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3
1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9,共8页
利用NCEP/NCAR 20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东亚大陆对流层上层不同经度上最大西风所在位置的平均纬度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指数,该指数能准确反映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化及其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并能较好地体... 利用NCEP/NCAR 20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东亚大陆对流层上层不同经度上最大西风所在位置的平均纬度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指数,该指数能准确反映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化及其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并能较好地体现东亚夏季风盛行期间对流层低层与高层的纬向风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该指数的时间变化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较一致的年代际变化及年际振荡特征。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年的大气环流差异分析表明,急流异常偏北时,南亚高压偏弱,位置偏北偏西,呈伊朗高压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偏北;气流的辐合上升区北移至华北一带,而长江流域低层风场为辐散异常,上升气流较常年偏弱,降水偏少。急流异常偏南时,南亚高压偏强,位置偏南偏东,呈青藏高压型;西太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长江流域地区上空低层有较强辐合上升气流,高层有较强的气流辐散,对流旺盛,雨带在此维持,容易引发洪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带急流 急流轴线位置异常 长江中下游降水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2
作者 彭筱 《河南科技》 2019年第17期146-149,共4页
本文研究急流强度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时,发现急流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急流偏强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气流,对应高层有较强的气流辐散,气... 本文研究急流强度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时,发现急流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急流偏强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气流,对应高层有较强的气流辐散,气流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偏多;急流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的风场辐散,上升气流较偏弱,降水偏少。本文利用CMIP5的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检验了该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式没有较好地模拟出急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西风带急流 急流强度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学龙 马耀明 +2 位作者 胡泽勇 何慧根 罗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94,共12页
通过2008年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季风前(FM)和季风爆发阶段(MJ)两个加强观测期的无线电探空资料发现: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对流层顶以第二对流层顶为主。冬季多表现为双对流层顶或复对流层顶。到了夏季,第一对流层顶(极地对流层顶)较少... 通过2008年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季风前(FM)和季风爆发阶段(MJ)两个加强观测期的无线电探空资料发现: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对流层顶以第二对流层顶为主。冬季多表现为双对流层顶或复对流层顶。到了夏季,第一对流层顶(极地对流层顶)较少见,基本只有第二对流层顶。季风前第一对流层顶高度为10752m,温度为219K,气压为245.2hP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16826m,温度为202K,气压93hPa。季风爆发阶段,第一对流层高度为10695m,温度229K,气压256.7hP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为17360m,温度198K,气压89.4hPa。由两个观测期的月平均温度的升温情况可以判断出第二对流层顶温度夏低冬高,第一对流层顶温度为夏高冬低。从小时的时间尺度上发现,第二对流层顶的高度变化和对流层顶温度、气压、风速的变化均为反位相变化;对流层顶升高时,对流层顶气压、温度、风速、湿度随之降低,反之也成立。第一对流层顶对地表向上的热量输送及云顶有很好的阻挡作用,进而对大气加热有显著影响。从靠近地面的月平均风速均匀混合特征,判断出季风爆发阶段改则地区边界层高度能达到3500m左右。西风急流在高原改则地区有明显季节变化。冬季西风急流最强,几乎没有东风带出现。季风爆发阶段西风急流逐渐离开改则地区并向高原北部移动,在该地区表现为减弱。同时东风带逐渐北移到改则地区,在该地区上空表现为逐渐增强,并位于西风带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 副热带西风带 西风急流 无线电探空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关系及其可能物理过程分析
4
作者 石文静 肖子牛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41-2653,共13页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地面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增温;反之,中纬度地面降温.小波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则确定二者的相互关系属于准20年周期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联系,并且LOD的变化超前于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概3~4年.平均而言,LOD的变化可带来中纬度地面温度0.2℃的降温(或增温).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纬向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年代际合成分析,揭示了LOD与地面温度的年代际联系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北半球高低纬度经向温差梯度减弱,热带地区向极地扩展,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增温;地球自转减速时段相反,经向温差梯度增强,热带地区向赤道收缩,中纬度地区地面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地面温度 地球日长 经向温差梯度 副热带西风带
下载PDF
A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DEFINED BY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被引量:1
5
作者 丛宽 毕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1期11-17,共7页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features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a new index is defined by the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for this monsoon.Variation features of the...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features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a new index is defined by the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for this monsoon.Variation features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over 60 years are analyzed using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SA) data from 1948 to 2007.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index can well reflect the seasonal,interannual,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new index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60 stations in China shows that in high-index years,the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and more rain falls in eastern North China,southwestern China,and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and less rain falls in the Yangtze-Huaihe R.basin.In low-index years,the opposite occurs.Lastly,the new index is compared with four established monsoon indices.The new index is found to have an advantage in representing summer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he R.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East Asian subtropics summer monsoon index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