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种植术前下牙槽神经前袢的锥形束CT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艺 董强 《口腔生物医学》 2017年第1期53-56,共4页
牙缺失是口腔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口腔种植义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牙缺失的主要修复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伴随着口腔种植的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神经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甚至出现在曾被认为较安全的区域—下颌骨前部... 牙缺失是口腔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口腔种植义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牙缺失的主要修复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伴随着口腔种植的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神经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甚至出现在曾被认为较安全的区域—下颌骨前部。因此,种植术前获取精确的解剖信息是必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进步,锥形束CT可以实现口腔精细结构的三维重建。本文就锥形束CT在种植术前对下牙槽神经前袢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下牙槽神经前袢 锥形束CT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下牙槽神经前袢测量分析
2
作者 郭艺 夏茜 +3 位作者 吴镭 李英 李治 董强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手术的41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性别、年龄(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下颌前磨牙完整组、下颌前磨牙缺失组)进行分组,采用CBCT斜横截面重建法分析不同组间AL发生率及长度差异。结果 415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存在AL,AL发生率为81.4%;AL长度为0.25~5.40 mm,平均(2.07±0.95)mm;左侧下颌骨AL长度[(2.24±1.10)mm]大于右侧[(1.98±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0,P=0.002)。下颌前磨牙完整组AL发生率(83.8%)明显高于下颌前磨牙缺失组(59.0%),且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AL发生率依次为86.3%、78.6%、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不同性别患者的AL发生率和AL长度,以及不同年龄、不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患者的AL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L发生率较高、长度变异大,下颌前磨牙完整患者和年轻患者在颏孔区进行种植手术时风险可能更高,术前应用CBCT检测是否存在AL及其长度对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槽神经前袢 口腔种植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视网膜前动脉血管袢合并眼底出血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颖秋 《安徽医学》 2017年第3期389-39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 d,于2014年12月22日就诊于我院眼科。病史: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无眼红及眼痛,无畏光流泪,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患者既往情况良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 d,于2014年12月22日就诊于我院眼科。病史: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无眼红及眼痛,无畏光流泪,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患者既往情况良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全身情况无特殊,血压127/68 mm Hg,血糖4.59 mmol/L。眼科查体:右眼视力0.80,左眼视力0.04;双眼角膜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玻璃体积血 眼底出血
下载PDF
颏孔前区解剖学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杜兴萍 倪鹏 张雷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69-474,共6页
颏孔前区因缺乏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被视为口腔手术的安全区域。在进行相关手术时,通常认为该区域不存在严重的并发症。但随着颏孔前区手术的大量进行,有关颏孔前区手术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了解颏孔前区解剖结构的大小和位置对于在颏孔... 颏孔前区因缺乏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被视为口腔手术的安全区域。在进行相关手术时,通常认为该区域不存在严重的并发症。但随着颏孔前区手术的大量进行,有关颏孔前区手术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了解颏孔前区解剖结构的大小和位置对于在颏孔前区进行种植、颏部取骨、正颌和口腔癌相关手术制定手术计划至关重要,本文将对颏孔前区相关解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骨 下牙槽神经前袢 下颌切牙管 舌侧管 舌侧孔
下载PDF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雅 田广永 徐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小脑下动脉血管 颈静脉球 MRI
下载PDF
颈袢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高颖娜 陈世彩 +6 位作者 王伟 李孟 朱敏辉 黄汝施 彭洁颖 李昊璞 郑宏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7-911,共5页
目的:探讨颈袢前根-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吻合术在治疗单侧声带麻痹(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UVFP)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科收治的UVFP接受颈袢前根-RLN吻合术的患者92... 目的:探讨颈袢前根-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吻合术在治疗单侧声带麻痹(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UVFP)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科收治的UVFP接受颈袢前根-RLN吻合术的患者92例,神经损伤病程6~24个月,采用动态喉镜、嗓音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和嗓音障碍自我评估指数(VHI-10)、嗓音客观声学分析以及喉肌电图等评价该术式的疗效。结果:动态喉镜显示:术后12个月术侧声带虽均未恢复正常运动,但声带肌体积和肌张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声带内移至正中位或近正中位,声门闭合、声带位置、声带边缘、声带振动对称性和规律性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GRBAS的5个指标总嘶哑度、粗糙声、气息声、无力声、紧张声和VHI-10、嗓音客观声学参数(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而最长声时(MPT)则明显长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肌电图结果提示术后最大随意运动运动单位募集相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证实患侧喉肌获得有效的神经再支配。结论:颈袢前根-RLN吻合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嗓音功能,手术安全且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侧RLN损伤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修复 声带麻痹 嗓音障碍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对颏部可移植骨块厚度及高度的测量
7
作者 介艳巧 杨利杰 +2 位作者 周海霞 甘抗 朱娟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15-119,148,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及高度,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132例中国汉族正常人CBCT的下颌矢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在牙体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根尖向根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及高度,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132例中国汉族正常人CBCT的下颌矢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在牙体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根尖向根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UD)、下颌骨下缘向冠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DD)以及两者间的垂直高度(VD);统计双侧颏孔前5mm处出现神经管影像的频次。结果: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范围为(4.49±0.69~6.20±0.76)mm,高度位于(9.32±2.83~13.04±2.33)mm之间,下颌切牙的UD均值为(4.49±0.69)~(4.64±0.68)mm,下尖牙的VD均值为(9.32±2.83)~(9.48±2.75)mm,与同侧其他牙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颏孔前5mm处有神经管影像的比例分别为76.5%、68.2%。结论:医师在颏部取骨前应仔细观察CBCT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锥形束CT 测量 前袢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