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
15
1
作者
喻世华
杨维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 ITCZ 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圈
副热带
季风
副热带
地区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东亚季风区
季风
环流
东亚大陆
辐合区
积云对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春季高原南侧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瑾
李维京
+2 位作者
韩荣青
孙丞虎
杨明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0,共8页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之间从冬季Hadley环流型到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势;它的建立、结束时间及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与其后季风环流出现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结束偏早时,往往预示着季风环流会提早建立;前季风经圈环流的异常与随后夏季环流形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建立偏晚时,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更为明显;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反映了前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两者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季风
经圈
环流
季风
经圈
环流
西太平洋
副热带
高压
青藏高原积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王启
刘秦玉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是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上层海洋进行热交换的桥梁,其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之间的热结构,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本文简要介绍有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
经圈
环流
气候变化
热结构
温跃层
原文传递
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趋势的调制:基于FGOALS-s2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俞永强
宋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s2历史气候和典型路径浓度(RCPs)模拟试验结果研究了可能造成全球增暖的年代际停滞及加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海洋环流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调制作用。该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气温与观测类似,即在长期增暖趋势之上,还叠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平均能量收支分析表明,模拟的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顶净辐射通量无关,意味着年代际表面气温变化可能与能量在气候系统内部的重新分配有关。通过对全球增暖加速和停滞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的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全球表面气温与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SST)均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增暖停滞时期,SST降低,更多热量进入海洋次表层和深层,使其温度增加;而在增暖加速时期,更多热量停留在表层,使得大部分海区SST显著增加,次表层海水和深海相对冷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年代际变化所致,然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风应力和热通量强迫作用引起印度洋、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在此过程中,海洋环流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年代际异常对南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则能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全球增暖
年代际变化
副热带
—热带
经圈
环流
(
stc
)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大西洋
经圈
翻转流函数(AMOC)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度洋上层经向翻转环流的冬夏季节对比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雨
徐康
+2 位作者
王卫强
谢强
王玉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4-1114,共11页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主导热带-副热带上层海洋水体交换,对海洋物质输运和热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7套海洋再分析数据产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印度洋SMOC的冬夏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的原因。...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主导热带-副热带上层海洋水体交换,对海洋物质输运和热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7套海洋再分析数据产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印度洋SMOC的冬夏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印度洋SMOC主要由南半球副热带环流圈(southern subtropical cell,SSTC)和跨赤道环流(cross-equatorial cell,CEC)组成,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风期间,SSTC和CEC均为表层南向输运,表层以下北向输运的逆时针环流结构。冬季风盛行时,SSTC仍维持逆时针结构,但环流中心南移且深度加深,强度弱于夏季;然而,CEC却转向为表层北向输运,表层以下向南输运的顺时针环流结构,其环流中心位置与夏季接近,环流强度与夏季相当。这种印度洋SMOC冬夏结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由风生环流主导,CEC冬夏季节环流方向反转是北印度洋冬夏季风转向的结果,而南印度洋信风的季节性位移和强度变化是SSTC强度和位置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上层经向翻转
环流
冬夏季节对比
跨赤道
环流
副热带
环流
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
被引量:
4
6
作者
陈受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60年第1期85-91,共7页
每年从夏季转入秋季时,亚洲上空大气环流有一次很明显的转变:表现为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强度很快增加,在对流层下层出现冬季型式的流场。经过这次变动后,在两湖盆地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关键词
大气
环流
行星
环流
大气现象
副热带
急流
南支急流
对流层
对流
圈
低层大气
西风带
地面图
环流
型
亚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雹暴的局地环境条件分析
7
作者
陈乾
《干旱气象》
1986年第3期2-10,共9页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风切变
降雹日
温度平流
青藏高原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
风垂直切变
横切变线
高空急流
垂直
环流
圈
不稳定层结
百帕
副热带
西风急流
低涡
冷涡
低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
15
1
作者
喻世华
杨维武
机构
空军气象学院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气象局季风课题基金
文摘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 ITCZ 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流
圈
副热带
季风
副热带
地区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东亚季风区
季风
环流
东亚大陆
辐合区
积云对流
分类号
P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季高原南侧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瑾
李维京
韩荣青
孙丞虎
杨明珠
机构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0,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403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5033)共同资助
文摘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之间从冬季Hadley环流型到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势;它的建立、结束时间及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与其后季风环流出现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结束偏早时,往往预示着季风环流会提早建立;前季风经圈环流的异常与随后夏季环流形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建立偏晚时,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更为明显;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反映了前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两者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前季风
经圈
环流
季风
经圈
环流
西太平洋
副热带
高压
青藏高原积雪
Keywords
Pre-monsoon circulation cell
Monsoon circulation cell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now-deep over Tibetan Plateau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王启
刘秦玉
机构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文摘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是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上层海洋进行热交换的桥梁,其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之间的热结构,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本文简要介绍有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
经圈
环流
气候变化
热结构
温跃层
Keywords
the Pacific, subtropical subduction, equatorial upwelling, subtropical cell, climate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趋势的调制:基于FGOALS-s2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俞永强
宋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05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10302
+2 种基金
公益行业(气象)科技专项GYHY200906020
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0AA012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5065
文摘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s2历史气候和典型路径浓度(RCPs)模拟试验结果研究了可能造成全球增暖的年代际停滞及加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海洋环流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调制作用。该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气温与观测类似,即在长期增暖趋势之上,还叠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平均能量收支分析表明,模拟的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顶净辐射通量无关,意味着年代际表面气温变化可能与能量在气候系统内部的重新分配有关。通过对全球增暖加速和停滞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的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全球表面气温与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SST)均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增暖停滞时期,SST降低,更多热量进入海洋次表层和深层,使其温度增加;而在增暖加速时期,更多热量停留在表层,使得大部分海区SST显著增加,次表层海水和深海相对冷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年代际变化所致,然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风应力和热通量强迫作用引起印度洋、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在此过程中,海洋环流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年代际异常对南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则能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变化。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全球增暖
年代际变化
副热带
—热带
经圈
环流
(
stc
)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大西洋
经圈
翻转流函数(AMOC)
Keywords
Climate system model
Global warming
Decadal variability
Subtropical-Tropical Cell (
stc
)
IndonesianThroughflow (ITF)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洋上层经向翻转环流的冬夏季节对比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雨
徐康
王卫强
谢强
王玉国
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汪蓝海洋技术研究院(珠海)有限公司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4-1114,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502号,XDA13030302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6020号,41776023号,41731173号
+4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专项,2020340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项目,NHXX2018WL0201号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306号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RW-XH-2019-2号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研究项目,LTOZZ2101号。
文摘
上层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OC)主导热带-副热带上层海洋水体交换,对海洋物质输运和热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7套海洋再分析数据产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印度洋SMOC的冬夏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印度洋SMOC主要由南半球副热带环流圈(southern subtropical cell,SSTC)和跨赤道环流(cross-equatorial cell,CEC)组成,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风期间,SSTC和CEC均为表层南向输运,表层以下北向输运的逆时针环流结构。冬季风盛行时,SSTC仍维持逆时针结构,但环流中心南移且深度加深,强度弱于夏季;然而,CEC却转向为表层北向输运,表层以下向南输运的顺时针环流结构,其环流中心位置与夏季接近,环流强度与夏季相当。这种印度洋SMOC冬夏结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由风生环流主导,CEC冬夏季节环流方向反转是北印度洋冬夏季风转向的结果,而南印度洋信风的季节性位移和强度变化是SSTC强度和位置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印度洋
上层经向翻转
环流
冬夏季节对比
跨赤道
环流
副热带
环流
圈
Keywords
Indian Ocean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seasonal contrast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
subtropical cell
cross-equatorial cell
分类号
P724.8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
被引量:
4
6
作者
陈受钧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气学及动力气象学教研室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60年第1期85-91,共7页
文摘
每年从夏季转入秋季时,亚洲上空大气环流有一次很明显的转变:表现为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强度很快增加,在对流层下层出现冬季型式的流场。经过这次变动后,在两湖盆地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关键词
大气
环流
行星
环流
大气现象
副热带
急流
南支急流
对流层
对流
圈
低层大气
西风带
地面图
环流
型
亚洲
分类号
P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雹暴的局地环境条件分析
7
作者
陈乾
机构
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干旱气象》
1986年第3期2-10,共9页
文摘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
关键词
雹暴
风切变
降雹日
温度平流
青藏高原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
风垂直切变
横切变线
高空急流
垂直
环流
圈
不稳定层结
百帕
副热带
西风急流
低涡
冷涡
低压
分类号
P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
喻世华
杨维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春季高原南侧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特征分析
孙瑾
李维京
韩荣青
孙丞虎
杨明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
王启
刘秦玉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2000
9
原文传递
4
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趋势的调制:基于FGOALS-s2的数值模拟研究
俞永强
宋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印度洋上层经向翻转环流的冬夏季节对比
刘雨
徐康
王卫强
谢强
王玉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
陈受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6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青藏高原雹暴的局地环境条件分析
陈乾
《干旱气象》
198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