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剧诗说”析疑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7,共4页
张庚"剧诗说"是在传统曲学影响下,借用西方的概念,并结合中国戏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剧诗说"在肯定戏曲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密切关联、揭示戏曲的"诗化"本性、抒情写意的特质及编演上对"诗... 张庚"剧诗说"是在传统曲学影响下,借用西方的概念,并结合中国戏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剧诗说"在肯定戏曲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密切关联、揭示戏曲的"诗化"本性、抒情写意的特质及编演上对"诗意"的追求诸方面都有着独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它提供给了我们一种诗性领悟戏曲艺术精神实质的方式,意义更是重大。但作为概念,"剧诗说"还存有某些西方理论话语移植和改造的痕迹,并且基本上是以文学为参照系,这样一来,它在表征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的戏曲的本质方面,难免存有遗憾。事实上,包括张庚"剧诗说"在内的现有戏曲本体研究成果都或多或少存有此弊,即试图对"戏曲是什么"作出一言以蔽之式的回答,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悟入戏曲艺术精神所需的思维方式及言说方式。因为众多已有的戏剧本质学说,大多流于自然主义的经验归纳,也即说,其理论前提多数来自经验,而很少在一个更基础、更具前提性的本体论层面反思;而少数进入戏剧本体论领域的,又往往对本领域的前提性问题缺乏自觉或漠不关心,使得界定往往是非反思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成熟的戏曲本体研究必须有效借鉴某些哲学的运思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戏曲艺术 性领悟 哲学思维
下载PDF
从咏剧诗看诗歌与戏曲文体表现的宽度与限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7,132,共6页
由于诗歌描述时间的一维性与戏曲表演四维度空间之矛盾,使得咏剧诗在再现戏曲舞台空间并置的事件时,不得不先后分叙而产生读者与观众接受的差异。咏剧诗除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与戏曲代言之差异外,还具有对剧情之外的剧场内外之广告、守... 由于诗歌描述时间的一维性与戏曲表演四维度空间之矛盾,使得咏剧诗在再现戏曲舞台空间并置的事件时,不得不先后分叙而产生读者与观众接受的差异。咏剧诗除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与戏曲代言之差异外,还具有对剧情之外的剧场内外之广告、守门、乐队、看席、观众等描述之宽度;咏剧诗由作者对演出直接评论,而戏曲则由当场角色转换为剧外人身份面向观众对场上人物进行评论,或以"外呈答云"的特殊形式对演出进行现场评说。对剧情比较完整、复杂的戏曲,咏剧诗一般不作演出全过程的复述,而是择取其重要情节作高度概括;或对剧中主要角色传神写照;或抒发观剧感受、表达戏曲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戏曲 文体 宽度 限度
下载PDF
从剧诗到单折戏——论明杂剧对文学体裁的两个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子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2-66,共5页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杂 剧诗 单折戏 独幕
下载PDF
中国古代咏剧诗中的“交游”现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包海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咏剧诗。其中一部分咏剧诗记述了曲家与艺人、曲家与曲家、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之间的交游活动。曲家与艺人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声色之娱的深厚情谊,并有助于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曲家与曲家切磋戏曲艺...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咏剧诗。其中一部分咏剧诗记述了曲家与艺人、曲家与曲家、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之间的交游活动。曲家与艺人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声色之娱的深厚情谊,并有助于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曲家与曲家切磋戏曲艺术,有益于戏曲理论的发展;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的交游,对于戏曲艺术的品鉴、传播及艺人表演艺术的提高则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交游 曲家 艺人
下载PDF
论沈德潜观剧诗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务正 《天中学刊》 2013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在咏剧诗创作较为兴盛的康乾时期,沈德潜亦乐于观剧,并往往形诸歌咏。由其此类诗可以看出当时文人雅聚集合名家名作、名伶、名流在名胜中观剧的风气。为践行诗教观,沈氏以咏史诗的笔法咏剧,多选择历史剧或具有历史背景的剧作为其吟咏对... 在咏剧诗创作较为兴盛的康乾时期,沈德潜亦乐于观剧,并往往形诸歌咏。由其此类诗可以看出当时文人雅聚集合名家名作、名伶、名流在名胜中观剧的风气。为践行诗教观,沈氏以咏史诗的笔法咏剧,多选择历史剧或具有历史背景的剧作为其吟咏对象。沈氏一些观剧诗还具有比较重要的戏剧史料价值,这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剧诗 咏史
下载PDF
“古为今用”与民族化剧诗的探索——关于“十七年”的历史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7,共6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历史剧热潮,是作家们主动"配合"形势的结果。"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表现,但由戏剧的"写—演—观"的三元生命结构所决定,同时又因为书写对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历史剧热潮,是作家们主动"配合"形势的结果。"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表现,但由戏剧的"写—演—观"的三元生命结构所决定,同时又因为书写对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的召唤,观念的转化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对象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耗散"或"冲淡"的可能性。一些优秀历史剧的创演,经过艺术对历史"翻案"的再"翻案",取得了民族化"剧诗"探索的显著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历史 “翻案” 民族化 剧诗 the“seventeen years”
下载PDF
剧诗:本质内涵的两种理解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心宪 《重庆电大学刊》 1995年第2期24-26,共3页
中国新诗在诗的自身发展史上的意义,一位学者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历史的观点“就本质而定的诗才是诗的命脉”,诗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它自身的绵延存续,因为一种东西若缺了自身不变的本质,便不能有一贯的历史发展,具有历史有所不变的第一... 中国新诗在诗的自身发展史上的意义,一位学者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历史的观点“就本质而定的诗才是诗的命脉”,诗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它自身的绵延存续,因为一种东西若缺了自身不变的本质,便不能有一贯的历史发展,具有历史有所不变的第一特性.而历史有所变的第二特性,诗的历来迁化的痕迹也证明了诗的本质才是屡次变革的主因.诗文初具时,以本质的区分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 社会意识 审美特征 形象 剧诗
下载PDF
“史诗”与“剧诗”的融合 论章泯的剧作艺术
8
作者 陈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7,共8页
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阵营中的戏剧艺术,曾经历过胡适、欧阳予倩对于“中国的新剧”的革新,中经汪仲贤、蒲伯英“舞台上的戏剧”的倡扬,而到达陈大悲“爱美剧”(非职业戏剧)和熊佛西“民众戏剧”的艺术实践阶段,而章... 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阵营中的戏剧艺术,曾经历过胡适、欧阳予倩对于“中国的新剧”的革新,中经汪仲贤、蒲伯英“舞台上的戏剧”的倡扬,而到达陈大悲“爱美剧”(非职业戏剧)和熊佛西“民众戏剧”的艺术实践阶段,而章泯所先后求学的北平人艺剧专和北京艺专恰是这场新剧艺术实践运动的中心。其中。洪深的社会批判精神、熊佛西的西化的形式论和余上沅的“国剧”复兴意识都曾对这场新剧艺术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章泯在其戏剧创作的艺术积累时期,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中国左翼戏剧界极少数相继在北京人艺戏剧学校和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后改名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的高材生。他自主选择写作的毕业论文《梅伊荷德的剧场观》深受戏剧系主任熊佛西的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中国新文学 剧诗 社会批判精神 北京人艺 艺术实践
下载PDF
清代观剧诗考论
9
作者 张晓兰 《殷都学刊》 2018年第3期89-93,共5页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有对观剧动机的叙述,有对戏曲思想和人物的评论,也有观剧后对人生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等。观剧诗是清代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了一部分清代重要的戏曲史料,反映了清代戏曲演出的演变和风尚,是清代戏曲史、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戏曲 剧诗 戏曲史料 戏曲批评
下载PDF
文人交游视域下的清代观剧诗歌述论
10
作者 蒋宸 赵天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8-76,共9页
清代咏剧诗歌篇目繁多,表现内容多样,其中与文人交游相关的部分,牵及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兼具群体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清代观剧诗在表现内容和诗歌主题上具有多样性,记录了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交游群体、兴趣关... 清代咏剧诗歌篇目繁多,表现内容多样,其中与文人交游相关的部分,牵及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兼具群体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清代观剧诗在表现内容和诗歌主题上具有多样性,记录了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交游群体、兴趣关注、情绪寄托乃至戏曲表演场面等各方面的信息。在针对清代戏曲繁盛、演进以及文人交游等现象进行研究时,观剧题咏作为一项不可规避的内容,应该纳入我们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剧诗 文人群体 文人交游
下载PDF
表演习俗与观剧心理的诗意展现——以明代福建咏剧诗为中心
11
作者 田彩仙 《福建艺术》 2017年第9期36-38,共3页
咏剧诗包括戏曲剧本中歌咏戏曲内容的诗歌与观剧诗,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观剧诗。福建戏曲在宋元时已相当发达,随着戏曲的繁荣,咏剧类作品也随之盛行,宋代福建的咏剧诗便初显成就。
关键词 剧诗 福建 戏曲 明代 心理 习俗 表演
下载PDF
剧诗音乐性与音乐戏剧性——以《俄克拉荷马》为例
12
作者 王叶胤 《当代音乐》 2022年第5期18-21,共4页
本文以美国经典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诗音乐性特征为研究出发点,打破传统剧诗分析聚焦文学戏剧性研究的局限性,从剧诗音韵与音乐节奏、剧诗情境与旋律和声、剧诗格律与音乐节拍、剧诗整体结构与音乐主题动机几个方面深入阐释音乐剧... 本文以美国经典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诗音乐性特征为研究出发点,打破传统剧诗分析聚焦文学戏剧性研究的局限性,从剧诗音韵与音乐节奏、剧诗情境与旋律和声、剧诗格律与音乐节拍、剧诗整体结构与音乐主题动机几个方面深入阐释音乐剧中剧诗音乐性与音乐戏剧性之间的关联。小哈默斯坦的剧诗观与黑格尔的美学遥相呼应,值得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克拉荷马》 剧诗 音乐性
下载PDF
清代《桃花扇》咏剧诗浅论
13
作者 王亚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1-26,共6页
自《桃花扇》问世至清末,清代文人创作了大量有关《桃花扇》的咏剧诗词。这些咏剧诗对于考察《桃花扇》在清代的传播、接受和影响,以及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可或缺、必须利用的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咏剧诗对《桃... 自《桃花扇》问世至清末,清代文人创作了大量有关《桃花扇》的咏剧诗词。这些咏剧诗对于考察《桃花扇》在清代的传播、接受和影响,以及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可或缺、必须利用的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咏剧诗对《桃花扇》抒发兴亡之感的主旨给予了一致认同和肯定。其中的人物评价涉及该剧所有重要出场角色,对李香君皆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 剧诗 清代 主题意旨 人物形象
下载PDF
音乐剧《中国蝴蝶》剧本和剧诗创新分析
14
作者 洪燕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2期15-16,共2页
剧本和剧诗是构成歌剧、音乐剧的基本要素,对于作品的艺术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取材于《梁祝》的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来说,其在剧本和剧诗方面,既遵循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表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本土音乐 《中国蝴蝶》 本和剧诗 创新特点
下载PDF
《牡丹亭》的咏剧诗传播
15
作者 周固成 《文教资料》 2016年第34期146-148,共3页
在《牡丹亭》传播中,咏剧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咏剧诗以诗、词、曲为媒介,传达出《牡丹亭》表演传播对观众、演员和读者的影响、戏曲理论的争议、禁戏政策的思考等。就其内容而言,咏剧诗强化了“牡丹亭”故事的诗性内涵,提炼了“牡... 在《牡丹亭》传播中,咏剧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咏剧诗以诗、词、曲为媒介,传达出《牡丹亭》表演传播对观众、演员和读者的影响、戏曲理论的争议、禁戏政策的思考等。就其内容而言,咏剧诗强化了“牡丹亭”故事的诗性内涵,提炼了“牡丹亭”故事的思想价值,体现了《牡丹亭》故事内在传播的魅力,展现了《牡丹亭》在文人、知识分子群体、女性群体之间交流的传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剧诗 传播
下载PDF
张庚的“剧诗”说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颖辉 《文艺研究》 1984年第1期73-84,共12页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以其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独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这一点,已成为人们有目共睹、无可置疑的事实。但是,戏曲区别于其它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到底是什么?理论家的见解却歧异颇多。在中外论者纷如聚讼的论述中,张庚的“剧...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以其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独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这一点,已成为人们有目共睹、无可置疑的事实。但是,戏曲区别于其它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到底是什么?理论家的见解却歧异颇多。在中外论者纷如聚讼的论述中,张庚的“剧诗”说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而引人注目。它摒弃了机械地罗列艺术现象的研究方法,而把戏曲所呈现的五彩缤纷的艺术特征归原于戏曲“诗化”的本性,体现了整体论的精神,为我们铸炼着打开戏曲艺术奥秘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张庚 戏曲艺术 艺术特征 民族特色 艺术 审美特性 研究方法 五彩缤纷 整体论
下载PDF
血泪分明染竹枝,梁园暮雪竞题诗——从咏剧诗看文人对李香君形象的接受 被引量:1
17
作者 庞杰 王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桃花扇》问世后,文人纷纷为其作诗歌咏,留下许多咏剧诗,其中对李香君形象的题咏颇多,包括对其美丽容颜、忠于爱情和政治操守三方面的赞颂。这些咏剧诗准确把握了李香君形象的内涵与特质,折射出文人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尚,进... 《桃花扇》问世后,文人纷纷为其作诗歌咏,留下许多咏剧诗,其中对李香君形象的题咏颇多,包括对其美丽容颜、忠于爱情和政治操守三方面的赞颂。这些咏剧诗准确把握了李香君形象的内涵与特质,折射出文人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尚,进一步加深了后人对李香君形象的理解,推动了其形象在后世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桃花扇》 李香君
下载PDF
剧诗与民族意识——论黑格尔剧诗观念及中西剧诗异同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德厚 《文艺研究》 1987年第6期52-60,共9页
剧诗,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黑格尔《美学》中。剧诗即戏剧体的诗。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美学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但张庚先生和张松如先生早有慧见,他们先后分别在《戏曲艺术论》和《中国诗歌史论》中对剧诗问题作了详尽论述。他... 剧诗,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黑格尔《美学》中。剧诗即戏剧体的诗。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美学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但张庚先生和张松如先生早有慧见,他们先后分别在《戏曲艺术论》和《中国诗歌史论》中对剧诗问题作了详尽论述。他们主张把中国古代戏曲看作剧诗,强调戏曲是以戏剧形式出现的诗,其本质应与诗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黑格尔 英雄意识 剧诗 抒情 生存意识 世界观 思维方式 中西悲 人格理想
下载PDF
论雪莱的“必然性”思想——读剧诗《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守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1-86,共6页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1819)名篇佳句,广为称引。冬去春来,四季轮回,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西风颂》通过季节更替这一意象传递的“必然性”思想。
关键词 剧诗 必然性 理想主义 朱比特 雪莱 作品 人物 寓言 尼科尔
下载PDF
田汉的“剧诗”及其艺术审美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经建 《中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4期85-90,共6页
“剧诗”是田汉独创的一种话剧体式。它是剧作文本的诗化与表演的写意性、诗与剧在同一性和统一性上的完善融合。“剧诗”的特征既体现在对人物塑造的诗性思维上,又反映了剧作“文本”的整体抒情诗化倾向,同时还表现在寓戏剧冲突于意境... “剧诗”是田汉独创的一种话剧体式。它是剧作文本的诗化与表演的写意性、诗与剧在同一性和统一性上的完善融合。“剧诗”的特征既体现在对人物塑造的诗性思维上,又反映了剧作“文本”的整体抒情诗化倾向,同时还表现在寓戏剧冲突于意境的营构中。因此,“剧诗”显现了田汉的创作才华以及他对“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诗 体式 化思维 文本的 表演的写意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