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相场法在材料失效分析中的应用:界面断裂的超剪切转变
1
作者 曾鋆 崔昆朋 田富成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Ⅱ型裂纹界面断裂速率可以超越材料的剪切波速已经在理论和实验中被证明,这种界面断裂的跨声速转变被普遍认为受“Burridge-Andrews”机制(也称“子-母”裂纹机制)控制。然而,对于这种跨声速转变机制,子裂纹的直接证据很少被报道,甚至... Ⅱ型裂纹界面断裂速率可以超越材料的剪切波速已经在理论和实验中被证明,这种界面断裂的跨声速转变被普遍认为受“Burridge-Andrews”机制(也称“子-母”裂纹机制)控制。然而,对于这种跨声速转变机制,子裂纹的直接证据很少被报道,甚至有些报道中并没有在裂纹跨声速转变过程中观察到子裂纹。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良彬教授课题组开展了Ⅱ型裂纹界面跨声速转变的数值模拟研究,“子-母”裂纹扩展过程首次在相场断裂模拟中被重现。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一个跨声速裂纹发生的临界预应力水平值,并提出了子裂纹出现的定量化预测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断裂 剪切转变 断裂相场模型 数值模拟 界面断裂
下载PDF
基于原子体积场拉普拉斯算子对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的预测 被引量:5
2
作者 史荣豪 肖攀 杨荣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TZ)作为金属玻璃塑性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单元,已被研究者们逐渐接受,但STZ产生的机制和来源仍具争议.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对Cu64Zr36金属玻璃在受简单剪切加载时的变形行为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 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TZ)作为金属玻璃塑性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单元,已被研究者们逐渐接受,但STZ产生的机制和来源仍具争议.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对Cu64Zr36金属玻璃在受简单剪切加载时的变形行为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的初始构型与加载后STZ的产生是相关的.虽然原子体积场及其梯度可以用来有效表征金属玻璃中局部原子构型的非均匀性,但它们与STZ产生的区域没有直接明显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提出一个新的局域结构参数ξ来用于金属玻璃中STZ产生区域的预测,它由两部分构成:原子体积场的拉普拉斯算子和体积场梯度分量的绝对差值.原子体积场的拉普拉斯算子为负且绝对值较大时,体积场梯度向量呈现向内指的分布特征,代表体系中的局域软区;而体积场梯度分量的绝对差值则用于遴选体积场梯度不同的分布模式.进一步地,建立了该结构参数与非仿射位移和剪切局部化三者关系,发现特定的体积场梯度向量分布模式,将导致局部剪切增强的非仿射位移场,从而更容易诱发STZ的形成.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参数与STZ区域平均相关性高于78%,因此,该参数能有效用于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的预测,且运用拉普拉斯算子的思想有望应用于金属玻璃力学行为的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 剪切转变 非仿射位移 原子体积 分子模拟
下载PDF
爆炸加载TC4 ELI钛合金微损伤研究
3
作者 宋雨宸 王琳 +4 位作者 赵登辉 吴江 范丽静 张宇轩 程焕武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1,共6页
用TNT炸药空中爆炸加载等轴组织TC4 ELI钛合金板材,研究爆炸药量及距靶板中心距离对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化的影响,测试了爆炸加载后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爆炸加载后TC4 ELI钛合金显微组织内产生了大量形变带,形变带宽度为10~120μm;... 用TNT炸药空中爆炸加载等轴组织TC4 ELI钛合金板材,研究爆炸药量及距靶板中心距离对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化的影响,测试了爆炸加载后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爆炸加载后TC4 ELI钛合金显微组织内产生了大量形变带,形变带宽度为10~120μm;随着爆炸药量从200 g提高到300 g,形变带的数量及总宽度增加,形变带边界更加清晰;随着距靶板中心距离的增加,形变带数量不变,宽度增加。对爆炸加载回收靶板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进行动态压缩再加载试验,随药量和距靶板中心距离的增加,钛合金静动态抗压强度与断裂应变增加。动态再加载后产生了绝热剪切转变带,形变带对转变带的萌生及扩展过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 ELI钛合金 爆炸加载 再加载力学性能 绝热剪切形变带 绝热剪切转变
下载PDF
含孔洞Cu_(64)Zr_(36)及Cu/Cu_(64)Zr_(36)复合材料拉伸变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李泽政 申宏飞 吴文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5-240,共6页
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含孔洞Cu_(64)Zr_(36)金属玻璃和Cu/Cu_(64)Zr_(36)晶体/非晶复合材料的拉伸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_(64)Zr_(36)金属玻璃在加载过程中由孔洞引起的应变集中导致剪切转变区(STZ)被激活并诱发剪切带的形成,... 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含孔洞Cu_(64)Zr_(36)金属玻璃和Cu/Cu_(64)Zr_(36)晶体/非晶复合材料的拉伸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_(64)Zr_(36)金属玻璃在加载过程中由孔洞引起的应变集中导致剪切转变区(STZ)被激活并诱发剪切带的形成,而Cu/Cu_(64)Zr_(36)复合材料通过晶体相中的位错滑移有效避免了灾难性剪切局部化,阻碍了剪切带的扩展。应变局部化程度出现台阶式的跳跃主要由位错的成核和发射引起,而应变局部化程度的缓慢增加与STZ的激活有关,一旦剪切带形成会导致应变局部化程度的快速增加。孔洞的存在改变了剪切应变和非仿射平方位移的分布,原子剪切应变和非仿射平方位移最小值D_(min)^(2)的最大值总是分布在孔洞周围,使其成为最有可能位错成核、STZ激活并诱发剪切带形成的位点。大量的位错运动和均匀的STZ激活是提高复合材料整体塑性的主要原因,晶体相中位错密度的变化与非晶相中的剪切带活动密切相关。当剪切带扩展受阻,只出现均匀的STZ激活,位错密度基本保持不变,应力累积。一旦STZ局部化,重新诱发剪切带的扩展,位错密度增加和应力释放,这也是Cu/Cu_(64)Zr_(36)复合材料应力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_(64)Zr_(36)复合材料 剪切 剪切转变 位错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Co56Ta35B9非晶合金薄膜纳米压痕蠕变行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昕迪 李培友 王刚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3,共5页
在不同衬底温度(298、373和473 K)下,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了Co 56 Ta 35 B 9非晶合金薄膜。利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非晶合金薄膜的蠕变行为。结果表明:薄膜的模量和硬度随衬底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 在不同衬底温度(298、373和473 K)下,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了Co 56 Ta 35 B 9非晶合金薄膜。利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非晶合金薄膜的蠕变行为。结果表明:薄膜的模量和硬度随衬底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在蠕变过程中的应变速率敏感指数降低,蠕变抗力增大,剪切转变区体积缩小,塑性降低。采用纳米压痕保载阶段的数据拟合延迟谱,发现衬底温度越高,对应的延迟谱的峰强越低,说明原子排列均匀,从而解释了其模量和硬度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薄膜 衬底温度 蠕变 应变速率敏感指数 剪切转变体积
下载PDF
纳米压入下镁基非晶合金的间歇性塑性流动 被引量:2
6
作者 卞西磊 李洁 王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65-269,311,共6页
镁基非晶合金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宏观脆性,因此用常规拉伸、压缩等方法对该合金的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具有很大困难。本研究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纳米压痕技术观察了不同加载速率下镁基非晶合金的锯齿流变行为。结果表明,低... 镁基非晶合金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宏观脆性,因此用常规拉伸、压缩等方法对该合金的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具有很大困难。本研究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纳米压痕技术观察了不同加载速率下镁基非晶合金的锯齿流变行为。结果表明,低加载速率促进锯齿的形成,而高加载速率则抑制锯齿的形成。其原因是在低加载速率下,单一剪切带足以耗散外加应变;而在高加载速率条件下,由于单一剪切带不能将应变耗散掉,因此需要更多的剪切带参与变形。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锯齿流变行为,本研究采用遍历处理对每个锯齿的应变突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加载速率下,小的应变突变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为1.45;而大的应变突变则呈现指数衰减规律。最后,借助硬度对应变速率的敏感性,估算了镁基非晶合金在纳米压入条件下剪切转变区的体积,为4.5 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纳米压痕 应变突变 遍历处理 应变速率敏感指数 剪切转变
下载PDF
类固体非晶态材料的变形与失效 被引量:4
7
作者 Falk M L Langer J S +1 位作者 陈艳(译) 王云江(校)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6-426,共21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类固体非晶态材料变形与失效的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些模型基于应力驱动分子重排从而在局部流动缺陷处发生剪切转变这一物理图像.该图像是现代剪切转变区理论的基础,也是本综述的焦点.我们将首先概述该理论框架并给...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类固体非晶态材料变形与失效的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些模型基于应力驱动分子重排从而在局部流动缺陷处发生剪切转变这一物理图像.该图像是现代剪切转变区理论的基础,也是本综述的焦点.我们将首先概述该理论框架并给出一些应用案例,特别是块体金属玻璃应力−应变测量结果的阐释,剪切带数值模拟分析和剪切转变区运动方程在自由边界计算中的应用.在本综述的第二部分,为简单起见,将关注非晶塑性的非热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说明剪切转变区理论是如何从非平衡热力学的系统描述中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 非平衡热力学 剪切转变
下载PDF
Macro-micro investigation of granular materials in torsional shear test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博 郭林 张丰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950-2961,共12页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torsion shear test is presented on hollow cylinder specimen which is performed on a spherical assemblage with fixed principal stress axe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code PFC3D.Stack wall ...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torsion shear test is presented on hollow cylinder specimen which is performed on a spherical assemblage with fixed principal stress axe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code PFC3D.Stack wall techniqu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mployed and optimized to reasonably capture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Parametric studies are conducted in terms of the ratio κ,normal and shear stiffness of particles,wall stiffness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Afterwards,in comparison with physical test,numerical results for a fixed principal stress angle(α=45°) are presen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erical test could capture the macro-micro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spherical particle assembly.The evolu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demonstrates that particles in shear banding undergo remarkable decrease.The effects of localization on specimens illustrate that global stress and strain recorded from a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could not represent the localized response.The shearing band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from porosity and shear rate are visualized by contour lines in different shear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numerical modeling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strain localization
下载PDF
Undrained response of reconstituted clay to cyclic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严佳佳 周建 +1 位作者 龚晓南 曹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80-289,共10页
A series of monotonic and rotational shearing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reconstituted clay using a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under undrained condition. In the rotational shearing tests, the principal stress axes rotate... A series of monotonic and rotational shearing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reconstituted clay using a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under undrained condition. In the rotational shearing tests, the principal stress axes rotate cyclically with the magnitude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es keeping constant. The anisotropy of the reconstituted clay is analyzed from the monotonic shearing tests. Obvious pore pressure is induced by th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lone even with shear stress q0=5 k Pa. Strain components also accumulate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increases suddenly at the onset of failure. The deviatoric shear strain of 7.5% can be taken as the failure criterion for clay subjected to the pure cyclic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parameter b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e pressure and strain. Specimens are weakened by cyclic rotational shearing as the shear modulu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the shear modulus reduces more quickly with larger b. Clear devia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s of the principal plastic strain increment and the principal stress is observed during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Both the coaxial and non-coaxial plastic mechanism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clay under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oil response to the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undrained behavior
下载PDF
非晶合金“拉伸转变区”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敏强 戴兰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346-2357,共12页
非晶合金是熔体深度过冷至玻璃态转变,结构发生突然"冻结"而形成的玻璃态固体.在远低于玻璃转变温度,非晶合金的宏观断裂通常由塑性变形局部化剪切带诱导.尽管非晶塑性机理还未完全揭示,但普遍认为剪切带模式的裂尖塑性流动... 非晶合金是熔体深度过冷至玻璃态转变,结构发生突然"冻结"而形成的玻璃态固体.在远低于玻璃转变温度,非晶合金的宏观断裂通常由塑性变形局部化剪切带诱导.尽管非晶塑性机理还未完全揭示,但普遍认为剪切带模式的裂尖塑性流动源于材料内部原子集团的局部剪切重排,即"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TZ)"事件.但是,越来越多的工作表明,非晶合金的断裂并非总是由剪切带诱导,而呈现脆性的拉伸正断,并涌现出一种新的断裂面斑图:纳米周期条痕.针对这一全新的断裂能耗散过程,我们在2008年提出了非晶合金的"拉伸转变区(tension transformation zone,TTZ)"模型.本文将简要介绍非晶合金"拉伸转变区"模型的提出、内涵本质、激活条件、原子模拟和韧脆转变实验验证等,并对该模型的未来发展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剪切 断裂 剪切转变 拉伸转变
原文传递
分子动力学模拟金属玻璃板拉伸时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巩晓雨 陈斌 吴文平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1-238,共8页
金属玻璃在低温高应力条件下容易生成剪切带而导致结构的破坏,大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三种Cu_(64)Zr_(36)(不带缺口、一侧带缺口、两侧带缺口)金属玻璃板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力学... 金属玻璃在低温高应力条件下容易生成剪切带而导致结构的破坏,大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三种Cu_(64)Zr_(36)(不带缺口、一侧带缺口、两侧带缺口)金属玻璃板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带缺口金属玻璃板试样在低温高应力的拉伸过程中会自发出现局部剪切转变区,发生剪切局部化,继续拉伸会在与加载轴大约成45°方向上形成剪切带.剪切带的形成与剪切转变区的分布和局部化有关,带缺口比不带缺口的试样会更早出现应变局部化,即在较低的拉伸应变下便形成剪切带,其拉伸强度也相应较低.相同条件下,一侧带缺口与两侧带缺口的试样在拉伸强度上几乎相同,但两侧带缺口试样的应变局部化程度稍低,主要是两侧缺口处均出现了剪切转变区,导致其分布和局部化不够集中,这也是形成主剪切带和次剪切带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从原子尺度理解金属玻璃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 剪切 分子动力学 剪切转变
原文传递
非晶态固体力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敏强 戴兰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578-2593,共16页
经典的固体变形和断裂理论建立在连续介质尺度,结合位错、晶界、解理等概念可成功应用于各类晶态固体.然而,该经典路径对于拓扑长程无序的各类非晶态固体面临极大的概念和理论挑战.根本原因是,传统晶体学概念在非晶态无序结构中无法定义... 经典的固体变形和断裂理论建立在连续介质尺度,结合位错、晶界、解理等概念可成功应用于各类晶态固体.然而,该经典路径对于拓扑长程无序的各类非晶态固体面临极大的概念和理论挑战.根本原因是,传统晶体学概念在非晶态无序结构中无法定义,导致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固体力学理论全部失效.本文针对非晶合金这类典型非晶态固体及其对应的原子或胶体模拟体系,介绍和评述与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塑性载体、塑性本构理论、蠕变与应力松弛、剪切带、断裂失效.最后,对非晶态固体力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固体 剪切转变 自由体积 本构理论 剪切带与断裂
原文传递
Ag元素添加对Cu-Zr-Al基金属玻璃纳米压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倪侦 马昕迪 +5 位作者 耿川 穆永坤 孙康 贾延东 黄波 王刚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7-574,共8页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得到不同Ag含量的Cu_(45)Zr_(45)Al_(10-x)Ag_(x)(x=1、2、3、5,原子分数,%)金属玻璃。利用纳米压痕技术系统地探讨了Ag元素添加对Cu-Zr-Al基金属玻璃纳米塑性变形行为的影响。借助经验方程拟合纳米压痕蠕变曲线求得...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得到不同Ag含量的Cu_(45)Zr_(45)Al_(10-x)Ag_(x)(x=1、2、3、5,原子分数,%)金属玻璃。利用纳米压痕技术系统地探讨了Ag元素添加对Cu-Zr-Al基金属玻璃纳米塑性变形行为的影响。借助经验方程拟合纳米压痕蠕变曲线求得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进而计算出蠕变过程中的剪切转变区体积(Ω)。通过Kohlrausch-Williams-Watts方程拟合蠕变深度曲线,分析蠕变过程中的弛豫行为。结果表明,Ag含量增加导致KWW方程的扩展指数(β)增加。与此同时,Cu-Zr-Al基金属玻璃的硬度随微量Ag元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在维持高硬度的基础上提高了塑性。本工作为理解金属玻璃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 蠕变深度 剪切转变区体积 弛豫
原文传递
Free vibration analysis of a pre-twisted sandwich blade with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layers 被引量:8
14
作者 CAO DongXing LIU BingYi +1 位作者 YAO MingHui ZHANG 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747-1761,共15页
A rotating cantilever sandwich-plate model with a pre-twisted and pre-set angle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vibrational behavior of an aero-engine turbine blade with thermal barrier coating(TBC) layers. The ... A rotating cantilever sandwich-plate model with a pre-twisted and pre-set angle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vibrational behavior of an aero-engine turbine blade with thermal barrier coating(TBC) layers. The classic von Karman plate theory and the first-order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are applied to derive the energy equations of the rotating TBC blade, in which the geometric shapes, the work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TBC material properties are considered. The Chebyshev-Ritz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nature frequency of the rotating TBC blade. For static frequency and modal analysis,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FEM)is also applied to compare and validate the results from the Chebyshev-Ritz method. A good agreement is found among these kinds of methods. For dynamic frequency,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parameters such as the thickness of the TBC layer,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the pre-twisted and pre-set angle. Finally, the Campbell diagram is demonstrated to analyze the resonance property of the cantilever sandwich TBC blad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barrier coating blade sandwich plate frequency Chebyshev polynomi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