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附载体极薄铜箔中新型无机/有机复合剥离层的研究
1
作者 张少强 卢伟伟 +5 位作者 宋克兴 刘海涛 武玉英 杨祥魁 樊斌锋 王庆福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5,共7页
[目的]剥离层是成功制备和应用附载体极薄铜箔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单一无机或有机剥离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无机-有机复合剥离层的研究,以期实现载体箔/剥离层/极薄铜箔的多界面剥离强度的差异化控制。[方法]首先电沉积制备了35μm厚的... [目的]剥离层是成功制备和应用附载体极薄铜箔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单一无机或有机剥离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无机-有机复合剥离层的研究,以期实现载体箔/剥离层/极薄铜箔的多界面剥离强度的差异化控制。[方法]首先电沉积制备了35μm厚的铜箔为载体箔,然后依次电沉积Zn-Ni合金层和浸镀2-巯基苯并咪唑(2-MBI)有机层,构建了无机/有机复合剥离层,最后在复合剥离层上电沉积极薄铜箔,制备出附载体极薄铜箔。[结果]Zn-Ni合金层浸镀于2-MBI中时,2-MBI分子可通过其N原子和S原子与Zn、Ni发生键合而锚定在合金层表面,进而构成Zn-Ni合金/2-MBI复合剥离层,令载体箔与极薄铜箔之间的剥离强度适中(约0.083N/mm),且两者剥离后极薄铜箔的光面无Zn-Ni合金残留。[结论]采用无机/有机复合剥离层可实现载体箔/剥离层/极薄铜箔多界面剥离强度的差异化控制,为成功制备附载体极薄铜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载体极薄铜箔 锌-镍合金 2-巯基苯并咪唑 复合剥离层 剥离强度
下载PDF
Spindt阴极制作中剥离层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兴辉 白国栋 +3 位作者 李含雁 丁明清 冯进军 廖复疆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3-308,共6页
在Spindt场发射阴极制作工艺流程中,剥离层对于形成良好的发射尖锥形状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实现阴极阵列中尖锥均匀性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剥离层材料包括金属铜,Al2O3以及水溶性的NaCl和Na2CO3。实验表明NaCl和Na2CO3用作... 在Spindt场发射阴极制作工艺流程中,剥离层对于形成良好的发射尖锥形状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实现阴极阵列中尖锥均匀性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剥离层材料包括金属铜,Al2O3以及水溶性的NaCl和Na2CO3。实验表明NaCl和Na2CO3用作剥离层,可以被去离子水迅速、容易地去除,并同时实现很好的腐蚀选择性。但用这些水溶性材料得到的发射尖锥形状不很规则且表面粗糙,由此也会带来整个阴极阵列上尖锥的不均匀性。使用Al2O3作为剥离层则较为理想,可以得到光滑的栅极收口和很好的尖锥阵列。但传统用来腐蚀Al2O3的热H3PO4,对于加热制作的Al2O3剥离层腐蚀较为困难。尝试了使用基于NaOH的腐蚀液来剥离加热Al2O3层,通过严格的工艺参数控制,如腐蚀液浓度和刻蚀时间,可以制作出质量较好尖锥发射体阵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dt阴极 剥离层 选择性腐蚀 水溶性材料 氧化铝
下载PDF
锌镍合金用于载体支撑超薄铜箔剥离层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庚凤 黄崛起 +1 位作者 赖远腾 徐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在35μm载体铜箔上电镀一层高锌低镍合金镀层作为剥离层,再在焦磷酸盐液中电沉积超薄铜箔层,最后制得载体支撑超薄铜箔。考察了镀液硫酸锌和硫酸镍的配比、焦磷酸钾络合剂及明胶添加剂等对剥离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剥离层镀液中Zn2... 在35μm载体铜箔上电镀一层高锌低镍合金镀层作为剥离层,再在焦磷酸盐液中电沉积超薄铜箔层,最后制得载体支撑超薄铜箔。考察了镀液硫酸锌和硫酸镍的配比、焦磷酸钾络合剂及明胶添加剂等对剥离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剥离层镀液中Zn2+∶Ni 2+=4∶1,焦磷酸钾0.5mol/L,明胶0.2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0.3g/L条件下,锌和镍能够共同沉积,该镀层作为剥离层后剥离效果良好,载体箔和超薄铜箔间的剥离强度较稳定,可以达到4.7N/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镍合金 超薄铜箔 剥离层
下载PDF
转印箔中剥离层的研究
4
作者 李艳华 李顺龙 吕其岗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88-91,共4页
介绍了“注塑同时转印加工”中转印箔的剥离层研制过程。通过大量的实验,选择出了剥离层的混合树脂体系,结果表明:以丙烯酸树脂等作为剥离层的材质效果较好。
关键词 注塑 载体 复合薄膜 转印箔 剥离层
下载PDF
浅谈附载体铜箔剥离层专利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巧芬 《信息记录材料》 2019年第7期25-26,共2页
附载体铜箔在将极薄铜层贴合至基板后通过剥离层与载体分离时,剥离层能够减弱载体的剥离强度、且确保该强度的稳定性,实现印制电路板导体图案的微间距化。本文对附载体铜箔中剥离层技术从专利角度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具体专利展示了附载... 附载体铜箔在将极薄铜层贴合至基板后通过剥离层与载体分离时,剥离层能够减弱载体的剥离强度、且确保该强度的稳定性,实现印制电路板导体图案的微间距化。本文对附载体铜箔中剥离层技术从专利角度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具体专利展示了附载体铜箔中的剥离层技术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载体铜箔 剥离层 极薄铜
下载PDF
水玻璃砂生产薄壁铸钢件形成剥离层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刘卯生 穆建春 《中国铸机》 1994年第6期44-46,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型砂中掺入能增强型内氧化性气氛和造渣的附加物补偿了薄壁铸件高温界面作用时间较短反应难以达到平衡的不足,从而加速了界面氧化反应进程,促使剥离层形成,为防止水玻璃砂生产薄壁铸钢件时产生粘砂缺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水玻璃砂 铸钢件 薄壁铸件 剥离层
下载PDF
提高薄壁管旋压拉深表面质量的剥离层缺口诱导开裂方法
7
作者 王战生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在对旋压拉深剥离层形成和开裂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旋拉前管坯底部外表预制缺口的工艺方法,经实际验证,在凹痕缺口的诱导作用下,剥离层开裂效果稳定、良好,有效解决了影响管件表面质量的工艺技术问题,提高了薄壁管旋压拉深表面质量。
关键词 旋压 剥离层 开裂
下载PDF
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成效探索
8
作者 赵利华 龚剑 《农村实用技术》 2024年第10期8-10,共3页
通过对国内外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状况及近5年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与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现状分析,总结河北省15个试点项目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途径实施模式,研究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剥离利用程序、技术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状况及近5年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与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现状分析,总结河北省15个试点项目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途径实施模式,研究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剥离利用程序、技术要求、资金投入来源、考核奖惩机制等;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使优质耕作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剥离再利用 建设占用耕地 河北省社会资本
下载PDF
河南省出台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管理办法 统筹考虑新开垦耕地、耕地提质改造等用土需求
9
作者 张中强 《资源导刊》 2024年第3期9-9,共1页
日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南省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土壤剥离利用应统筹考虑新开垦耕地、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污染耕地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等项目的用土需求,... 日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南省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土壤剥离利用应统筹考虑新开垦耕地、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污染耕地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等项目的用土需求,做到“即剥即用”,减少土壤损耗和结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提质改造 耕地耕作土壤剥离 土地复垦 高标准农田建设 统筹考虑 建设占用 自然资源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混合条件对环氧有机土纳米复合材料插层剥离行为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柯毓才 王玲 漆宗能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68-773,共6页
采用X 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 (TEM )研究了混合条件 ,即混合温度和时间 ,对环氧 /16 烷基胺有机蒙脱土体系在固化前的混合物以及加入固化剂、促进剂固化后有机土的插层与剥离行为的影响 .同时采用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热机械分析... 采用X 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 (TEM )研究了混合条件 ,即混合温度和时间 ,对环氧 /16 烷基胺有机蒙脱土体系在固化前的混合物以及加入固化剂、促进剂固化后有机土的插层与剥离行为的影响 .同时采用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热机械分析仪测定了插层与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从X 射线衍射看出 ,有机土很容易在混合过程被环氧所插层 .混合物经固化后可以形成插层型或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 .存在一个混合温度 时间 插层剥离转变的 3 T图 .只有在一定的混合条件的区域内才能形成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有机蒙脱土 纳米复合材料 剥离
下载PDF
超声波在管道防腐层剥离内检测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理践 张晓丹 +2 位作者 高松巍 邢燕好 刘斌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8,共10页
针对在役石油输送管道防腐层剥离致使管道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超声波技术的管道内检测防腐层剥离方法,进行了超声波在单、双层介质中传播特性的研究。选择不同中心频率、不同K值的压电超声斜探头对单、双层介质进行超声检测... 针对在役石油输送管道防腐层剥离致使管道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超声波技术的管道内检测防腐层剥离方法,进行了超声波在单、双层介质中传播特性的研究。选择不同中心频率、不同K值的压电超声斜探头对单、双层介质进行超声检测对比实验,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收发探头间距一定时,超声波的入射角度越小,接收到的信号能量越大,峰值比例系数也越大;超声波的激励频率越大,接收到的信号能量越小,峰值比例系数越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防腐层剥离管道内检测的探头选取方法,针对本实验的被检对象,采用5 MHz、K1探头进行检测时,效果最佳,这为采用超声波进行管道防腐层剥离内检测的工程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管道内检测 固体双介质 防腐剥离内检测 能量衰减 回波信号
下载PDF
交流杂散电流对X70管线钢3PE防腐层下腐蚀及剥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新华 王祖全 +2 位作者 陈迎春 宋旭婷 徐成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2-150,共9页
目的明确交流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防腐层剥离和破损处防腐层下腐蚀的影响规律及其导致防腐层剥离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交流阻抗谱分析及三维体式显微镜观测等方法,研究在格尔木土壤模拟溶液中,交流... 目的明确交流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防腐层剥离和破损处防腐层下腐蚀的影响规律及其导致防腐层剥离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交流阻抗谱分析及三维体式显微镜观测等方法,研究在格尔木土壤模拟溶液中,交流杂散电流干扰下,X70钢表面3PE防腐层剥离处的防腐层下腐蚀及剥离机理。结果由于防腐层破损点和剥离区域的存在,使得防腐层的防护性能明显降低,交流杂散电流在初始预留剥离处的X70钢表面呈不均匀分布,破损点处所分布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剥离区边缘处。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反应主要集中在防腐层破损点处,而处于预留剥离区域下方的X70钢表现出缝隙腐蚀的现象。防腐层破损点处的腐蚀坑深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深,而当交流电流密度由0A/m^2增加到100 A/m^2时,防腐层剥离面积明显增大,此后,当电流密度继续增大,剥离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当施加的交流电流密度相同时,随着防腐层剥离面积的减小,杂散电流造成的防腐层剥离面积增大,X70钢试样上的最大腐蚀坑略微加深。结论造成防腐层剥离的交流杂散电流存在临界电流密度值,使得防腐层剥离面积达到最大且之后保持不变。防腐层初始剥离面积较小时,交流电所造成的X70钢腐蚀及防腐层剥离行为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杂散电流 X70管线钢 防腐剥离 缝隙腐蚀 临界电流密度
下载PDF
插层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性能与表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振廷 冯帆 +1 位作者 尹吉勇 朱士奎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28-130,152,共4页
为探寻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以Na_2SO_4和KOH混合溶液为剥离液、以高纯定向热解石墨(HOPG)为原料,由电磁场交互作用剥离的石墨纳米微片,经超声波细胞破碎机分散和冷冻干燥,制备少层石墨烯粉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其... 为探寻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以Na_2SO_4和KOH混合溶液为剥离液、以高纯定向热解石墨(HOPG)为原料,由电磁场交互作用剥离的石墨纳米微片,经超声波细胞破碎机分散和冷冻干燥,制备少层石墨烯粉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微观形貌表征和层数观察,X射线衍射仪对其晶格有序程度和层间距进行计算。同时,采用霍尔效应法测定少层石墨烯的薄膜电导率,采用物理N_2吸附法测定石墨烯的BET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制备的少层石墨烯,具有薄纱状褶皱起伏的平面结构,边缘存在少量缺陷和卷曲,形状不规则的层与层间呈平行堆叠,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其结构缺陷少、层数少(3~5层),电导率可达10~5~10~6S/m,BET比表面积超过80 m^2/g。插层剥离法能够快速制备石墨烯,且少层石墨烯导电性能和吸附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剥离 宏量制备 表征 性能
下载PDF
利用转换横波层剥离分析技术检测裂缝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维德 徐天吉 丁蔚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6-971,1016+852,共6页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文中详细总结了转换横波分裂层剥离分析方法的裂缝检测原理与实现过程,并以四川盆地HXC地区陆相须家河组裂缝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转换横波分裂层剥离分析校正技术检测目的层裂缝信息,并得出以下认识:①基于转换波层剥...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文中详细总结了转换横波分裂层剥离分析方法的裂缝检测原理与实现过程,并以四川盆地HXC地区陆相须家河组裂缝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转换横波分裂层剥离分析校正技术检测目的层裂缝信息,并得出以下认识:①基于转换波层剥离分析技术的裂缝检测步骤可分为上覆层各向异性分析、上覆层各向异性校正、目的层各向异性分析三步;②快慢横波分离与层剥离技术消除了横波分裂造成转换波径向分量同相轴旅行时的余弦变化,将各向异性造成的转换横波切向分量能量重新聚焦到径向分量,使叠加剖面质量大大提高,获得了合理的"消除横波分裂效应"后的径向分量与切向分量资料;③快慢横波剖面呈现明显时延,表明目的层存在由裂缝引起的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④裂缝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裂缝发育区与实钻高产气层对应,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近EW-NEE向,与构造应力场以及地震解释的断裂走向一致。检测结果与实际钻/测井资料相吻合,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储 裂缝检测 横波分裂 时延 剥离
下载PDF
电化学插层对石墨晶层的剥离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国华 吴大军 +1 位作者 叶葳 颜文礼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9-62,共4页
把石墨电极置于电解槽的阳极和阴极,间歇改变电极的正、负极,使电解质对石墨晶层进行电化学插入与脱插,最终使石墨以纳米薄片形式分散于介质中。用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了薄片石墨的结构,探讨了石墨的电化学剥离过程。
关键词 石墨 电化学插 电极 电解槽 剥离
下载PDF
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13
16
作者 沈志勤 严庆良 何佑勇 《国土资源情报》 2015年第4期36-40,共5页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保护优质土壤资源、强化耕地保护的举措。本文介绍了浙江省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践和探索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了当前推进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政策、资金、规划、程序、技术和市场等几个...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保护优质土壤资源、强化耕地保护的举措。本文介绍了浙江省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践和探索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了当前推进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政策、资金、规划、程序、技术和市场等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土壤剥离 再利用 全面推进
下载PDF
基于超声波的钢板防腐层剥离检测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理践 潘丽娜 高松巍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针对管道防腐层破损和剥离的检测问题,从钢板防腐层模型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波的钢板防腐层剥离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兰姆波在单层介质和双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得出了不同传播介质与超声波传播速度变化的关系.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针对管道防腐层破损和剥离的检测问题,从钢板防腐层模型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波的钢板防腐层剥离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兰姆波在单层介质和双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得出了不同传播介质与超声波传播速度变化的关系.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环境下构建了裸钢板模型及外壁涂有防腐层的钢板模型,分别在这两种模型下进行受力振动产生超声波,并对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仿真计算得出,超声波在有防腐层钢板中比在裸钢板中的传播速度慢,根据仿真模型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可进行基于超声波的钢板防腐层剥离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防腐 防腐剥离 超声波 传播特性 有限元仿真 介质 受力振动 超声波波速
下载PDF
TiW-Au金属化结构的金层剥离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能武 秦跃利 +1 位作者 谢飞 孔祥栋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1-41,43,共2页
Ti W- Au膜系结构可用于混合集成电路。Ti W与 Au的附着力对溅射气氛较敏感。采用合适的纯气 ,对气路加热抽真空 ,清洗真空腔 ,增加管路气阀等方法 ,可确保合适的溅射气氛 ,解决 Au层剥离的问题。真空腔体是否需要清洁处理 。
关键词 TiW-Au 结构 金属化结构 剥离 混合集成电路
下载PDF
转换波多次分裂数值模拟与层剥离技术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冰洁 毛树林 徐天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4,122-123,共6页
转换波分裂裂缝检测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重要价值所在.根据转换波分裂的特点和信息,可以预测裂缝的发育方位和密度.在裂缝油气藏中,这2个参数对提高油气采集率具有重要意义.当研究的目标层以上的盖层中,存在不只一个含裂缝各向异性层... 转换波分裂裂缝检测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重要价值所在.根据转换波分裂的特点和信息,可以预测裂缝的发育方位和密度.在裂缝油气藏中,这2个参数对提高油气采集率具有重要意义.当研究的目标层以上的盖层中,存在不只一个含裂缝各向异性层时,转换波就会发生多次分裂,上覆各向异性对下层裂缝参数的计算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估算并补偿分裂的快慢波时差,消去盖层各向异性的影响,以获得更准确的目标层的裂缝信息.通过理论模型正演及实际资料计算分析,研究多层裂缝介质中转换波传播特征及分裂机制,分析转换波R,T分量在多层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分裂特征,利用能量比法预测裂缝方位,估算快慢波时差,并做层剥离时差补偿后,提高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裂缝各向异性 裂缝检测 时差补偿 剥离
下载PDF
层剥离高岭土改性煤沥青的结构与热稳定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丽雅 韩双福 +2 位作者 马瑞辉 陈韫廷 张福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0-704,共5页
在超声波作用下,以二甲基亚砜(DMSO)插层处理高岭土,通过熔融复合法改性煤沥青。采用XRD、FTIR、SEM、TEM、TG、DSC表征测试了插层高岭土的层间距、层间相互作用、层分散形态,以及改性煤沥青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DMSO削弱了层间铝羟... 在超声波作用下,以二甲基亚砜(DMSO)插层处理高岭土,通过熔融复合法改性煤沥青。采用XRD、FTIR、SEM、TEM、TG、DSC表征测试了插层高岭土的层间距、层间相互作用、层分散形态,以及改性煤沥青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DMSO削弱了层间铝羟基与硅氧键间的氢键作用,插层高岭土的层间距由0.716 nm增加至1.124nm,插层率达到98.57%;熔融复合后,高岭土发生层剥离,(001)衍射峰消失,以薄片形态分散于煤沥青中。薄片形态的高岭土通过延缓空气传输速率的方式改善了煤沥青的热稳定性,当插层高岭土掺杂质量分数为6%时,插层高岭土改性煤沥青的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温度为650℃,对应的失重为78.04%,而最大失重速率处原煤沥青失重85.41%。原煤沥青失重50%时的温度为490℃,而改性煤沥青达到550℃。未掺杂高岭土时,煤沥青软化点为42.3℃,改性煤沥青软化点增加到45.4℃,继续增加高岭土质量分数,软化点上升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改性煤沥青 剥离 状结构 热稳定性 建筑用化学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