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剥蚀残丘地貌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1
作者 吴锦科 胡钢 +2 位作者 王承忠 彭伟 管春林 《安徽建筑》 2023年第4期25-27,共3页
文章以粤海丽江花园项目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工艺分析和现场监测为手段,对支护结构及基坑土体的受力及变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超前微型桩施工过程中,土钉轴力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后逐步减小的变化趋势,超前微型桩的水平位移曲... 文章以粤海丽江花园项目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工艺分析和现场监测为手段,对支护结构及基坑土体的受力及变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超前微型桩施工过程中,土钉轴力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后逐步减小的变化趋势,超前微型桩的水平位移曲线呈“弓”状,地表沉降曲线呈“勺”状,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土钉轴力、超前微型桩水平位移以及地表沉降的峰值均逐步增加,在基坑开挖横向上,坑底隆起并非是均匀隆起,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单调增加曲线,并逐步趋于收敛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基坑支护 超前微型桩 复合土钉墙 施工技术 位移
下载PDF
淮北相山恢复演替群落优势树种叶片的生态解剖 被引量:25
2
作者 史刚荣 汤盈 张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4-322,共9页
对淮北相山混交林5个优势种叶片的生态解剖学观察表明,其叶片结构具有一定的旱生特征:表皮具发达的表皮毛或角质层,全栅等面叶或具发达的栅栏组织,维管组织发达。牡荆(Vitex negundovar.cannabifolia)和酸枣(Ziziphus jujubavar.spinosa... 对淮北相山混交林5个优势种叶片的生态解剖学观察表明,其叶片结构具有一定的旱生特征:表皮具发达的表皮毛或角质层,全栅等面叶或具发达的栅栏组织,维管组织发达。牡荆(Vitex negundovar.cannabifolia)和酸枣(Ziziphus jujubavar.spinosa)作为两个广布优势树种,叶片结构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1)同一群落环境(混交林)中,叶片结构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发育可塑性(5月初的叶片比9月中旬更具有阳生叶的特点);2)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中,叶片结构随着群落环境的变化表现出环境可塑性,其变化趋势为:灌草丛(旱生/阳生)-灌丛(旱生/阳生)-落叶疏林(中生/阳生)-人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中生/阴生)。这种可塑性既是植物适应其异质生境的一种重要机制,同时又是不同群落环境的反映。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牡荆和酸枣的叶片结构受多个生态因子综合影响,其中水分和风速是影响叶片结构的主导因子。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气孔器密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维管束厚度等性状均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恢复演替 优势树种 叶片 表型可塑性 生态解剖学
下载PDF
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3种禾草叶片的生态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史刚荣 赵金丽 马成仓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62-68,共7页
对淮北相山早期恢复演替系列中3种禾草叶片的解剖观察表明,荩草和黄背草为C4植物,其叶片表皮厚,叶肉细胞形态相同,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花环型”维管束。远东芨芨草为C3植物,其叶片表皮薄,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呈栅栏状,气孔主要分... 对淮北相山早期恢复演替系列中3种禾草叶片的解剖观察表明,荩草和黄背草为C4植物,其叶片表皮厚,叶肉细胞形态相同,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花环型”维管束。远东芨芨草为C3植物,其叶片表皮薄,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呈栅栏状,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维管束鞘由一层厚壁细胞和一层薄壁细胞组成。3种禾草的叶片结构都随群落的恢复演替而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可塑性大小依次为:远东芨芨草(0.24)>黄背草(0.19)>荩草(0.17)。与混交林相比,灌丛和灌草丛群落中植物叶片更趋于旱生特征: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叶片厚度以及维管束厚度等显著增加,气孔变小。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风速是影响叶片结构的主导因子。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荩草的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远东芨芨草的叶片厚度和叶肉组织厚度,黄背草的上表皮厚度和维管束厚度均呈减小趋势。随着风速的增加,荩草下表皮气孔长度、黄背草的上表皮气孔长度逐渐变小,远东芨芨草维管束呈增大趋势。因此,叶片的解剖特征反映了不同群落中植物的生态适应特性,可作为研究群落演替机理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恢复演替 禾本科植物 叶片 表型可塑性 生态解剖学
下载PDF
淮北相山三种群落中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史刚荣 刘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3-370,共8页
对淮北相山侧柏、构树混交林6个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特征:高的复孔率和导管分布频率,窄导管,木纤维短,射线低。利用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对导管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个优势树... 对淮北相山侧柏、构树混交林6个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特征:高的复孔率和导管分布频率,窄导管,木纤维短,射线低。利用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对导管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个优势树种的相对输导率依次为:牡荆>酸枣>扁担木>构树>柘树>小叶鼠李,脆性指数依次为:构树>牡荆>扁担木>酸枣>小叶鼠李>柘树,植物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在相山的自然分布相一致。作为广布优势树种,牡荆、酸枣和扁担木的次生木质部在导管分子长度、单孔率、导管频率、相对输导率、脆性指数、多列射线高度、多列射线宽度和单列射线高度等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与混交林和人工侧柏林相比,灌丛中植物导管分子短,单孔率低,导管频率大,射线低,相对输导率大,脆性指数小,更倾向于旱生特点。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导管分子长度和单孔率增加。随着风速的增加,导管频率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多列射线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优势树种 次生木质部 解剖学特征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亳州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
作者 刘猛 章启兵 《治淮》 2016年第7期9-10,共2页
一、亳州市概况 1.自然地理 亳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总面积8521km^2。市境内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地面高程42-32m,自然坡降约为1/7500,起伏呈微波状。市境内皆为冲积平原,沉积物厚达600m以上,除零星分... 一、亳州市概况 1.自然地理 亳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总面积8521km^2。市境内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地面高程42-32m,自然坡降约为1/7500,起伏呈微波状。市境内皆为冲积平原,沉积物厚达600m以上,除零星分布的剥蚀残丘以外总体为堆积型地貌,为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区域,主要为堆积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西北部 东南方向 城市发展 剥蚀残丘 微波状 黄河泛滥 西北向 地面高程 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开采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