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莫言《檀香刑》原作与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梁鑫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0期4691-4701,共11页
中国文学作品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今天能够登上世界舞台,文学作品功不可没。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共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11部。相较于这些知名的作品,《檀香刑》是莫言... 中国文学作品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今天能够登上世界舞台,文学作品功不可没。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共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11部。相较于这些知名的作品,《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中一部较为特别的作品,其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檀香刑》原作英译本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中美两国出版社针对中国文学作品采用的副文本策略的异同,着重分析了副文本在译作中的角色以及对译作接受度的影响。莫言作品在美国的成功译介揭示了在促进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市场的有效传播方面,副文本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刑》 副文本对比 读者接受 莫言作品英译
下载PDF
《管子》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李克译本与翟江月译本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强 《语言教育》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管子》在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的英译研究多着眼于其正文本,忽略了副文本的解说及补充作用。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比《管子》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副文本形态。发现李克译本副文本对正... 《管子》在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的英译研究多着眼于其正文本,忽略了副文本的解说及补充作用。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比《管子》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副文本形态。发现李克译本副文本对正文本的补充、强化作用明显,而译者和出版商对翻译生态的适应和对译本的操控是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副文本的参与对译本的质量和预期读者的接受情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协调好翻译中的副文本,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英译 文本 生态翻译学
下载PDF
《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林雪英 莫运夏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7期105-106,共2页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早期就已广为流传,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本文以《西厢记》的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的相关副文本理论为指导,...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早期就已广为流传,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本文以《西厢记》的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的相关副文本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分析译本中的副文本信息来探究译本背后的翻译动机、理念和方法、情感倾向等。通过对比探究译者翻译思想对译文的影响,本文期望能够为中国戏曲的译介事业有所助益,更好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西厢记》 热拉尔·热奈特
下载PDF
副文本视阈下政治文献英译注释研究
4
作者 冯志国 毛馨 童玉珍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政治文献外译是一项跨文化对外宣传行为,是争取和影响国际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新征程上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政治文献中的注释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在文... 政治文献外译是一项跨文化对外宣传行为,是争取和影响国际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新征程上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政治文献中的注释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在文献文本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与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在副文本理论视阈下结合语料分析,挖掘译本中使用的注释副文本内容,探究政治文献英译注释的类型、功能及其背后蕴含的译者翻译理念,探索副文本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治文献的英译策略与外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政治文献 注释英译 宣传翻译
下载PDF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功能研究
5
作者 张洪磊 韩晓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读者等各方对话与协商的过程。通常而言,副文本总是与正文保持一致,二者共同在党报上宣传并强化党的政治理念和文艺观念,发挥着引导、教育的功能,为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二者之间不一致时,更为具体地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文学观念、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记录着文学翻译规范的变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日报》 翻译文学 文本 形式 媒介功能
下载PDF
副文本研究对中译外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为例
6
作者 李静 陈尧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8期89-92,共4页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副文本不仅为翻译课堂提供了大量立体、生动的案例,还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因此,将副文本研究引入教学课堂能够为中译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能力 文本 中译外人才 许渊冲
下载PDF
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
7
作者 李家军 范军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现代时期,文学理论译著版式、图像、附录等副文本发生了深刻的现代性变革。从版面结构上,以竖排版式为主逐步转向以横排为主,传统和现代版式观念多有碰撞、融合,而最终得以迈入现代性门槛。现代性的冲击和民族性的裂变,现代文学理论译... 现代时期,文学理论译著版式、图像、附录等副文本发生了深刻的现代性变革。从版面结构上,以竖排版式为主逐步转向以横排为主,传统和现代版式观念多有碰撞、融合,而最终得以迈入现代性门槛。现代性的冲击和民族性的裂变,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的视觉符号被重新语境化,一方面通过抽象的线条、图画和汉字的美术化突出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又引入文学理论译著原著者影像,嵌入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肖像画,以突出现代文学理论译著的视觉化和权威性。通过译介出版,现代文学理论译著附录实现了再媒介化,西方和现代学者的文论文章或著作中的一部分附于文学理论译著后,在现代特殊的语境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形式和意识形态特征。它与正文本形成了互文关系,起到了说明、提示和补充作用,更加有利于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是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变迁与晚清以来书籍范式整体位移的映照。作为一种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史料,它具有突出的史料与阐释学价值,推动了现代文学理论译著文本的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出版 文学理论译著 文本 民族性 现代性
下载PDF
副文本与样态重塑:《荀子》乐思的英语译释与嬗变
8
作者 武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荀子·乐论》为儒家学说体系中第一篇论乐专文,直接影响了儒家乐论的形态与立场。英语世界现有《乐论》的译介多附加了丰富的副文本。以《乐论》所秉乐教观为例,考量多维度的副文本再建构形态,可发现译者以副文本为乐教价值建构... 《荀子·乐论》为儒家学说体系中第一篇论乐专文,直接影响了儒家乐论的形态与立场。英语世界现有《乐论》的译介多附加了丰富的副文本。以《乐论》所秉乐教观为例,考量多维度的副文本再建构形态,可发现译者以副文本为乐教价值建构的主要场域,将中文世界所论的和谐自由的生命状态改写为带有鲜明功利性的集权主义、精英主义乐教观。《乐论》英语副文本建构中音乐价值与形式的嬗变,彰显了译者与作者于认知框架和文化语境层面的本质性差异。从副文本视角考察乐典的海外建构样态,对西方汉学做反向追溯与批评性研究,对提升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质量或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乐论》 文本 美善相乐 样态重构
下载PDF
副文本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以《难经》文树德英译本为例
9
作者 张炜 田俊英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5期202-206,共5页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读者对原始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丰厚翻译 中医典籍 《难经》
下载PDF
正文本、副文本与互动叙述中故事世界的动态扩展——基于断点的维度
10
作者 唐忠敏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在网络空间中,多元叙述主体常因某些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聚集起来进行互动叙述,所生成的正文本往往需要和众多副文本协同共创故事。正文本断点激发读者在副文本中进行填充与缝合,携带着不同叙述意图的叙述主体对断点进行“就事论事型... 在网络空间中,多元叙述主体常因某些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聚集起来进行互动叙述,所生成的正文本往往需要和众多副文本协同共创故事。正文本断点激发读者在副文本中进行填充与缝合,携带着不同叙述意图的叙述主体对断点进行“就事论事型”和“借题发挥型”填充。然而,副文本常常无意或难以缝合正文本断点,甚至生产出更多、更复杂的新断点。新断点与旧断点相互交织,正副文本相互影响,为多元叙述主体在遍历中推断出多义性、歧义性、想象性的故事世界提供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文本 断点 遍历 故事世界
下载PDF
雷威安法译本《金瓶梅》中副文本的翻译解读
11
作者 申华明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1期54-63,92,共11页
本文对法译本《金瓶梅》使用的副文本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副文本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副文本是法国汉学家和译者雷威安在翻译过程中重构意义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原著、服务读者的翻译立场,丰富了译本的立体... 本文对法译本《金瓶梅》使用的副文本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副文本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副文本是法国汉学家和译者雷威安在翻译过程中重构意义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原著、服务读者的翻译立场,丰富了译本的立体形象,赋予译本更多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法译本 文本
下载PDF
《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探究
12
作者 黄潆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中译本注释不多,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封底推介选用英国《独立报》和我国作家阎连科的有关评价,但前者的评价有一句话来源有误,还有一句是改写的,增加了主观评价,导致评价不准确。中译本封面黑色的基调展现了阿芳离开男主人公阿坚住所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泛想象的空间和阐释的余地。相关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哀歌》 中译本 文本
下载PDF
厚翻译视角下《孙子兵法》安乐哲译本副文本研究
13
作者 武雨晴 乔治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3,共10页
作为第一个融合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本的译本,安译本通过重构历史语境,以厚重的内副文本向西方汉学界介绍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及其相关历史。译者凭借主体辩证思维和“借中释中”“以原文化原文”释译与研究方法,为读者重构中... 作为第一个融合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本的译本,安译本通过重构历史语境,以厚重的内副文本向西方汉学界介绍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及其相关历史。译者凭借主体辩证思维和“借中释中”“以原文化原文”释译与研究方法,为读者重构中国哲学阐释语境,探求历史本源,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此做法为避免西方读者对中国经典的误读,以及对中国经典《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智慧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英译本 厚翻译 文本
下载PDF
国内副文本理论引介与批评综论
14
作者 聂家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3-78,共6页
身处后结构主义浪潮的法国,热奈特在借鉴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副文本这一新的文本理论。副文本理论作为新视角、新方法,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多维视角,整合了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国内对副文本理论的译介较为滞后,也... 身处后结构主义浪潮的法国,热奈特在借鉴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副文本这一新的文本理论。副文本理论作为新视角、新方法,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多维视角,整合了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国内对副文本理论的译介较为滞后,也比较混乱,而副文本理论本身亦有诸多罅隙,需要用互文性加以整合。副文本理论具有开放性和实践品性,为批评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面向,应加强国内的全面引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奈特 文本 互文性 文本理论 叙事学
下载PDF
副文本视域下译者意向性差异研究——基于理雅各与冯友兰《庄子》英译本对比分析
15
作者 冯虎薇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7期464-473,共10页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典籍奠基之作。因此,《庄子》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庄子》英译已有100多年的...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典籍奠基之作。因此,《庄子》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庄子》英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百余年间,国外传教士、海外汉学家、华裔学者与中国学者等译者群体为英语世界贡献了二十多个《庄子》英译本。目前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庄子》中国本土译本与汉学家译本的对比研究,且大多数研究有关于译者主体性、译者声音和译者风格,涉及译者意向性的相关研究甚少。意向性源自中世纪学院,是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简而言之,人头脑中的想法会影响实际行动。意向性包括主体、客体和活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以意义转换为方式,意义再生为任务。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是翻译生态链的重要部分。此外,副文本与正文紧密相连,是正文的补充内容,充当着作品、作者、出版社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副文本也有调节作用,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内副文本位于文本内,包括封面、题目、序言、注释、出版信息、附录、插画等。外副文本是译者和出版商给读者的相关信息总结,例如采访、翻译注释和书评。同时,副文本形式多样,非常灵活,能更好体现出译者意向性。因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译本和冯友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学者型译者和致用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呈现的意向性差异。研究发现,二者由于身份背景和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现的翻译意向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理雅各作为传教士兼汉学家,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学术型”翻译意向性,而冯友兰作为教育学家兼哲学家,致力于教授汉语,呈现“致用型”翻译意向性。差异化意向性的言语表征层在于副文本的四个维度,即标题、目录、序跋和注释。理雅各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副文本内容详实准确,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服务于跨文化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冯友兰采用“浅描”翻译策略,副文本内容简单,以期读者尽快理解,服务教学任务。究竟孰优孰劣,应充分考虑源语文本的特点、目标语读者的需求、翻译行为之目的。本研究以期为典籍副文本翻译实践研究提供实证案例,丰富相关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为《庄子》英译及其它典籍英译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同时给翻译实践和译作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译者意向性 理雅各 冯友兰
下载PDF
副文本理论下李文俊汉译本《去吧,摩西》中的美国南方形象再现分析
16
作者 申丹 李志彬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去吧,摩西》是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视为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经典。小说深入探讨了美国南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复杂性。李文俊是中国杰出的翻译家,凭借卓越的翻译... 《去吧,摩西》是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视为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经典。小说深入探讨了美国南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复杂性。李文俊是中国杰出的翻译家,凭借卓越的翻译技艺和一系列经典的译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副文本理论视角深入分析李文俊在《去吧,摩西》汉译本中所呈现的美国南方形象,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和历史,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李文俊《去吧 摩西》 汉译 美国南方形象
下载PDF
写在文本周边:《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汉对照本著—编—译副文本模式探究
17
作者 宇文刚 霍燕 《外语与翻译》 2024年第2期16-25,共10页
鉴于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异语写作和文化回译的特质属性,本文从副文本理论出发,重点探析作者梁思成、编者费慰梅及译者梁从诫三方副文本耦合互释关系,揭示副文本在灵活阐解中国古建筑术语及历史文化脉络的译介策略和学... 鉴于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异语写作和文化回译的特质属性,本文从副文本理论出发,重点探析作者梁思成、编者费慰梅及译者梁从诫三方副文本耦合互释关系,揭示副文本在灵活阐解中国古建筑术语及历史文化脉络的译介策略和学术价值,深层洞悉参与该书生产的著—编—译“接力式”副文本共释轨迹,进而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外译传播提供一定文本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 文本 著—编—译
下载PDF
翻译与中国知识:16—17世纪欧洲来华旅行写作英译本副文本研究
18
作者 姚艳波 《外文研究》 2024年第1期84-90,109,共8页
16至17世纪,英国将翻译视为跨语言知识再生产过程,致力于将欧洲大陆来华旅行写作译成英文以获取中国知识。本文采用“副文本”理论,考察16至17世纪欧洲来华旅行写作英译本的副文本,尤其关注译著的封面、序言、献词以及读者致辞,以研究... 16至17世纪,英国将翻译视为跨语言知识再生产过程,致力于将欧洲大陆来华旅行写作译成英文以获取中国知识。本文采用“副文本”理论,考察16至17世纪欧洲来华旅行写作英译本的副文本,尤其关注译著的封面、序言、献词以及读者致辞,以研究早期向英国介绍中国知识的译者、译本及所处社会语境。研究发现,欧洲来华旅行写作在英国的译介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16—17世纪上半叶来华航海旅行写作与航海家译者、17世纪中叶耶稣会士来华旅行写作与佚名译者、17世纪中下叶欧洲使团来华旅行写作与出版商译者以及17世纪末法籍耶稣会来华旅行写作与学者译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英译本副文本的考察,探究中国知识在英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和机制,以及翻译在知识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17世纪 来华旅行写作英译 中国知识 文本
下载PDF
副文本因素对典籍外译出版传播的影响研究——以1880年版翟译《聊斋志异选》为例
19
作者 戴文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作为百年域外传播的开山之作,1880版翟译本《聊斋志异选》成功开启了《聊斋志异》异域出版和传播的破冰之旅,其副文本元素研究对《聊斋志异》外译和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翟译本的内副文本提升了译本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增... 作为百年域外传播的开山之作,1880版翟译本《聊斋志异选》成功开启了《聊斋志异》异域出版和传播的破冰之旅,其副文本元素研究对《聊斋志异》外译和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翟译本的内副文本提升了译本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增加了译本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其外副文本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是翟译本成功传播仰仗的助力。除上述传统的副文本元素外,数字时代新生的外副文本策略对于当代典籍外译出版发行和传播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适合年轻读者的短视频、动漫、音频等都是促进流通和销售的有效副文本策略。关注副文本元素在吸引读者消费、保持阅读热度、促进典籍译作的长期传播和接受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的典籍外译传播和出版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典籍外译 出版 传播
下载PDF
诗作批点与副文本引介:论《翁批杜诗》对杜诗的诠释及其在诗学理论上的建构
20
作者 孔燕君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58-74,共17页
批点文字作为一种副文本形态,可以对文本意义起到明确的引介、干预与塑造功能,这一点在批点研究中尤其值得关注。《翁批杜诗》正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文本案例,可借以讨论“批点”这一副文本的主观导向与现实功用。翁方纲通过《翁批杜诗... 批点文字作为一种副文本形态,可以对文本意义起到明确的引介、干预与塑造功能,这一点在批点研究中尤其值得关注。《翁批杜诗》正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文本案例,可借以讨论“批点”这一副文本的主观导向与现实功用。翁方纲通过《翁批杜诗》,以批点为文本场域,对杜诗的特质及价值作了有意识的解读。他从语言组织、文本及内容来源、外部表达效果三个层面一一落实杜诗“无一字无至理”“无一字无来处”“不着一字”实则“苦用心”的特征,系统地塑造并强化了杜诗“质实”的主体特质,为其“学人诗”论的建构确立了必要的标杆与典范。可见《翁批杜诗》带有明确的批评指向与现实意图,它对杜诗的诠释、干预与塑造,本身构成并且有效完成了学人诗论体系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批杜诗》 批点 文本 诗学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