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世径 黄雪峰 +2 位作者 朱彦鹏 杨校辉 姚志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44-350,共7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挤密地基 深层浸水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
下载PDF
关于黄土湿陷性评价和剩余湿陷量的新认识 被引量:34
2
作者 姚志华 黄雪峰 +3 位作者 陈正汉 方祥位 苗强强 张江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8-1006,共9页
在总结诸多大型浸水现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湿陷性评价方法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的新认识,目的是为了修正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并减小地基处理深度。在获取自重湿陷量的计... 在总结诸多大型浸水现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湿陷性评价方法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的新认识,目的是为了修正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并减小地基处理深度。在获取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时,引进了一个深度修正系数ξ,使自重湿陷量和湿陷量的计算值接近实测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较深部位黄土的剩余湿陷量。在获取湿陷量计算值时,提出了扩大湿陷系数阈值(0.015)的方案,并与深度修正系数ξ联合使用,达到了扩大湿陷量的计算值和降低较深土层的剩余湿陷量的目的。提出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通过若干资料将其初步确定为20-25m之间,结合深度修正系数和扩大湿陷系数阈值方法,使用湿陷临界深度概念,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较深土层的剩余湿陷量。新的研究思路可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类似工程和黄土规范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黄土 自重湿的计算值 湿的计算值 剩余湿陷量 深度修正系数 湿系数阈值
下载PDF
控制剩余湿陷量的黄土地基深层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志华 黄雪峰 +2 位作者 陈正汉 方祥位 苗强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010-4018,共9页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挤密桩 深层浸水试验 湿变形 剩余湿陷量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新刚 《智能城市》 2019年第24期141-142,共2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黄土区域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当黄土地基具有较强的自重湿陷性且厚度较大时,施工单位必须准确把握地基处理的深度,并将剩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黄土区域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当黄土地基具有较强的自重湿陷性且厚度较大时,施工单位必须准确把握地基处理的深度,并将剩余湿陷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基础结构安全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基 大厚度 自重湿 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建筑物的损坏情况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宇生 刘航校 《陕西建筑》 2006年第5期32-33,共2页
本文阐述了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建筑物的损坏情况。调查资料表明,在土性基本相同的场地,剩余湿陷量的大小与地基处理厚度有关。地基处理厚度大,剩余湿陷量小,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产生湿陷的可能性也小;反之,则大。
关键词 剩余湿陷量 湿性黄土地基 建筑物 损坏情况
下载PDF
关于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剩余湿陷量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三红 张勇 《陕西建筑》 2011年第8期68-71,共4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经挤密桩处理后,仍有个别或部分土样具有湿陷,这种情况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如何在检测报告中给出明确的结论,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最后给出分析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湿性黄土 挤密桩 剩余湿陷量 平均挤密系数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3 位作者 方祥位 朱元青 郭剑锋 魏学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4332-4338,共7页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以及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等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进行3个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论述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然后,...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以及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等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进行3个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论述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然后,结合建构筑物的类别不同,提出不同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宜采取的相应地基处理厚度和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最后,详细探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整片处理、局部处理及多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等问题,并给出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效果良好的工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地基处理原则 地基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 地基处理方法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黄雪峰 张广平 +1 位作者 姚志华 张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DDC桩间距为1.0~1.4 m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浸水试验 地基处理 湿变形 入渗 剩余湿陷量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合理深度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豫川 赵伟 熊靖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5,共5页
以全部剩余湿陷量作为处理深度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基于人工地基具有一定的抵御湿陷变形能力的观点,通过建立人工地基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人工地基在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湿陷面积和处理深度的关系及规律.结果表... 以全部剩余湿陷量作为处理深度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基于人工地基具有一定的抵御湿陷变形能力的观点,通过建立人工地基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人工地基在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湿陷面积和处理深度的关系及规律.结果表明:人工地基抵御湿陷变形的能力随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处理深度达12 m以上时,抵御能力的增加已很小.在剩余湿陷量仍大于规范要求时,选择12 m作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在安全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性黄土 应力应变关系 剪切破坏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下载PDF
关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方祥位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9-44,共6页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首先论述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建构筑物的类别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首先论述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建构筑物的类别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宜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厚度和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第三,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整片处理、局部处理等多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给出了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效果良好的工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地基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 地基处理方法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符晖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5年第1期97-99,共3页
结合具体工程 ,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筑物按其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荷载如何合理进行地基处理设计。
关键词 湿性黄土 剩余湿陷量 地基处理 换填法 挤密法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变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亚宁 周子豪 《高速铁路技术》 2018年第5期69-73,共5页
为确保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在深厚湿陷性黄土纵深地区的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文章通过大量理论计算、经验总结及试验研究,提出了有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沉降变形综合控制技术,具体通过地基处理挤密地基土,消除全部... 为确保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在深厚湿陷性黄土纵深地区的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文章通过大量理论计算、经验总结及试验研究,提出了有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沉降变形综合控制技术,具体通过地基处理挤密地基土,消除全部或部分湿陷性,配合严格的防排水设计,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控制工后沉降量、剩余湿陷量和路基本体预留沉降量的总和满足规范要求,从路基沉降变形三源头控制其沉降变形总量,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类似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黄土 工后沉降 剩余湿陷量 路基本体 预留沉降 综合控制技术
下载PDF
某办公楼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志糜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6期110-111,共2页
以某办公楼工程为例,结合现行GBJ 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研究了边山地带湿陷性黄土特性,阐述了该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对灰土挤密桩法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检测,证明灰土挤密桩... 以某办公楼工程为例,结合现行GBJ 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研究了边山地带湿陷性黄土特性,阐述了该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对灰土挤密桩法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检测,证明灰土挤密桩方案是切实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黄土 剩余湿陷量 灰土挤密桩 平板载荷试验
下载PDF
灰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浸水试验及湿陷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志飞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0年第2期36-38,共3页
对某工程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浸水试验,并对试验结果分析得知,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剩余湿陷量及自重湿陷量测试值较计算值小,说明用GB 50025-201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计算灰土桩复合地基的剩余湿量偏于保守。
关键词 灰土挤密桩 浸水试验 湿 剩余湿陷量
下载PDF
中马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分析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振荣 李明 赵振兴 《山西建筑》 2015年第1期142-143,共2页
对新建中马铁路的全线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治理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厚度,合理使用了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冲击碾压法、碎石桩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兰州地区湿陷性黄... 对新建中马铁路的全线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治理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厚度,合理使用了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冲击碾压法、碎石桩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兰州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黄土 剩余湿陷量 强夯法 灰土挤密桩
下载PDF
高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立昌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6-87,90,共3页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地质情况,结合工程实际,对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考虑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荷载等影响因素下,探讨了如何合理进行地基处理和设计.
关键词 高原地质 湿性黄土 剩余湿陷量 地基处理 换土法 挤密法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地区既有公路路基沉降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17
作者 孔繁盛 +8 位作者 李智慧 马冬云 张涛 董立山 员康锋 陈梦 王国安 孙志杰 刘亚明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1期75-75,共1页
我国湿陷性黄土占我国黄土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实际存在,经处治的路基在遇到大面积强降雨、地下水位上升、排水系统失效等情形下存在路基沉降"反复"的顽症,不少处治工程陷入"沉降-处治-... 我国湿陷性黄土占我国黄土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实际存在,经处治的路基在遇到大面积强降雨、地下水位上升、排水系统失效等情形下存在路基沉降"反复"的顽症,不少处治工程陷入"沉降-处治-沉降-处治"的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沉降 地下水位上升 湿性黄土 系统失效 处治工程 剩余湿陷量 黄土地区 强降雨
原文传递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 被引量:103
18
作者 杨校辉 黄雪峰 +2 位作者 朱彦鹏 姚志华 张世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3-1074,共12页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浸水试坑22.5~25.0 m 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 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sδ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sδ=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δzs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大厚度自重湿性黄土 地基处理深度 浸水试验 剩余湿陷量 湿变形规律 湿系数
原文传递
湿陷性黄土地铁隧道基底注浆加固处治试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侯乐乐 翁效林 +2 位作者 黄文鹏 周容名 刘伟萍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102,共12页
为保障黄土地区地铁隧道的运营安全,依托西安地铁八号线隧道工程,从改进离心模型试验系统中现有的浸水装置和应变测试系统出发,研发黄土地铁隧道基底注浆加固形式下的离心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对浸水系统的升级和光纤光栅(FBG)测试技术的... 为保障黄土地区地铁隧道的运营安全,依托西安地铁八号线隧道工程,从改进离心模型试验系统中现有的浸水装置和应变测试系统出发,研发黄土地铁隧道基底注浆加固形式下的离心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对浸水系统的升级和光纤光栅(FBG)测试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离心测试系统的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注浆加固处治隧道基底的离心模型试验。以处治范围、注浆角度和加固区强度作为主要控制性因素,通过分析上述因素对隧道结构弯矩、轴力、地表沉降以及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评价不同注浆加固控制因素下隧道基底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措施能有效控制隧道各点的弯矩、轴力、地表沉降和隧道整体竖向位移;注浆加固范围、注浆角度以及加固区强度均对控制隧道基底沉降有显著效果,注浆范围越大、注浆角度越大、加固区强度越大,相应的隧道基底湿陷变形控制越好;但过度增加注浆范围、注浆角度和加固区强度,隧道基底变形控制效果将不再显著;当地铁隧道基底湿陷性黄土厚度为9 m时,建议实际工程中注浆固处治范围取6 m,注浆角度取150°,注浆加固区强度取50 MPa,允许基底存在一定厚度的剩余湿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城市地铁 黄土地区 注浆加固 离心模型试验 剩余湿陷量
原文传递
西景泵站厂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20
作者 王瑞平 《山西水利科技》 2018年第1期15-16,42,共3页
西景泵站厂区为Ⅲ~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文中依据规范,对厂区内主、副厂房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对生活服务用房、水池用整片换填灰土垫层法,使地基承载力和剩余湿陷量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地基 湿 灰土桩 灰土垫层 剩余湿陷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