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地表探区地震勘探的认识及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的观点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华忠 许荣伟 +1 位作者 冯波 吴建鲁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9-805,共17页
油气地震勘探已经进入了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和深层目标勘探的阶段,“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我国西部各油气盆地的山前带/前山带探区已经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域,并取得了不错的勘探效果。但是... 油气地震勘探已经进入了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和深层目标勘探的阶段,“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我国西部各油气盆地的山前带/前山带探区已经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域,并取得了不错的勘探效果。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已经完全解决了“双复杂”探区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问题。首先,界定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处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基于剧变道间时差和低信噪比数据如何建立满足偏移成像要求的速度模型,从勘探地震介质系统的线性性及地震波成像本质是实现地下同一反射点处不同偏移距反射子波的同相位叠加的角度、从道间时差破坏局部线性同相轴线性相位特征的角度、从时间域成像处理与深度域成像处理的分界点在于基于风化层底面之上的速度模型进行静校正后CMP道集中同相轴是否满足双曲时距关系的假设的角度、从当前线性化的层析速度反演仅能估计背景光滑速度的角度、从线性化的偏移成像仅仅依赖于背景光滑速度模型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解决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处理问题的根本逻辑和方法技术流程,指出以道间时差消除为中心的数据预处理+小平滑基准面+全深度域地震波成像是解决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处理问题的正确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地震勘探 复杂地表 剧变道间时差 低信噪比 预处理 速度建模 叠前偏移成像 成像处理流程
下载PDF
山前带地震成像技术需求与勘探策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勤勇 王华忠 +1 位作者 刘少勇 方伍宝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3,535-536,共4页
山前带地震勘探困难的根源在于复杂地表条件。由于复杂地表导致采集数据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变化剧烈是制约山前带探区地震成像和进一步油气预测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正确的地震数据采集和成像处理理念的缺乏,以及针对... 山前带地震勘探困难的根源在于复杂地表条件。由于复杂地表导致采集数据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变化剧烈是制约山前带探区地震成像和进一步油气预测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正确的地震数据采集和成像处理理念的缺乏,以及针对山前带地震数据特点的处理流程和相应的成像处理软件系统的不成熟是山前带油气地震勘探无法取得有效突破的现实原因。从山前带存在的地震地质问题入手,分析了山前带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成像处理的特殊之处,提出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应该基于Fresnel半波带同相叠加的基本观点。在完整采集到地下任何一个绕射点(或反射点)产生的到达地表的波前面的基础上,尽可能关注高覆盖次数和低频信号(譬如小于6Hz的信号)。成像处理应该在一个贴近地表的较光滑的基准面上,把表层和中深层统一的深度域层速度估计和模型建立作为山前带成像处理的核心,把Beam波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作为主要的成像技术手段。在正确理念指导下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和针对山前带地震数据特点的成像处理流程的软件工程化是目前山前带地震勘探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带地震成像 复杂地表条件 低信噪比 剧变时差 速度估计与建模 射线束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