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世潆《东厢记》的剧本形态暨戏剧观念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小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晚清戏曲家汤世潆的《东厢记》是一部“以续代反”的《西厢记》翻案之作。对《西厢记》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动机,使其采取了文法反照和变换方式进行剧本的构建,在立意和结构上均呈现出僵化、谨严的特点。针对戏曲创作史“蜕变期”剧坛存... 晚清戏曲家汤世潆的《东厢记》是一部“以续代反”的《西厢记》翻案之作。对《西厢记》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动机,使其采取了文法反照和变换方式进行剧本的构建,在立意和结构上均呈现出僵化、谨严的特点。针对戏曲创作史“蜕变期”剧坛存在的情节老套、曲词浅薄等弊端,作者和评点者提出了应对方法,但根深蒂固的文法观念,使其无法突破“从剧法入,从文法出”的怪圈。剧本在实体构成和撰写方式上,均以文章法则为依据,反而加深了对戏剧本体的伤害及文体规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世潆 《东厢记》 《西厢记》 剧本形态 戏剧观念
下载PDF
明刊本《香山记》的剧本形态及演出特征
2
作者 周秋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81-185,共5页
明刊本《香山记》是古代敷演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原本已不存,现存明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形式刊刻而成。从整体来说,富春堂刻本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刊印者只是把舞台演出本改为当时流行剧本样式,而没有改变其... 明刊本《香山记》是古代敷演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原本已不存,现存明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形式刊刻而成。从整体来说,富春堂刻本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刊印者只是把舞台演出本改为当时流行剧本样式,而没有改变其内容。其演出具有很强的祭祀仪式功能,是一个典型的仪式剧。《香山记》剧本反映了妙善故事传播中一个无文字记录的民间系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记》 妙善故事 剧本形态 演出特征
下载PDF
豫北二夹弦的剧本形态与艺术格调探析
3
作者 郑兆雨 《北方音乐》 2019年第24期64-64,66,共2页
豫北二夹弦的剧本形态多种多样,体现出民间艺人与时俱进的视野。其艺术格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出民间戏曲海纳百川的包容度以及豫北民间风情的质朴。正是由于这样的艺术深度才促使其快速成长,最终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种类。
关键词 豫北二夹弦 剧本形态 艺术格调
下载PDF
怀梆源流及其传统剧目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晓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34,共22页
怀梆是流行繁衍在豫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分支。它于明清之交伴随着梆子腔的流行而兴起。怀梆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乡土气息浓郁。考察其源起与流变,探讨其剧本形态、剧目来源,发... 怀梆是流行繁衍在豫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分支。它于明清之交伴随着梆子腔的流行而兴起。怀梆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乡土气息浓郁。考察其源起与流变,探讨其剧本形态、剧目来源,发掘其传统剧目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稀有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梆 梆子腔体系 豫西北 剧本形态 剧目来源 思想内涵 文本特色 审美特质
下载PDF
湖口青阳腔传统剧目文本论略
5
作者 黄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2年第1期99-103,共5页
湖口青阳腔是流行于赣北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青阳腔由安徽传入江西湖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结合湖口方言、民间音乐、宗教仪式、民俗文化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曲。通过近两年的田野调查与学习,将收集到的剧... 湖口青阳腔是流行于赣北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青阳腔由安徽传入江西湖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结合湖口方言、民间音乐、宗教仪式、民俗文化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曲。通过近两年的田野调查与学习,将收集到的剧目文本分类统计,并进一步分析其思想内涵,其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口青阳腔 剧本形态 剧目统计 思想内涵
下载PDF
滦州影戏剧本《二度梅》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军 《大舞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共3页
《二度梅》是著名的滦州影戏剧本,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分析从小说转变为影戏剧本的一些技巧,并探讨影戏剧本的内涵与规律。小说与影戏在阅读及观赏上的分野,使两者呈现出分别注重情节铺排与情感抒发的差异。影戏剧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 《二度梅》是著名的滦州影戏剧本,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分析从小说转变为影戏剧本的一些技巧,并探讨影戏剧本的内涵与规律。小说与影戏在阅读及观赏上的分野,使两者呈现出分别注重情节铺排与情感抒发的差异。影戏剧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改换,更加注重教化功能和神异色彩,也更适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滦州与关中、潮州影戏剧本《二度梅》在情节与形态方面有一些异同,它们与京剧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州影戏剧本 《二度梅》 个案研究 剧本形态
原文传递
明清短剧渊源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05,共7页
本文以短剧的剧本体制为研究论题,首先梳理了短剧之概念,将其界定为折数在三折以下的杂剧,可用南曲、北曲或合腔、合套;其次从短剧溯源的角度观察院本、杂剧、传奇对短剧体制的影响。从对短剧剧本体制的探析,本文认为戏曲之发展如同百... 本文以短剧的剧本体制为研究论题,首先梳理了短剧之概念,将其界定为折数在三折以下的杂剧,可用南曲、北曲或合腔、合套;其次从短剧溯源的角度观察院本、杂剧、传奇对短剧体制的影响。从对短剧剧本体制的探析,本文认为戏曲之发展如同百川归海,短剧以其短小的篇幅与宋金杂剧院本遥相呼应,既对元杂剧的体制有所继承和突破,又受到传奇艺术的灌溉滋养,而且它也遵循自身规律进行着复杂的演变,只有在整个戏曲史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剧 渊源 体制 剧本形态 组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