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慢性损伤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AITFL损伤提供有效方法。方法: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瞻性搜集31例慢性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 目的:评价踝关节45°轴斜位MRI扫描诊断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慢性损伤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AITFL损伤提供有效方法。方法: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瞻性搜集31例慢性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16例;年龄22~63岁,平均34.5岁。所有患者经至少6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踝关节镜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0个月,平均8.4个月。术前摄踝关节X线片及行常规MRI以及45°轴斜位MRI扫描诊断AITFL损伤情况。以术中关节镜下探查AITFL损伤情况作为金标准,与术前MRI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探查16例存在AITFL损伤,15例未见损伤。术前常规MRI诊断AITFL损伤的灵敏度75%,特异度66.7%,Youden指数42.3%,Kappa值0.418。术前45°轴斜位MRI扫描诊断AITFL损伤的灵敏度87.5%,特异度93.3%,Youden指数80.8%,Kappa值0.807;45°轴斜位MRI扫描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常规MRI扫描(P〈0.05)。Kappa值显示45°轴斜位MRI扫描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较高。结论:单纯根据常规MRI扫描诊断AITFL损伤可靠性低,45°轴斜位MRI诊断AITFL损伤可靠性高、准确性好,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扫描 45°轴斜位MRI 韧带损伤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下胫腓前韧带加强修复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 被引量:8
5
作者 周金华 燕晓宇 +3 位作者 夏荣刚 安智全 罗从风 柴益民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修复加强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5例合并下胫腓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AITFL修复加强治疗组,...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修复加强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5例合并下胫腓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AITFL修复加强治疗组,共77例,解剖修复AITFL,并用带线锚钉进行加强;b)螺钉治疗组,共78例,采用标准的下胫腓螺钉进行固定。对比观察两组的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下胫腓再分离、疼痛、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可见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愈合。术后3d内CT扫描显示,下胫腓复位不良率在AITFL组和螺钉组分别是2.6%(2/77)和23.1%(18/78)。后期AITFL组未发生下胫腓再增宽,螺钉组下胫腓再增宽率为8.9%(7/78)。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AITFL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功能评分均高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TFL组均无需二次手术,而螺钉组全部再取出,平均可见医疗费用AITFL组低于螺钉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后踝骨折固定后以及无后踝骨折但下胫腓后韧带未完全断裂的病例,对遗留的下胫腓不稳定,AITFL修复加强术可替代下胫腓螺钉,取得可靠的稳定性和满意的临床结果,并具有下胫腓复位质量高、操作简单、损伤小、功能恢复快和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修复加强技术 联合不稳定 螺钉
下载PDF
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程毅 王乙进 +3 位作者 钱呈兴 吴伟 郭锐 洪海文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651-65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300、400、500N为分级载荷。万能材料试验机(WD-5)的加载速率为1.40 mm/min,以准静态方式加载,载荷施加于下肢胫腓骨上。并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四种生理运动状况,正常足及切除下胫腓前韧带测定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数据。结果标本在正常足及切断下胫腓前韧带的不同功能位上,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内、外踝满意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
下载PDF
45°斜位MR成像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康苏宁 王林 +2 位作者 龚沈初 阮席武 何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7期97-99,共3页
踝关节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其中1%~20%可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1]。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组成该结构的4条韧带中,以下胫腓前韧带(ATIFL)最为薄弱,也最易损伤[2],但由于临床体格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其中1%~20%可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1]。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组成该结构的4条韧带中,以下胫腓前韧带(ATIFL)最为薄弱,也最易损伤[2],但由于临床体格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该类损伤常被漏诊。损伤的韧带恢复较慢,如因漏诊致使其无法得到适当的后续治疗,常可导致预后不良及慢性踝关节功能障碍[3]。MR具有优异的组织分辨率及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可在活体状态下直观地显示ATIFL损伤情况,不增加患者痛苦,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该类损伤提供依据。然而,常规扫描平面(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可能会导致ATIFL损伤的假阳性结果[3]。本研究以Lauge-Hansen骨折分类法预测的ATIFL损伤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45°斜位MR成像对于该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损伤 45°斜位成像 Lauge-Hansen骨折分类法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沈钰 岳悦 +2 位作者 余景武 苏佩华 俞立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6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TIFL)损伤的X、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共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ATIF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测量下胫腓间隙(tib...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TIFL)损伤的X、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共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ATIF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测量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下胫腓重叠(tibiofibular overlap,TFO);CT检查踝关节骨折类型;MRI评估ATIFL损伤程度。结果:对48例患者进行分析,X线表明16例TFCS> 6mm,21例TFO<6mm;CT提示踝关节骨折旋后-内收型6例,旋后-外旋型20例,旋前-外旋型16例;MRI提示ATIFL损伤中24例Ⅰ级,16例Ⅱ级,8例Ⅲ级。结论:X线平片和CT对踝关节骨折的结构改变、骨折类型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有诊断价值;MRI诊断踝关节骨折合并ATIFL损伤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损伤 影像
下载PDF
下伸肌支持带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磊 申自权 +2 位作者 盛长部 李斌 李宗谕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5期569-569,共1页
2013年3月~2013年9月,我科采用下伸肌支持带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治疗13例下胫腓前韧带完全撕裂的患者,韧带愈合良好,报道如下。
关键词 伸肌支持带 韧带重建
下载PDF
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伟元 董宇启 张超 《上海医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36-73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间收治的Weber B型和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6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解剖复位并固定外踝、后踝和内踝后行外旋应力试验,结果阴性... 目的观察应用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间收治的Weber B型和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6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解剖复位并固定外踝、后踝和内踝后行外旋应力试验,结果阴性者归入下胫腓稳定组,手术结束;结果阳性者归入下胫腓不稳组,术中探查下胫腓前韧带,于直视下复位下胫腓联合,根据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情况分别用可吸收缝线、锚钉或空心钉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再次行外旋应力试验至阴性,手术结束。两组均于术后2个月开始完全负重。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穴位胫腓骨间隙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结果 5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下胫腓稳定组34例,下胫腓不稳组24例。两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6个月时踝穴位胫腓骨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下胫腓不稳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6个月时踝穴位胫腓骨间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AOF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满意,且未发生复位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韧带 踝关节骨折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概况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忠华 卫四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期161-163,共3页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可单发也可合并骨折,是踝关节损伤诊疗的难点和重点,未合并骨折时往往被误诊和漏诊,需与外踝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鉴别。踝关节解剖特点为关节囊前、后壁薄弱、松弛,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受伤至外侧韧带断裂或...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可单发也可合并骨折,是踝关节损伤诊疗的难点和重点,未合并骨折时往往被误诊和漏诊,需与外踝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鉴别。踝关节解剖特点为关节囊前、后壁薄弱、松弛,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受伤至外侧韧带断裂或外踝骨折时,只有在内侧三角韧带同时断裂时踝关节才会出现明显不稳现象。可归属于中医筋伤范畴,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也被称为"踝缝伤筋"。现代医学认为系外旋暴力所致。按损伤程度、姿态分类;诊断可通过临床及X线;常规X线难以确诊又高度怀疑,可拍健侧对比;MRI和关节镜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早期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可冰敷,损伤轻微可理筋手法,消肿止痛,按压商丘、解溪、昆仑、足三里等穴,以通经络之气;中晚期应考虑手术治疗;密切关注术中、术后及保守治疗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注意辨证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损伤 踝缝伤筋 病因病机 理筋 外侧韧带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全关节镜下胫腓前韧带最远束转位增强修复距腓前韧带的可行性
12
作者 李博伟 肖磊 +4 位作者 郑小飞 李劼若 王华军 侯辉歌 查振刚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5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胫腓前韧带最远束(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新鲜冷冻男性尸体下肢标本分为正常组(不离断ATiFL-DF,6例)和缺损组(离断ATiFL-DF,6例)。通过内旋实验比较两组的失效...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胫腓前韧带最远束(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新鲜冷冻男性尸体下肢标本分为正常组(不离断ATiFL-DF,6例)和缺损组(离断ATiFL-DF,6例)。通过内旋实验比较两组的失效扭矩和失效角度。结果失效扭矩: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8.152~13.725(11.22±1.96)、7.848~14.031(10.93±2.16)N·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13)。失效角度: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27.5°~38.6°(33.85°±4.21°)、28.3°~41.7°(34.80°±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723)。结论离断ATiFL-DF并不会对踝关节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说明全关节镜下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ATFL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镜 韧带损伤 生物力学 韧带最远束转位增强修复术
下载PDF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胜 王威 李靖年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4期22-25,共4页
目的观察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3个月的成人正常右下肢标本10具,从膝关节处离断,保留膝关节以下部分,用自制钢板帽、水泥底座分别固定膝关节和足底。打开踝关节囊,将塑料薄膜包裹的双片低压型压敏... 目的观察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3个月的成人正常右下肢标本10具,从膝关节处离断,保留膝关节以下部分,用自制钢板帽、水泥底座分别固定膝关节和足底。打开踝关节囊,将塑料薄膜包裹的双片低压型压敏片置于胫距关节内,分别检测踝关节足运动中立位、背伸位20°、跖屈位30°时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后,700、1 400、2 800、3 500 N垂直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和压强,以及胫距关节面受力分布情况。以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所测数据为对照组,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后所测数据为观察组。结果随着垂直压力负荷增大,两组同体位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及压强逐渐增大(P均<0. 05)。观察组同体位与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胫距关节面压强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足运动中立位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前侧、后侧、外侧、中部,最终形成内窄、中外宽的似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部偏内侧。背伸位2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前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外侧、后侧,形成前内宽、后外窄的似直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前内侧。跖屈位3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后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前侧、外侧,形成前宽、后窄的似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前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同压力负荷下受力面积有增大趋势。结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可使踝关节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破坏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断裂 踝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胫腓前韧带与Bassett韧带的解剖学研究
14
作者 于亚杰 王博文 +1 位作者 王慧 刘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6-18,共3页
为解剖并观察胫腓前韧带、Bassett韧带,伸肌上下支持带,支持带发出的纤维隔与胫腓前韧带的关系,探讨其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作用,我们对11例22侧踝关节标本的踝前区结构进行了逐层解剖,观察伸肌上下支持带、胫腓前韧带及Bassett韧带的起止... 为解剖并观察胫腓前韧带、Bassett韧带,伸肌上下支持带,支持带发出的纤维隔与胫腓前韧带的关系,探讨其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作用,我们对11例22侧踝关节标本的踝前区结构进行了逐层解剖,观察伸肌上下支持带、胫腓前韧带及Bassett韧带的起止点、纤维走行,并用精确度为0.01mm的游标卡尺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胫腓前韧带由整体走行大致相同的细小纤维组成,在韧带前外侧可见其与伸肌上支持带腓骨侧纤维相互交错。(2)Bassett韧带为一独立结构,由于该韧带在腓骨远端的附着点太远,走行过程中常与距骨圆顶紧密接触,部分标本在接触处存在弯曲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Bassett韧带 伸肌上下支持带
下载PDF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尚衍亮 王岩松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9-44,共6页
目的比较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Ⅱ、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取一期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旋后外旋型Ⅱ、Ⅲ、Ⅳ度踝... 目的比较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Ⅱ、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取一期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旋后外旋型Ⅱ、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对下胫腓前韧带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修复组(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进行一期修复)20例和非修复组(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进行保守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治疗效果、术后TFCS(下胫腓间隙)、术后TFO(下胫腓重叠距离)、下地活动时间、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及术后TFCS和TFO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修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非修复组表现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终点AOF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下胫腓前韧带行一期修复的早期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韧带 弹性修复 旋后外旋型
下载PDF
缝合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昱 王晓成 吴云健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比较缝合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螺钉... 目的比较缝合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螺钉固定组42例与缝合锚钉修复组42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解剖复位程度(下胫腓间隙、下胫腓重叠距离)和踝-后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缝合锚钉修复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螺钉固定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螺钉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6个月,缝合锚钉修复组下胫腓间隙明显小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重叠距离明显大于螺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缝合锚钉修复组踝-后足评分明显高于螺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锚钉修复是一种治疗踝关节Danis-Weber C型骨折伴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提高解剖复位程度,而且该方法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Danis-Weber C型骨折 韧带 缝合锚钉 螺钉固定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下胫腓前韧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克锋 陈静刚 +2 位作者 杨景帆 李伟 杞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6期642-643,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的下胫腓前韧带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0-03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合并下胫腓前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23例断裂的下胫腓前韧带采用带线锚钉修复(术毕通过踝...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的下胫腓前韧带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0-03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合并下胫腓前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23例断裂的下胫腓前韧带采用带线锚钉修复(术毕通过踝关节外旋应力试验来测试韧带修复的稳定性),64例下胫腓前韧带未修复。结果下胫腓前韧带修复组5例失访,下胫腓前韧带未修复组2例失访,其余180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下胫腓前韧带修复组出现1例切口浅表感染,换药后愈合;1例腓浅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治疗6个月后症状缓解。下胫腓前韧带未修复组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患者。下胫腓前韧带修复组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4~98分,平均91.3分;下胫腓前韧带未修复组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0~97分,平均79分。结论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必须对断裂的下胫腓前韧带进行修复,这对于踝关节的外旋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后踝骨折固定及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下胫腓联合可以得到良好的复位并且稳定性已得到恢复,没有必要再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韧带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少科 陈航 +7 位作者 谭宏昌 曾荣 孙欣 魏波 钟环 刘浩 康毅 郑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1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修复下胫腓韧带;不修复组21例单纯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比较...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1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修复下胫腓韧带;不修复组21例单纯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8例均获随访11~20个月,平均15.4个月。修复组手术时间较不修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AOFAS评定标准,修复组和不修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可不予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联合损伤 修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下伸肌支持带重建下胫腓前韧带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磊 乔少林 蔡泽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为下伸肌支持带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侧成人下肢标本,对下伸肌支持带上下内侧束及下胫腓前韧带的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2侧新鲜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试验。[结果]下伸肌支持带跟骨附着点宽度(2.81±0.73)... [目的]为下伸肌支持带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侧成人下肢标本,对下伸肌支持带上下内侧束及下胫腓前韧带的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2侧新鲜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试验。[结果]下伸肌支持带跟骨附着点宽度(2.81±0.73)cm,自跟骨附着点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8.53±0.42)cm,自趾长伸肌纤维管外侧壁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5.87±0.62)cm;下胫腓前韧带的厚度(0.46±0.09)cm,在外踝附着点宽度(2.03±0.46)cm,在胫骨附着点宽度(1.35±0.27)cm,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胫骨附着点至下胫腓前韧带腓骨附着点的最短长度(5.45±1.06)cm。[结论]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潜行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自跟骨附着点切取下伸肌支持带全长可反折加强重建下胫腓前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肌支持带 韧带 解剖学
原文传递
CT标准轴位图像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林 倪衡建 +2 位作者 龚沈初 杨巨顺 何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研究CT标准轴位图像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对43例踝关节外伤患者行踝关节CT及MRI扫描,重组CT标准轴位图像,测量胫腓重叠、胫腓间距及其与自身同侧腓骨宽度的比值、前后下胫腓韧带在胫骨结节处的宽度。以MRI结果作为金... 目的研究CT标准轴位图像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对43例踝关节外伤患者行踝关节CT及MRI扫描,重组CT标准轴位图像,测量胫腓重叠、胫腓间距及其与自身同侧腓骨宽度的比值、前后下胫腓韧带在胫骨结节处的宽度。以MRI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各CT测量参数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共分析了76个踝关节。胫腓重叠及其与同侧腓骨宽度的比值、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后结节处的宽度及前述3项测量参数的任意叠加组合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有诊断价值;其中以胫腓重叠及其与腓骨宽度比值的诊断价值最高,且两者的诊断效能相当。按胫腓重叠≤3.55 mm的标准,其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7%、76.74%。除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后结节处的宽度外,其余各测量参数或参数组合与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程度间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在CT标准轴位图像上,胫腓重叠及其与同侧腓骨宽度的比值、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后结节顶点处的宽度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有诊断价值,推荐使用胫腓重叠≤3.55 mm作为标准,可为临床诊断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损伤 踝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