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黄药眠看橙色创造社的文学存在 |
朱寿桐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4 |
0 |
|
2
|
主持人语 创造社研究的辑佚时代 |
咸立强
|
《郭沫若学刊》
|
2024 |
0 |
|
3
|
从进场到分化:场域理论视角下创造社的文学实践 |
刘晓嘉
范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论创造社的“转向”及其对现实主义文论的贡献 |
汤奇云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创造社出版部的募股、优待与政策调整:从新发现的一则材料说起 |
刘天艺
|
《郭沫若学刊》
|
2024 |
0 |
|
6
|
接纳背后的批判与转型——创造社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发展 |
杨书钰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7
|
创造社的媒介妙用经验--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创造月刊》转型分析 |
李文浩
沈姣丽
|
《郭沫若学刊》
|
2023 |
0 |
|
8
|
早期创造社的宇宙观与科学隐喻 |
丛子钰
|
《中国图书评论》
|
2023 |
1
|
|
9
|
《创造十年》与郭沫若关于创造社历史的自我辩护 |
唐娒嘉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革命性:后期刊物与创造社“左转”的完成 |
陈红旗
|
《郭沫若学刊》
|
2023 |
0 |
|
11
|
“打架”,“杀开了一条血路”——重评创造社“异军苍头突起” |
刘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7
|
|
12
|
个人欲望:创造社作家日本体验的基点 |
李怡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13
|
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后期创造社“意识斗争”的多重指向与革命路径之再反思 |
程凯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4
|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翻译问题论争探源 |
咸立强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5
|
近代日本社会与创造社知识群体爱情婚姻观的形成 |
童晓薇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6
|
不同文艺观和“行帮意识”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评述 |
刘炎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6
|
|
17
|
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 |
咸立强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8
|
殊途中的同归、传承中的背离——前期创造社与岛崎藤村 |
张剑
张予娜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9
|
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革命——创造社诗歌创作综论 |
龙泉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3
|
|
20
|
论谷崎润一郎文艺思想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
张能泉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