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被引量:91
1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4 位作者 张惬 魏国齐 李本亮 魏东涛 沈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 ,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 ,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 ,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 ,缩短率达 31.7% ;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 ,缩短率仅为 10 .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 ,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 ,南段整体缩短率达 2 6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平衡剖面 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中三叠世 志留纪 缺乏
下载PDF
新疆库车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时代和机制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曰俊 吴根耀 +3 位作者 雷刚林 张敬洲 王月然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8-506,共19页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褶皱 两期冲断 基底断裂 膏盐层底辟 新生代 新疆库车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段第三系盐枕构造 被引量:44
3
作者 汤良杰 贾承造 +3 位作者 金之钧 皮学军 陈书平 谢会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的类型、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认为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由北而南依次发育残留盐枕、非稳态盐枕和稳态盐枕等 3类盐枕构造 ,沿克...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的类型、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认为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由北而南依次发育残留盐枕、非稳态盐枕和稳态盐枕等 3类盐枕构造 ,沿克拉苏构造带和西秋立塔克构造带呈长条形带状分布 ,其成因受重力滑动、重力扩展、区域挤压和塑性流动作用的联合控制。从盐枕构造的演化序列和分布特征看 ,该区盐枕构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北部盐枕形成较早 ,稳定性差 ,出现残留盐枕 ,盐枕规模较小 ;南部盐枕形成较晚 ,稳定性较强 ,形态相对完整 ,规模较大。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与油气聚集密切相关 ,伴随盐枕构造的形成 ,发育大量盐相关油气圈闭构造 ,沿盐枕构造成带状分布 ,同时盐枕构造巨厚的盐岩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 地质构造 盐枕构造 重力作用 塑性流动 塔里木盆地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伍秀芳 刘胜 +2 位作者 汪新 杨树锋 顾雪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的隐伏冲断层和上覆褶皱 ;苏盖特—齐姆根—甫沙地区表现为山前的三角带和向盆地扩展的两排背斜带。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要构造变形时间始于上新世早期 (距今约 4.6Ma) ,断层、褶皱的变形时代由山前向盆地逐步变新 ,变形强度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逐步减弱。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为 2 0~ 70km ,缩短率为 35 %~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地震剖面叠瓦逆掩席 三角 构造缩短率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滑脱层内部变形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汤良杰 余一欣 +4 位作者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金文正 万桂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44-951,共8页
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了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在褶皱冲断带前缘,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其内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根据野外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识别出的膏盐层内部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枕... 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了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在褶皱冲断带前缘,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其内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根据野外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识别出的膏盐层内部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枕、盐墙、盐推覆、鱼尾构造、盐焊接(断层焊接)、盐缩颈、透镜状增厚和盐垛等盐构造。盐构造在形成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演化序列,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则是从西往东迁移,盐推覆、盐焊接、盐枕等构造形成时间较早,盐墙形成较晚,东秋地区的盐构造形成时间整体较西段和中段晚,规模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盐构造 盐枕 盐墙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涂荫玖 刘湘培 +1 位作者 汪祥云 吴明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6,共18页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前陆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应变测量 斜向撞碰作用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被引量:33
7
作者 董臣强 孙自明 洪太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地表露头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系统识别和厘定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新近系塔西河组等共6个与大套泥岩、膏泥岩和煤系地层相关的主要构造滑脱层。不同地区往往发育有一个或多个构造滑脱层,层位上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滑脱层的识别和厘定对该区构造建模和准确落实地下含油气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从前陆褶皱冲断带看大地构造相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何海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6,共10页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_1—T_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前陆褶皱冲断带 大地构造相 构造样式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 被引量:28
9
作者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1,共8页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 ,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 ,之后沿北东东向段发生碰撞 ,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 (或右行斜冲 )活动。冲断作用是向北或北东扩展的 ,仰冲的增生杂岩可能掩埋了大部分磨拉石沉积 ,造成了磨拉石不发育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推覆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古特提斯造山 滇桂交界区
下载PDF
构造平衡分析及其对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极性的制约:以浙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1 位作者 孙枢 陈海泓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应用多级平衡恢复原则 ,对浙西北地区褶皱 -冲断构造样式及其组合进行缩短量计算与分析 ,同时 ,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缩短量和前陆盆地的缩短量及其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 ,表明后者包容于前者之中。平衡缩短量与构造样式空间展布关系的... 应用多级平衡恢复原则 ,对浙西北地区褶皱 -冲断构造样式及其组合进行缩短量计算与分析 ,同时 ,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缩短量和前陆盆地的缩短量及其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 ,表明后者包容于前者之中。平衡缩短量与构造样式空间展布关系的研究表明前陆褶皱冲断带蕴含了递进变形的复杂过程 ,记录了造山作用及其挤压变形从初始→发展→顶峰→尾声的连续过程。综合分析表明缩短量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 ,即向前陆方向缩短量减少 ,与应变状态向前陆方向减弱是协调一致的。构造平衡及其综合分析是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向北西的构造极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平衡分析 前陆褶皱冲断带 造山 构造极性
下载PDF
西昆仑甜水海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冬冬 陈汉林 +5 位作者 杨树锋 沈晓华 竺国强 李继亮 张国成 肖文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4-141,共8页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其变形强度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区三叠纪的沉积是一套典型的深水—半深水的复理石建造,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其变形具有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特征,并将褶皱冲断带按变形特征分为5个带。提出了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甜水海地区在三叠纪末前,是羌塘陆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三叠世末,该陆块与北面的塔里木板块南缘山弧发生碰撞,造成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停止,进入前陆的逆冲、褶皱、抬升剥蚀和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甜水海地区
下载PDF
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运动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24
12
作者 戈红星 Bruno C.Vendeville Martin P.A.Jackson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9-49,共11页
尺度物理实验用干石英砂和聚合硅树脂为实验材料 ,模拟了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 ,并与薄皮缩短盐构造及无盐层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 ,由于塑性盐层的存在 ,厚皮缩短盐构造呈 3层式结构模式。盐上层主要形成... 尺度物理实验用干石英砂和聚合硅树脂为实验材料 ,模拟了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 ,并与薄皮缩短盐构造及无盐层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 ,由于塑性盐层的存在 ,厚皮缩短盐构造呈 3层式结构模式。盐上层主要形成敞开褶皱、箱状褶皱、前冲和背冲断层以及冲垒构造 ,盐下层形成逆冲断层及冲垒构造 ,断层通常都终止于盐层中。尽管盐层局部变薄或增厚 ,但不形成刺穿型盐构造。褶皱冲断带不具构造指向特征 ,其楔形库仑锥剖面呈平台与斜坡两段式形态。模型对比表明 ,厚皮缩短与薄皮缩短所产生的盐上层构造形态相似 ,不易区分 ;但二者的库仑锥剖面有所不同。厚皮前陆褶皱冲断盐构造与无盐层的褶皱冲断构造无论是其几何形态、还是库仑锥剖面都有极大的差别 ,极易区分。实验结果对解释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和寻找盐下油气圈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厚皮缩短 盐构造运动 物理模拟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1 位作者 陈海泓 何海清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7年第1期27-32,共6页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2c)和大隆组(P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2c)和大隆组(P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本依次出现复上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被动 前陆褶皱冲断带 褶皱运动
原文传递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被引量:61
14
作者 汤良杰 李京昌 +5 位作者 余一欣 王清华 杨文静 谢会文 陈书平 彭更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20,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GIS分析、三维可视化分析、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缩短量和缩短率的估算,表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差异变形主要表现为纵向上不同层次变形的差异性以及...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GIS分析、三维可视化分析、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缩短量和缩短率的估算,表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差异变形主要表现为纵向上不同层次变形的差异性以及平面上构造变形的分带性与分段性。段与段的分界一般为走滑断层,在野外可见大量断层三角面、擦痕、阶步、错断的山脊和河谷等现象,地貌GIS分析可以揭示一些构造分段的细节特征,三维可视化反映了隐伏的残留盐枕的分段性。不同的段具有迥然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平衡剖面分析可以估算出不同段落缩短量和缩短率的明显差异。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的形成一方面受控于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活动过程,还和盐岩层本身的沉积学特征及盐体展布格局有关,同时还明显受到基底构造的控制,与基底古隆起、基底断裂及古构造断坡的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差异变形 分段性 库车褶皱-冲断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5 位作者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金文正 万桂梅 马玉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等。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其中西段却勒地区以古隆起(盐下)—盐枕(盐层)—逆冲推覆构造(盐上)为主;中段西秋地区以构造斜坡(盐下)—盐墙(盐层)—断层传播褶皱、向斜(盐上)为主;东段东秋地区则以断层转折褶皱(盐下)—盐推覆(盐层)—断层传播褶皱(盐上)为主。造成这种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断裂、含盐层系、构造转换带和变形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基底构造和含盐层系的差异性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构造分段 断层相关褶皱 库车褶皱-冲断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被引量:30
16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3 位作者 余一欣 金文正 李儒峰 周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8-1056,共9页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 褶皱-冲断 碳酸盐岩层系 变形机理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被引量:22
17
作者 郑和荣 李铁军 +1 位作者 蔡立国 龙胜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以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和泥质岩为主的陆相烃源岩 ;长期的生排烃历史和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决定了其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 ;而后期保存条件好、优质盖层发育的区带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勘探上既要借鉴国外相似领域的勘探经验 ,更应加强中国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皱 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建议
下载PDF
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22
18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4 位作者 张志诚 吴朝东 王美娜 袁庆东 张锐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一排前陆冲断构造带形成于晚中新—上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沉积地层 前陆褶皱冲断带 喀拉扎背斜
下载PDF
三角带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演变过程中的发育
19
作者 谭云冬 HatcherR.D.JR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2年第6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油气藏 类型 三角 前陆褶皱冲断带 演变过程 发育
原文传递
智利南部火地岛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前缘的几何形态及其演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麦克.,KR 白振瑞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5年第3期7-21,共15页
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是一条古新世--浙新世表层前陆冲断褶皱带。它改变了智利安第斯科迪勒拉山脉南部麦哲伦盆地上侏罗统至第三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硅质碎屑岩地层的形状。本文详细捞述并研究了冲断层前缘(火地岛南部比库尼亚地... 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是一条古新世--浙新世表层前陆冲断褶皱带。它改变了智利安第斯科迪勒拉山脉南部麦哲伦盆地上侏罗统至第三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硅质碎屑岩地层的形状。本文详细捞述并研究了冲断层前缘(火地岛南部比库尼亚地区)地质及构造演化。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地震反射资料和探井资料以及1:50000地质图。在比库尼亚地区南部,已经发现了两个类型不同的冲断层系:上部是一个叠瓦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皱 几何形态 地质演化 火地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