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段前角膜散光和后角膜散光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英文)
1
作者 Vijay Shetty Suhas S Haldipurkar +3 位作者 Rita Dhamankar Tanvi Haldipurkar Onkar Pirdankar Maninder Singh Setia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993-1999,共7页
目的:以不同年龄段分组评估前角膜散光(ACA)和后角膜散光(PCA)。同时分析各年龄段ACA、PCA之间散光程度、散光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包括381眼。将临床测得的散光数值转换为向量记法,以分析ACA和PCA。在整体人群和四个不同年龄段... 目的:以不同年龄段分组评估前角膜散光(ACA)和后角膜散光(PCA)。同时分析各年龄段ACA、PCA之间散光程度、散光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包括381眼。将临床测得的散光数值转换为向量记法,以分析ACA和PCA。在整体人群和四个不同年龄段(5~19,20~39,40~59,和≥60)中评估ACA和PCA之间散光程度、散光轴的关系。使用随机效应线性回归模型评估ACA、PCA散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9岁儿童中,ACA平均散光度最高为3.59D,PCA为0.50D。总体上来说,ACA在1~10.0D,PCA在0~3.5D。在较年轻的分组中(5~19岁),ACA和PCA显著相关(r=0.85,P<0.001)。在60岁以上组中,ACA每增加1D,PCA增加0.04D(95%CI:0.005,0.07;P=0.03),增加程度相比其余组最少。结论:在60岁以上人群中,相比仅仅依靠经验公式,通过ACA数据计算IOL度数,更为谨慎的方法是同时测定后角膜散光度和散光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角膜散光 角膜散光 年龄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管小丹 雍智谋 吕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3期2554-2557,共4页
目的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眼患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 目的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眼患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入路,对照组选择经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右眼),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左眼),参照Naeser的极坐标系进行角膜散光分析,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AKP(+0)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 01),且治疗前后的AKP(+45)无明显改变(P> 0. 05);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AKP(+0)较治疗前有所减少(P <0. 05),AKP(+45)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 0. 05)。两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的AKP(+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少术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 角膜表面散光 角膜散光
下载PDF
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嘉进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记录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Pentacam检查的789例1 141眼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并记录相应的年龄、散光值、前房...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记录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Pentacam检查的789例1 141眼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并记录相应的年龄、散光值、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和角膜屈光力数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正相关(r=0.139,P<0.001);散光值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负相关(r=-0.293,P<0.05);前房深度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负相关(r=-0.067,P<0.05);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对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夹角大小无明显关系。结论: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散光轴位有明显差异,并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散光值、前房深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IC人工晶状体 角膜表面散光轴位 角膜散光轴位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与视力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德晗 唐双军 +1 位作者 李孝慈 葛瑞菲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共90只眼),根据是否合并高度近视分为非高近组(非高度近视患者...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共90只眼),根据是否合并高度近视分为非高近组(非高度近视患者)44例(44只眼),高近组(高度近视患者)46例(46只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一周测量角膜各方位角膜曲率、前后表面角膜散光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高近组患者术后后表面鼻上方角膜曲率及前、后表面角膜散光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前、后表面散光类型差异显著(P<0.05);非高近组与高近组患者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所好转,且与高近组比较,非高近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优(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比非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差、术后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大,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手术中更应注意在做角膜侧切口时小心操作并熟练控制超声能量,以减少角膜后表面损伤影响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术后角膜散光 视力恢复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个性化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矫正角膜源性散光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俞平 管徒进 +2 位作者 徐琴剑 江诞旦 管怀进(指导) 《智慧健康》 2018年第36期30-31,共2页
目的比较角巩膜缘常规切口与个性化切口的白内障合并散光的患者术后视力与散光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01月我院收治的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术前测量角膜散光≤1.5D,分为2组,A组角膜地形图引导... 目的比较角巩膜缘常规切口与个性化切口的白内障合并散光的患者术后视力与散光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01月我院收治的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术前测量角膜散光≤1.5D,分为2组,A组角膜地形图引导下最陡角膜子午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术,B组常规(135±20)°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术,记录并比较术后1 d、4 d、1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结果 A组和B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明显减少,随着术后恢复时间延长,角膜散光度呈下降趋势,裸眼视力术后1 d、4 d、1月及3个月A组均优于B组。结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散光度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前角膜散光 角巩膜缘切口 超声乳化
下载PDF
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艳 张嵘 +3 位作者 叶向彧 胡颖峰 关照 王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7-940,共4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A)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8月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174例(190眼),分为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AA)组:顺规... 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A)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8月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174例(190眼),分为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AA)组:顺规散光组67例(75眼)、逆规散光组77例(80眼)、斜轴散光组32例(35眼)及总AA组174例(190眼);PA组:顺规散光组23例(23眼)、逆规散光组138例(149眼)、斜轴散光组18例(18眼)及总PA组174例(190眼)。术前通过Pentacam测得患者的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水平直径(white-to-white,WTW),通过IOL Master测量患者的眼轴(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Bland-Altman分析模拟角膜散光值(simulated keratometry,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差异;线性回归分析AA与PA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其他眼内生物参数与PA的相关性。结果角膜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散光值及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land-Altman显示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70~0.55 D、-63.4°~70.2°。顺规散光组AA与PA呈弱的正相关(r=0.316,P=0.005);逆规散光组PA与WTW呈弱的负相关(r=-0.214,P=0.015);而AL、CCT、ACD均与PA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逆规性PA与WTW有弱的负相关,而PA与AL、ACD、CCT等参数没有相关性,且数值大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散光 角膜表面散光 角膜直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