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历史剧在上海的舞台实践--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考述
1
作者 冯清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7-84,共8页
《孔雀胆》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第五部历史剧。根据原始报刊资料还原了1946年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的具体情况。在艺术成就上,朱端钧导演的《孔雀胆》情调幽美,既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诗化风格,又对演剧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孔雀胆》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第五部历史剧。根据原始报刊资料还原了1946年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的具体情况。在艺术成就上,朱端钧导演的《孔雀胆》情调幽美,既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诗化风格,又对演剧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社会影响上,《孔雀胆》的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光明与正义的热烈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孔雀胆》 演出考述
下载PDF
中华剧艺社创立始末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彬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125,共7页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成立和解散一直是个谜。1941年5月剧社成立到1947年6月解散,中艺存在了6年之久。根据剧社所在地点的不同,其活动可以分为6个阶段。中艺的出现,引领了...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成立和解散一直是个谜。1941年5月剧社成立到1947年6月解散,中艺存在了6年之久。根据剧社所在地点的不同,其活动可以分为6个阶段。中艺的出现,引领了战时剧运的航向,带动了众多话剧团体联合起来并肩作战,使大后方的演剧活动得以持续开展。以中艺为代表,战时的舞台工作者把中国话剧艺术的演出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艺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为战后,特别是解放后中国影剧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其历史功绩不可埋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成立 解散 历史功绩
下载PDF
西南联大剧艺社史事——兼及与新中国剧社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光荣 宣淑君 《抗战文化研究》 2007年第1期160-173,共14页
剧艺社是西南联大一个有着独特价值和地位的社团。它是由壁报团体发展成演出团体的。它诞生于1944年秋,创作演出了许多抗战戏和反内战、争民主的戏剧,推进了学院派戏剧艺术的发展。剧艺社还发起了一台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的演出,和新中... 剧艺社是西南联大一个有着独特价值和地位的社团。它是由壁报团体发展成演出团体的。它诞生于1944年秋,创作演出了许多抗战戏和反内战、争民主的戏剧,推进了学院派戏剧艺术的发展。剧艺社还发起了一台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的演出,和新中国剧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西南联大北返后,剧艺社开拓了北大、清华、南开的戏剧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剧艺社 新中国剧社 史事
下载PDF
职业演剧,学术追求——论中华剧艺社的演剧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彬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演剧精神 解散
下载PDF
上海剧艺社的演剧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穆海亮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上海的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存续时间、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艺术品格、社会影响等方面,堪称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同时,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具体而微的表征,理应在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演剧历程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向心的表演”:演技的“磨炼”及“停滞”——论上海剧艺社表演艺术的成绩与局限 被引量:1
6
作者 穆海亮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上海剧艺社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磨炼演员的'向心的表演',以'型式演技'和内在真实塑造人物,以集体效应和'齿轮演剧'追求演出的整体性,代表了孤岛演剧的最高水平,并为沦陷时期演剧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 上海剧艺社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磨炼演员的'向心的表演',以'型式演技'和内在真实塑造人物,以集体效应和'齿轮演剧'追求演出的整体性,代表了孤岛演剧的最高水平,并为沦陷时期演剧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演剧体制的不成熟、演剧理论资源的匮乏以及演员自身修养的不足,孤岛剧坛所谓'演技的停滞'局面在上海剧艺社有着明显表现,这体现出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在中国话剧表演史上,上海剧艺社的表演艺术理应占有一定的位置,其中的经验教训理应得到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表演艺术 “向心的表演”
下载PDF
人事纠纷与中华剧艺社的解散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彬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1-57,共7页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的解散是诸多原因促成的,但内部人事纠纷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成员组织涣散,演员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是领导阶层龃龉不合,理事会形同虚设。话剧职业化,必然要求剧团现代化。中...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的解散是诸多原因促成的,但内部人事纠纷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成员组织涣散,演员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是领导阶层龃龉不合,理事会形同虚设。话剧职业化,必然要求剧团现代化。中艺的解散充分说明,剧团职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剧团现代化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人事纠纷 解散原因
下载PDF
民族危难中的戏剧先锋——论中华剧艺社在文化抗战中的作用和贡献
8
作者 黄爱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18,共9页
中华剧艺社作为抗战时期民营剧团的杰出代表,是大后方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民间职业剧团。对于中华剧艺社的研究,要站在中国话剧发展史特别是文化抗战的高度去审视和评估它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它临危受命,以演剧宣传团结抗战和民主;它勇... 中华剧艺社作为抗战时期民营剧团的杰出代表,是大后方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民间职业剧团。对于中华剧艺社的研究,要站在中国话剧发展史特别是文化抗战的高度去审视和评估它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它临危受命,以演剧宣传团结抗战和民主;它勇攀艺术高峰,为中国话剧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它培养了大批优秀戏剧人才,推动了大后方戏剧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了唤起民众、宣传团结抗战的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民营剧团,其职业演剧精神、演出管理模式,对当时及后世专业剧团都具有示范作用和启发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戏剧先锋 文化抗战 作用与贡献
下载PDF
论传媒在戏剧演出中的运用——以中华剧艺社为例
9
作者 吴彬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戏剧的发展与传媒的发达是分不开的,能否有效地利用传媒进行操作,直接关系到剧团的生死存亡。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中华剧艺社对传媒的利用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举行招待会或发布信息;二是刊登演出广告;三是图片展览。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传媒 演出
下载PDF
从上海剧艺社看话剧史料发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0
作者 穆海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2-77,共6页
话剧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近年来受到了较多重视,也有一些奠基性的史料类成果问世,如董健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等。然而毋庸讳言,史料的发掘与建设仍是话剧史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史料工作的薄弱制约着话剧史研究的深入开... 话剧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近年来受到了较多重视,也有一些奠基性的史料类成果问世,如董健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等。然而毋庸讳言,史料的发掘与建设仍是话剧史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史料工作的薄弱制约着话剧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其中,剧团史料的整理则显得更加滞后。剧团在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话剧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个剧团推动前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史料发掘 话剧 剧种 孤岛时期 顾仲彝 于伶 上海“孤岛”文学 朱端钧 剧团
下载PDF
西南联大剧艺社的重要演出
11
作者 李光荣 《抗战文化研究》 2011年第1期239-247,共9页
剧艺社是西南联大最后一个戏剧社团。剧艺社上承联大剧团的传统,下启北大、清华、南开的戏剧新篇。1945年以后,剧艺社演出了《风雪夜归人》、《匪警》、《凯旋》、《审判前夕》、《告地状》、《民主使徒》、《芳草天涯》等戏。这些演出... 剧艺社是西南联大最后一个戏剧社团。剧艺社上承联大剧团的传统,下启北大、清华、南开的戏剧新篇。1945年以后,剧艺社演出了《风雪夜归人》、《匪警》、《凯旋》、《审判前夕》、《告地状》、《民主使徒》、《芳草天涯》等戏。这些演出显示了高超的技艺,奠定了西南联大剧艺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艺社 戏剧 演出
下载PDF
西式教学与学生运动:从剧艺社浅析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的双重使命
12
作者 李静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11-114,132,共5页
抗战时期建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七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剧艺社在成立的几年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学生自治、民主自由等特征的社团活动,不仅对推动全民抗战思想的传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抨击国民党当... 抗战时期建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七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剧艺社在成立的几年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学生自治、民主自由等特征的社团活动,不仅对推动全民抗战思想的传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中国高校引进并实践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等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剧艺社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无论是对于当时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是现当代的高校改革,都有着深刻的学习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剧艺社 西方教育 高校改革
下载PDF
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述略
13
作者 景云龙 《郭沫若学刊》 2023年第2期69-74,共6页
上海剧艺社成立于1938年7月17日,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重要剧社,在孤岛时期演出时间长达3年,抗战后重建时期也演出了一年有余。1946年8月末起至同年10月初,上海剧艺社在光华大戏院演出了郭沫若的《孔雀胆》,演出场次达53场,赢得了观众广... 上海剧艺社成立于1938年7月17日,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重要剧社,在孤岛时期演出时间长达3年,抗战后重建时期也演出了一年有余。1946年8月末起至同年10月初,上海剧艺社在光华大戏院演出了郭沫若的《孔雀胆》,演出场次达53场,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最终因多方面原因而停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孔雀胆》 演出 郭沫若
下载PDF
联演制与中华剧艺社的生存
14
作者 吴彬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6-20,共5页
中华剧艺社的联演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中中华剧艺社的名义进行演出;另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这些剧团的名义演出;还有一种是以中华剧艺社和其它剧团共同的名义演出。联合学生演剧,把联演推向了... 中华剧艺社的联演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中中华剧艺社的名义进行演出;另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这些剧团的名义演出;还有一种是以中华剧艺社和其它剧团共同的名义演出。联合学生演剧,把联演推向了高潮。联演制保证了舞台演出的水平,团结了大批进步的戏剧工作者,推动了战时话剧运动的蓬勃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剧艺社 联演制 话剧
下载PDF
史料开掘、立体呈现与话剧史研究范式的探索——评穆海亮《上海剧艺社研究》
15
作者 徐胜杰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上海剧艺社(1938-1941,1946-1948,简称“上剧”)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进步演剧团体,是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演出剧目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话剧社团,也是抗战胜利后上海演剧的中坚力量。上剧以鲜明的政治立场... 上海剧艺社(1938-1941,1946-1948,简称“上剧”)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进步演剧团体,是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演出剧目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话剧社团,也是抗战胜利后上海演剧的中坚力量。上剧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杰出的艺术实践、卓越的戏剧人才培养,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便是其遭遇的历史回旋与困顿,也对此后的戏剧发展有着独特的参照价值。穆海亮46万字的学术专著《上海剧艺社研究》首次对这一重要剧团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发展脉络,还原历史面貌,剖析艺术贡献,反思历史局限,填补了一项较为重要的话剧史空白,同时也把此前学界较为薄弱的孤岛话剧研究推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剧目 上海剧艺社 孤岛时期 地下组织 抗战胜利后 中国话剧史 还原历史 学术专著
原文传递
论上海剧艺社舞台美术的艺术特点与历史局限 被引量:5
16
作者 穆海亮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31,共11页
在物质条件简陋、人才储备不足、创作经验欠缺的情况下,上海剧艺社的舞台美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诸多局限。在困境中追求严谨和创新是其基本成绩,写实主义的主流与诗意形式的探索是其主要风格,物质条件和美学观念的束缚是其难以避... 在物质条件简陋、人才储备不足、创作经验欠缺的情况下,上海剧艺社的舞台美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诸多局限。在困境中追求严谨和创新是其基本成绩,写实主义的主流与诗意形式的探索是其主要风格,物质条件和美学观念的束缚是其难以避免的历史缺憾,而过度的世俗做派则影响了其艺术整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舞台美术 艺术特点 历史局限
原文传递
论上海剧艺社导演艺术的特点与局限 被引量:1
17
作者 穆海亮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92,81,共12页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导演艺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对舞台情调整一性的追求是其总体特征,对导演格调多样化的探索是其基本成绩,剧作处理的中庸化在...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导演艺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对舞台情调整一性的追求是其总体特征,对导演格调多样化的探索是其基本成绩,剧作处理的中庸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艺术视野,挥之不去的政治化阴影则从一个侧面干扰着艺术家的舞台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导演艺术 特点 局限
原文传递
谈上海剧艺社的“分家”事件 被引量:3
18
作者 穆海亮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20,共7页
黄佐临等人脱离上海剧艺社另组上海职业剧团,这是上海剧艺社历史上著名的"分家"事件。此事看似源于简单的人事纠纷,其实既与孤岛后期剧运形势及上海剧艺社内部分工相关,也由黄佐临与上海剧艺社艺术观念的差异所决定。个中是非... 黄佐临等人脱离上海剧艺社另组上海职业剧团,这是上海剧艺社历史上著名的"分家"事件。此事看似源于简单的人事纠纷,其实既与孤岛后期剧运形势及上海剧艺社内部分工相关,也由黄佐临与上海剧艺社艺术观念的差异所决定。个中是非,体现着中国话剧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剧艺社 黄佐临 “分家”事件
原文传递
剧团组织政治化的外在助益与内在束缚——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穆海亮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7年第3期111-122,共12页
中国现代话剧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个剧团推动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共同体和相对复杂的艺术共同体,剧团对内是戏剧生产的基本单位,对外是与社会发生直接关联的最小单元。正常情况下,建立在职业化基础上的自主化、社会化乃至市场... 中国现代话剧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个剧团推动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共同体和相对复杂的艺术共同体,剧团对内是戏剧生产的基本单位,对外是与社会发生直接关联的最小单元。正常情况下,建立在职业化基础上的自主化、社会化乃至市场化,是剧团应有的立场和属性,而政治化并非剧团的固有品格。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话剧 孤岛时期 法租界工部局 上海剧艺社
原文传递
话剧舞台艺术整体化的意义与路径——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比较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穆海亮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8-54,共7页
通过与相关剧团的比较考察,上海剧艺社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代表性剧团,其舞台艺术整体化的突出价值、建构路径及其历史性缺憾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整体化是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中国话剧的成... 通过与相关剧团的比较考察,上海剧艺社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代表性剧团,其舞台艺术整体化的突出价值、建构路径及其历史性缺憾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整体化是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中国话剧的成熟起到了关键作用;整体化的呈现方式和建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但不是也不应成为唯一的途径;整体化是舞台艺术走向成熟的起点和基本要求,而非最高目标。整体化基础上的个性化、风格化、民族化追求应是话剧舞台艺术更高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艺术 整体化 上海剧艺社 比较考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