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片尾缘劈缝射流尾迹相干结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世传 施鎏鎏 +1 位作者 陈榴 戴韧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43,共9页
为揭示射流速比对尾迹流场及相干结构的影响规律,以叶片尾缘劈缝射流尾迹为研究对象,在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 form,FFT)和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eomposi—tion,POD)得... 为揭示射流速比对尾迹流场及相干结构的影响规律,以叶片尾缘劈缝射流尾迹为研究对象,在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 form,FFT)和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eomposi—tion,POD)得到不同射流速比时尾迹脉动速度的频谱特性和POD模态及模态系数的频谱特性,研究表明:采用SAS(Scale Adaptive Simulation)湍流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不同射流速比时,尾迹中大尺度相干结构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回流区形态和空间尺度发生改变;上、下板尾缘脱落涡的主导结构均为卡门涡,但是不同射流速比时其脱落频率发生较大改变;射流速比的变化导致上、下板某一侧的旋涡强度增强,向下游输运距离更远,上、下板尾缘卡门涡的强度及空间尺度呈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缝射流 尾迹 相干结构 卡门涡
原文传递
劈缝射流尾迹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姚世传 施鎏鎏 +2 位作者 黄春光 陈榴 戴韧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80-1686,共7页
本文以简化透平叶片模型为对象,采用热线风速仪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尾缘劈缝射流尾迹结构,结合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分析了不同射流速度比对尾迹时均特性、脉动特性以及旋涡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动量射流时下板上表面流体分... 本文以简化透平叶片模型为对象,采用热线风速仪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尾缘劈缝射流尾迹结构,结合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分析了不同射流速度比对尾迹时均特性、脉动特性以及旋涡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动量射流时下板上表面流体分离,该侧剪切层在尾迹中振荡,影响旋涡配对和输运机制,模态中出现特殊带状结构;随射流速比增大,最大尺度旋涡强度增大,促进射流与主流剪切掺混,尾迹速度亏损更快被弥补,高阶频率脉动结构减少,动能损失小,因此在劈缝射流中应避免采用低动量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缝射流 尾迹结构 旋涡 粒子图像测速 本征正交分解
原文传递
基于强化换热的偏斜尾缘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旭阳 《能源工程》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采用SST湍流模型对偏斜尾劈缝射流的流动结构与传热特点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尾缘射流速比,入口攻角及偏折角对于尾缘位置边界层状态、涡流结构、尾迹形态及流动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偏斜尾缘劈缝射流的使用能够有效改善尾缘位置... 采用SST湍流模型对偏斜尾劈缝射流的流动结构与传热特点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尾缘射流速比,入口攻角及偏折角对于尾缘位置边界层状态、涡流结构、尾迹形态及流动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偏斜尾缘劈缝射流的使用能够有效改善尾缘位置的换热性能,射流对于尾缘折转区的冲刷作用使得吸力面侧得到较好的冷却;偏斜尾缘的采用也能够有效抑制大入口攻角下吸力面的负压梯度;过大的转折区将在下游引起较大的尾迹涡,并造成更大的尾迹损失;根据不同入口条件,存在一个最佳的射流偏折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缝射流 偏斜尾缘 尾缘改型
下载PDF
透平叶片尾缘冷却结构唇板构型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春光 姚世传 谢海军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2,59,共7页
为了提高尾缘冷却效果和降低叶栅气动损失,采用SST k-ω模型研究简化的压力面射流冷却结构唇板构型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唇板改型可以提高射流出口段的传热强度,但会增大气动损失;在研究范围内抬升一倍下板尾部边界层厚度时综合... 为了提高尾缘冷却效果和降低叶栅气动损失,采用SST k-ω模型研究简化的压力面射流冷却结构唇板构型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唇板改型可以提高射流出口段的传热强度,但会增大气动损失;在研究范围内抬升一倍下板尾部边界层厚度时综合效果最佳;速比0.5和1.0时,原型的射流出流后向上抬升,在下板表面附近产生低速区,降低当地传热强度;速比0.5时,原型下板尾缘出现分离区,并与板后的回流区发生掺混,改型结构增强射流刚性,分离点后移;改型结构在不同速比下的传热系数均有所增强,平均传热系数在3个速比下分别提高了26.31%、34.72%和15.33%,其中速比1.0的综合传热因子最高,传热系数增加的幅值最大,且总压损失增加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缝射流 尾迹形态 总压损失 传热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