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图标准中剖面区域、剖切面后结构及断面表示法的商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绍群 马大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和机械制图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发现技术制图、机械制图标准在剖面区域的表示法不够清晰,相交剖切面后的结构的画法不方便画图以及断面图画法易产生异义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新的想法。
关键词 制图标准 剖面区域 剖切面后结构 断面图
下载PDF
确定剖面区域边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美香 孙青芳 张淑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80-82,共3页
通过AutoCAD计算机绘图软件来绘制机械零件图形的剖面线 ,提出了确定剖面区域边界的两种方法 。
关键词 AUTOCAD软件 零件图 剖面区域边界 机械零件 剖面线
下载PDF
工程图扫描图象中剖面区域的整体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宾 谭建荣 彭群生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75-82,共8页
工程图的识别一直是CAD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传统的基于细化的算法本质上是一种局部算法,在细化得到骨架的同时,在分叉点产生变形,并且得不到工程图的整体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文在充分利用工程图整体算法优越... 工程图的识别一直是CAD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传统的基于细化的算法本质上是一种局部算法,在细化得到骨架的同时,在分叉点产生变形,并且得不到工程图的整体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文在充分利用工程图整体算法优越性的基础上,提出用最大优先度原则及三个辅助原则来提取剖面线和剖面区域,以减少对后续步骤的干扰,并获得剖面区域的整体信息。本文提出的算法已经实现,在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工程图纸扫描识别系统中得到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图 图象扫描 剖面区域 模式识别
下载PDF
正确使用技术制图剖面区域表示法
4
作者 张统钰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0年第2期60-62,共3页
本文分析了GB/T17453-1998《技术制图剖面区域的表示法》与GB4457.5-84《机械制图剖面符号》等标准在相应规定上的主要差异 ;提出GB/T17453中加粗轮廓线表示法的应用场合及其与涂黑表示法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 技术制图 剖面区域表示法 机械制图 剖面符号
下载PDF
学习《技术制图 剖面区域表示法》的体会
5
作者 张统钰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1999年第12期1-3,共3页
本文分析了GB/T17453─1998《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与GB/T4457.5─1984《机械制图剖面符号》等标准在相应规定上的主要差异;探讨了GB/T17453中加粗轮廓线表示法的应用场合;指出了加粗轮廓线与涂黑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 国家标准 技术制图 剖面符号 剖面线 剖面区域
下载PDF
WebCAD中的剖面区域搜索算法 被引量:2
6
作者 秦光旭 朱维乐 王剑 《微计算机信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1X期98-100,共3页
基于Web的CAD系统是协同设计研究的一个分支。论文讨论了矢量化标记语言用于在Web上表示矢量图形的优点,比较了常见的几种剖面区域搜索算法,提出了一种不依赖操作系统的剖面区域搜索的新算法。该算法提供四种可行的搜索方向,能搜索出包... 基于Web的CAD系统是协同设计研究的一个分支。论文讨论了矢量化标记语言用于在Web上表示矢量图形的优点,比较了常见的几种剖面区域搜索算法,提出了一种不依赖操作系统的剖面区域搜索的新算法。该算法提供四种可行的搜索方向,能搜索出包含一个给定种子点的唯一外部最小剖面区域和不包含该种子点的所有内部非剖面区域,其计算复杂度与图形尺寸无关。文中最后给出了此算法的应用实例及计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页CAD 矢量图形 剖面区域 搜索算法
下载PDF
GB/T 17453-1998《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简介
7
作者 强毅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1999年第3期6-8,共3页
关键词 国家标准 图样画法 技术制图 剖面区域 表示法
下载PDF
GB/T 17453—2005《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 剖面区域的表示法》介绍
8
作者 田梦实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6年第11期28-29,共2页
由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大连海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及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的GB/T17453-2005《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简称新标准)于2005年7月1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由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大连海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及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的GB/T17453-2005《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简称新标准)于2005年7月1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05年12月1日实施,原GB/T17453-1998(简称98版标准)作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 图样画法 剖面区域 表示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制图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下载PDF
区域长剖面测线GPS控制测量方法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阳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7年第5期31-33,49,共4页
区域长剖面石油物探测线GPS控制测量建立的GPS控制网属于区域性的GPS网,具有"单线性、距离长、跨度大"等特点,减少测量工作中误差累计要求相当高,其测量施工方法有别于一般常规测量施工。根据现行石油物探测量规程,适时监控... 区域长剖面石油物探测线GPS控制测量建立的GPS控制网属于区域性的GPS网,具有"单线性、距离长、跨度大"等特点,减少测量工作中误差累计要求相当高,其测量施工方法有别于一般常规测量施工。根据现行石油物探测量规程,适时监控不同测量阶段的精度满足要求,总结出"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施测"的测量原则,便于较好的控制测量施工质量。结合2012年黔西二维地震勘探项目,设计合理的区域长剖面测线GPS控制测量方法,按上述原则分步实施,严格控制精度要求,最终获得的GPS控制网精度高,获得的GPS点位成果真实可靠,控制网的控制范围能够满足后续测量施工的精度要求,同时为类似项目的控制测量施工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控制测量 物探测量区域剖面
下载PDF
视图、剖视和断面图新旧国标画法主要差异
10
作者 王乃成 《航天标准化》 2000年第3期13-17,共5页
对投影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剖面区域表示法新国标的规定画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特别是对新、旧国标的主要区别作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 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 视图 剖视图 断面图 剖面区域 国家标准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单元及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林 陈清华 +1 位作者 庞飞 史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2-1734,共13页
下扬子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东部,其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资料,对下扬子地区断裂、地层发育特征精细解释,建立了贯穿研究区的两条区域地质剖面,即宿迁—绍兴大剖面和连云港—苏州... 下扬子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东部,其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资料,对下扬子地区断裂、地层发育特征精细解释,建立了贯穿研究区的两条区域地质剖面,即宿迁—绍兴大剖面和连云港—苏州大剖面。研究表明:下扬子地区可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变形单元,依次为苏北—胶南造山带、苏北冲断区、南北对冲带、苏南冲断区、浙北冲断区和江南造山带,并可进一步细分为14个二级构造变形单元,这些明确表现出本区中、新生代对冲构造变形特征;两条区域大剖面表现出了挤压、伸展、反转等3类典型构造变形样式,具体可分为5亚类、10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构造变形 对冲构造 区域剖面 断裂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nd Improvement of Local 1-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被引量:1
12
作者 Sun Anhui Chen Qifu +2 位作者 Chen Yong Li Gang Zhang Zhi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21-334,共14页
We apply three methods to relocate 599 earthquake events that occurred from August 2004 to August 2005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 85°30' ~ 88°30'E,43°00' ~ 44°40... We apply three methods to relocate 599 earthquake events that occurred from August 2004 to August 2005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 85°30' ~ 88°30'E,43°00' ~ 44°40' N ) by using travel times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and 10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around the Urumqi city. By comparing the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results,we determined a suitable location method,and an improved 1-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The uncertainty of earthquake loc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combined data of seismic network and portable stations. The relocated events are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s of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nd are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active faults imaged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The relocated seismicity discovers some potential traces of buried active faults,which need to be validate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relocation Velocity model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ctive faul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