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问题及其转移困境研究
1
作者 汪铁寒 谢倩 《山西农经》 2024年第4期52-55,59,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选择。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充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在农村发展的浪潮中,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选择。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充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在农村发展的浪潮中,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农民人均收入减少,进而使农村逐渐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以及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出发,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特征,提出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建立当地就业平台,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和健全城乡社保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四条解决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 乡村振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结构
下载PDF
论剩余劳动发展的中国原则
2
作者 汪帮琼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1,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剩余劳动的普遍发展正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剩余劳动的普遍发...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剩余劳动的普遍发展正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剩余劳动的普遍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剩余劳动普遍发展的全新方式,其决定性的主体原则是“党的领导”。这一主体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剩余劳动普遍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在这一原则下,资本被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劳动 普遍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主体原则
下载PDF
筑造“星球工厂”: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数字转场及其空间赋形
3
作者 吴红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8,共9页
鉴于劳动内构的鲜明空间特性,马克思以“工厂”作为其剩余劳动学说的空间落脚点。随着数字时代的降临,以往主要承载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实体工厂面临着诸多空间困境,经由数字劳动,资本主义对剩余劳动进行了新的空间赋形。数字劳动分别从... 鉴于劳动内构的鲜明空间特性,马克思以“工厂”作为其剩余劳动学说的空间落脚点。随着数字时代的降临,以往主要承载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实体工厂面临着诸多空间困境,经由数字劳动,资本主义对剩余劳动进行了新的空间赋形。数字劳动分别从空间载体、空间介质、空间生产和空间治理四个方面为资本主义剩余劳动创造了空间便利条件。数字化生存方式进入现实,使得人们在日常的必要劳动之外开始将更多时间贡献给由资本主义主导制造的各类数字平台与数字应用程序,主体人衍化为数字空间中被资本家们监视、规训和控制的无偿劳动者,剩余劳动由此开启了自身的数字转场。数字技术及数字基础设施深刻重塑了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劳动空间和劳动关系的分布,资本主义借助数字劳动在全球建构了一种为其所用和为其所控的“星球工厂”。这种工厂没有地点,因为它无处不在;没有休息日,因为它永不停歇;没有雇佣工人,因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它的工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劳动 数字资本主义 空间 工厂
下载PDF
马克思剩余劳动概念的伦理意蕴
4
作者 寇东亮 《理论视野》 2024年第6期5-10,共6页
剩余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和唯物史观的完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关涉剩余价值源泉、剥削秘密、脑体分工、物质财富、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等主题,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力商品... 剩余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和唯物史观的完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关涉剩余价值源泉、剥削秘密、脑体分工、物质财富、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等主题,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力商品”批判和“剩余劳动时间”分析,凸显剩余劳动概念的生命伦理意蕴;二是通过“脑体劳动分工”批判和“剩余劳动产品”分析,凸显剩余劳动概念的劳动伦理意蕴;三是通过“为生产而生产”批判和“剩余劳动积累”分析,凸显剩余劳动概念的财富伦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剩余劳动 生命 财富 伦理
下载PDF
不止于经济效率:“农业剩余劳动”的多维价值分析
5
作者 陈奕山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4期25-42,M0001,共19页
经济学文献认为,我国存在大量低产出效率的“农业剩余劳动”,这些劳动缺乏价值,其数量最好尽快压减至零。然而,经济价值无法囊括多维度的价值,缺乏经济产出效率不意味着农业剩余劳动在其他维度上同样无价值。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看,我国... 经济学文献认为,我国存在大量低产出效率的“农业剩余劳动”,这些劳动缺乏价值,其数量最好尽快压减至零。然而,经济价值无法囊括多维度的价值,缺乏经济产出效率不意味着农业剩余劳动在其他维度上同样无价值。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看,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尚离不开必要的低产出效率的劳动支持;从共同富裕看,开展具有较低产出效率的农业劳动是弱势乡村劳动者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方式;从乡村内在发展利益看,部分青壮劳动力留在乡村能够优化乡村的生产要素结构;从社会稳定看,低效率农业劳动是外出务工返乡者的托底就业机会;从文化价值看,看似低效的周期性农业劳动生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从生态价值看,经济产出效率低的农业劳动蕴含着某些循环节约利用资源的生态智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应忽视“农业剩余劳动”在经济效率之外的多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 经济效率 价值 劳动的多维价值
下载PDF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以郑州市为例
6
作者 郑钰杰 《现代管理》 2024年第7期1595-1603,共9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较多和相关保障制度还待完善的问题,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本文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进行有序开发;应加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实现农民转移就业、脱贫致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拓宽非农就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进而加快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 政策建议
下载PDF
城乡“协同发展”视域下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研究——以“彩虹桥”家政服务平台为例
7
作者 杨舒惠 余正龙 +1 位作者 董欣怡 刘帅 《民风》 2024年第6期0058-0060,共3页
本研究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因拆迁引起的劳动力过剩及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以及现阶段城市化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等问题。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访谈,对杭州和海宁的城乡接合区域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家政服务需求进行... 本研究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因拆迁引起的劳动力过剩及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以及现阶段城市化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等问题。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访谈,对杭州和海宁的城乡接合区域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家政服务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本文以杭州和海宁地区“彩虹桥”家政服务平台项目为案例,研究符合城乡接合区域发展的家政服务模式,探讨城乡接合区域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和城市家政服务的新需求,旨在为城市家政服务需求和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助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剩余劳动 城乡接合 再就业 家政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及相关对策
8
作者 王秋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14期250-253,共4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转移至城镇就业,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采用文献阅读和实际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方法,应强化技能培训、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转移至城镇就业,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采用文献阅读和实际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方法,应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等方法,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 就业问题 乡村振兴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河南省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9
作者 王子卿 《山西农经》 2024年第8期175-178,共4页
当前,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旨... 当前,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当地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问题。从河南省农村地区劳动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提升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水平是关键,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是前提和基础,以期为解决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剩余劳动 城乡发展
下载PDF
基于农村电商发展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路径探析
10
作者 魏勇军 《市场周刊》 2024年第8期183-186,共4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间的差距逐渐加大,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人力资源配给不均的问题。文章从农村电商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路径,同时指出了政府在安置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间的差距逐渐加大,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人力资源配给不均的问题。文章从农村电商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路径,同时指出了政府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需加强政府支持,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剩余劳动 安置路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腾冲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11
作者 沈兆曦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期218-220,共3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位居世界前列,在产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普及、城市工业化以及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农村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位居世界前列,在产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普及、城市工业化以及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因素、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劳动收入情况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文章以腾冲市为例,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方向入手,分析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给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经研究表明该地区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就业专业技能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就业不稳定,就业观念过于陈旧;农民就业途径狭窄,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收入。因此提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务市场的规范制度,加强劳务信息服务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困境 腾冲市
下载PDF
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12
作者 邹慧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19期74-76,共3页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变大、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性的深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温宿县实际情况,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变大、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性的深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温宿县实际情况,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 产业结构改革
下载PDF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面临的矛盾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伟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23年第2期9-12,共4页
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工业化加速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位置的演变,矛盾集中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而,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常常把二元经济的转换描写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之所以发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 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工业化加速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位置的演变,矛盾集中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而,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常常把二元经济的转换描写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之所以发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并向非农部门转移,一般说来无外三个原因: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之具有对劳动力规模的排斥性;二是市场需求中最终需求比重下降尤以对农产品需求比重下降显著,这一点可以部分地由恩格尔系数得到解释;三是对于人口大国尚存在农业劳动力增长速度与耕地的有限性的矛盾。在中国现阶段的结构转换中,这种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极其严重,成为约束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 农产品需求 恩格尔系数 农业劳动 发展经济学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最终需求 非农部门
下载PDF
数字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了吗?——来自CFPS数据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少国 句国艳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3,共15页
新时代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所依托的数字技术进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技术进步对农村家庭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宏观数据和CFPS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技术进步... 新时代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所依托的数字技术进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技术进步对农村家庭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宏观数据和CFPS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技术进步会显著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并且由于个体的时间配置偏好不同,导致该影响具有群体异质性。具体来说,数字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高农村青年劳动力群体外出打工的意愿,但对中老年劳动力群体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在家庭内部出现明显分工,形成了“青年打工,中老年务农”的就业局面。此外,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技术进步会通过改善健康水平,间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并为农村低技能群体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机遇,具有“雪中送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进步 农村剩余劳动 时间配置偏好 家庭劳动分工 “雪中送炭”效应
下载PDF
高职院校“定制化”人才培养助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红霞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24,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后的农村,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防止农村地区返贫,推动国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后的农村,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防止农村地区返贫,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1]。高职院校“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推动实现精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定制化”人才培养 农村剩余劳动 精准就业
下载PDF
中江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16
作者 曾兵兵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第7期27-28,共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推进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与实现全民富裕的重要力量。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应该进一步挖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他们的劳动能力进一步开发,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20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推进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与实现全民富裕的重要力量。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应该进一步挖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他们的劳动能力进一步开发,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促进农民就业和稳定农民工就业、劳动技能的提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灵活就业人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工就业 劳动力就业 社会保障工作
下载PDF
贵州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17
作者 李莉 《理论与当代》 1999年第9期14-15,共2页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卷》提供的数据,我省1997年末总人数为360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099.58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6.23万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构成为86.57%∶13.43%,这就意味着农业人口群体过于庞大。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 贵州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问题初探 非农业人口 非农产业 产业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
下载PDF
2002—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结构的估算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金兴 王庆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33,共11页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剩余劳动 隐蔽性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结构 刘易斯拐点
下载PDF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2010—2018年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庆芳 郭金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110,共18页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剩余劳动 相对剩余劳动 隐蔽性剩余劳动 显性剩余劳动 刘易斯转折点
下载PDF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志刚 胡书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35-39,共5页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袁志刚胡书东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及转移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劳动力过剩,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6亩,土地经营规模是超小型的。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劳动...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袁志刚胡书东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及转移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劳动力过剩,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6亩,土地经营规模是超小型的。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 中国农村 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 乡镇企业 农村非农产业 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城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