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剩余怀疑——兼论美国死刑案件“留有余地的判决”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陈虎
-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7,共15页
-
基金
作者主持的2020年度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金融犯罪的证据构造论——以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切入”(20SFB2018)的研究成果
-
文摘
美国刑事司法因为采取了"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必然会在这种"高度盖然性"和"绝对确定"的心证程度之间,形成所谓的"剩余怀疑"。虽然"剩余怀疑"并不影响定罪结论的做出,但却在量刑程序中作为减轻情节,起到了减少死刑判决的作用,形成美国式的"留有余地的判决"。由于死刑量刑程序二步式构造、定罪后救济、死囚等待等制度构造的不同,这一美国式"留有余地的判决方式"不但不会引起判决正当性的质疑,反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死刑政策,平衡死刑案件的错判风险,对我国类似做法提供有益的制度启示。
-
关键词
剩余怀疑
排除合理怀疑
死刑
留有余地的判决
-
分类号
D971.2
[政治法律—法学]
DD915.3
[政治法律]
-
-
题名排除合理怀疑等于内心确信吗?
被引量:14
- 2
-
-
作者
李昌盛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
出处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131,共1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错案风险分配研究"(12BFX05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对于两大法系证明标准的比较研究,学界倾向于从最终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进而得出两者等同的结论。这种"静态局部比较论"缺乏对制度运作环境和事实认定过程的关注,其结论的准确性不足。事实上,从证明标准的适用程序范围和待证要件范围以及"剩余怀疑"的风险分配来看,作为两大法系代表的美德两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字面上相同的标准产生完全不同的规范效果。导致这种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诉讼构造、诉讼职能、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和证明责任分配机制等差异,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两大法系诉讼目的观的差异。这对于如何完善我国证明标准的配套制度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
关键词
排除合理怀疑
内心确信
证明标准
证明责任
剩余怀疑
-
Keywords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inner conviction
standard of proof
burden of proof
residual doubt
-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