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以来华北乡村防疫避灾与劝善教化——以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为中心
1
作者 邹蓓蓓 王永芹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17-124,177,共9页
明清时期,人们把遭灾染疫与伦理归因相结合,统治者借此对百姓进行劝善教化,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以防疫避灾。华北乡村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疫抗病经验,自发形成了防疫避灾观念。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中多有体现,主要涉及饮食... 明清时期,人们把遭灾染疫与伦理归因相结合,统治者借此对百姓进行劝善教化,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以防疫避灾。华北乡村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疫抗病经验,自发形成了防疫避灾观念。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中多有体现,主要涉及饮食起居、房屋居所、节日礼俗、民间信仰等方面,其中蕴含着惩恶扬善的伦理教化思想,如儒家伦理思想、承负劝善观念、因果报应观念等,在防疫避灾、安定民心及心理治疗、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当今疫情的防控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字文献 防疫避灾 劝善教化
原文传递
修性与修命:晚明佛道之辨及其效应
2
作者 陈永革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6-25,共10页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佛 佛道关系 仙佛合宗 劝善教化 伦理
下载PDF
蒲松龄的法律观与现代法律观之比较
3
作者 焦方忠 《蒲松龄研究》 1999年第1期90-93,105,共5页
蒲松龄作为一位蜚声中外的清代民间文学家,其作品意蕴含蓄深刻,内容涉及面广泛。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实际处境,创作了大量的寄情言志、因果报应作品,以达刺世疾俗、针砭时弊、扬善惩恶之目的。这些寄情言志、因果报应... 蒲松龄作为一位蜚声中外的清代民间文学家,其作品意蕴含蓄深刻,内容涉及面广泛。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实际处境,创作了大量的寄情言志、因果报应作品,以达刺世疾俗、针砭时弊、扬善惩恶之目的。这些寄情言志、因果报应的作品多属公案小说。蒲松龄的法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法律观 法律思想 公正执法 劝善教化 现代社会 公案小说 惩恶 重证据 社会现实
下载PDF
茶诗十二首
4
作者 王广彬 《农业考古》 1997年第4期352-354,共3页
茶诗十二首王广彬访茶不果丙子壬辰,幕“龙须”名,偕友俩同登石耳山禾石洲市之,不果,怏怏而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春率先委托晓容乡副乡长汪进辉同志捷足先登,始购得两公斤,品之果不凡,能与大鄣山茶媲美。寻芳偕友涉高山,附... 茶诗十二首王广彬访茶不果丙子壬辰,幕“龙须”名,偕友俩同登石耳山禾石洲市之,不果,怏怏而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春率先委托晓容乡副乡长汪进辉同志捷足先登,始购得两公斤,品之果不凡,能与大鄣山茶媲美。寻芳偕友涉高山,附葛攀枝步步难。流泉溅石挥银练,旭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诗 劝善教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身心健康 小家碧玉 前事不忘 自然规律 电气 台风袭击 三岔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