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大赋“劝百讽一”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4-56,共3页
汉大赋文化内涵的最大特征即“劝百讽一”。这种特征的最终形成与原始创作意图可谓大相径庭。“劝百讽一”面貌的形成,究其原因是汉人对其时代精神风貌的用心展示,而整个创作是在文学理念与儒家思想的较量中进行的,最大的收获则是促成... 汉大赋文化内涵的最大特征即“劝百讽一”。这种特征的最终形成与原始创作意图可谓大相径庭。“劝百讽一”面貌的形成,究其原因是汉人对其时代精神风貌的用心展示,而整个创作是在文学理念与儒家思想的较量中进行的,最大的收获则是促成了人作为大自然主宰者的意识的形成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汉赋 劝百讽一
下载PDF
“劝百讽一”发微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桐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3-46,共4页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刺讽谏是文艺的根本功能。西汉时期的辞赋创作,就是以讽谏文艺观作为指导思想。司马相如生活在汉家走向盛世的凯歌声中,凭借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特殊敏感,他意识到大汉盛世正向他走来,为此他创作了歌颂大...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刺讽谏是文艺的根本功能。西汉时期的辞赋创作,就是以讽谏文艺观作为指导思想。司马相如生活在汉家走向盛世的凯歌声中,凭借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特殊敏感,他意识到大汉盛世正向他走来,为此他创作了歌颂大汉天子声威和汉家盛世气象的《子虚赋》、《上林赋》,而他在理性上所接受的又是讽谏艺术观,这种文学观念使他在大赋结尾之处加上托讽之笔,由此形成汉赋“劝百讽一”的典型艺术结构。汉赋“劝百讽一”现象,反映了文艺理论建设落后于创作实践的窘困。直到东汉,班固才在《两都赋序》中提出可以用汉赋来润色鸿业的文艺新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 汉赋
下载PDF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宝龙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22-24,共3页
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当然,在... 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当然,在文字比例上,“劝百讽一”也是事实。但人们对于这一事实却缺少客观冷静地分析。“劝”多“讽”少格局的形成,一者绝非作家个人之过,二者也非文本本身之过,其成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作家身上。探究起来,这里面的内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中颇多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劝百讽一 成因
下载PDF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新探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文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种矛盾。赋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种体裁特别适合描写华丽、壮美、瑰奇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劝百”。赋家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归之于正”,避免“讽零”,而做到“讽一”,于是就形成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劝百讽一 文体
下载PDF
也谈“劝百讽一”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学锋 《东疆学刊》 1996年第1期42-43,共2页
前几天看到于春海于衍存两位老师写的文章《“劝百讽一”论析——对汉赋传统评价的再评价》(以下简称《再评价》),读来颇受教益。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独辟蹊径,对汉赋传统评价进行了剖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以... 前几天看到于春海于衍存两位老师写的文章《“劝百讽一”论析——对汉赋传统评价的再评价》(以下简称《再评价》),读来颇受教益。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独辟蹊径,对汉赋传统评价进行了剖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汉史的研究,提出了对汉赋作用新的看法,新的见解,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和借鉴的。 但是,我感到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的观点虽新颖独到而论据却显得太单薄,也就不能充分论证它的成立。故此,我仍然认为汉赋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讽谏作用,即“劝百讽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百讽一 汉赋 传统评价 再评价 《子虚赋》 扬雄 司马相如 文学现象 《汉书·艺文志》 积极思想
下载PDF
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伦理意向 被引量:1
6
作者 阮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84-91,共8页
关于两汉大赋,历来有一些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肇其端并具权威性影响的,是西汉的扬雄。扬雄长于辞赋,是汉大赋的模拟大家,晚年体会出汉大赋“讽一而劝百”的思想风格,以为汉人赋对于统治者行为的鼓励远胜于对他们行为的规劝。... 关于两汉大赋,历来有一些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肇其端并具权威性影响的,是西汉的扬雄。扬雄长于辞赋,是汉大赋的模拟大家,晚年体会出汉大赋“讽一而劝百”的思想风格,以为汉人赋对于统治者行为的鼓励远胜于对他们行为的规劝。尔后,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提出异议,以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虽然充盈着虚辞滥说,但宗旨归于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差异,扬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大赋 劝百讽一 赋家 两都赋 二京赋 子虚赋 乌有先生 汉赋 羽猎赋 辞人之赋
下载PDF
从“兴观群怨”到“劝百讽一”——兼论两汉文学中的“美刺”说
7
作者 苗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3期89-90,共2页
美刺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呈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分明脉络。它萌芽于先秦,从《诗经》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都有朦胧的体现,到了汉代"美刺"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当时特... 美刺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呈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分明脉络。它萌芽于先秦,从《诗经》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都有朦胧的体现,到了汉代"美刺"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汉代的"美刺"说形成了一种"劝百讽一"的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刺 兴观群怨 劝百讽一 重“美”轻“刺”
下载PDF
汉大赋“劝百讽一”成因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燕鑫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8期9-12,共4页
汉大赋巨丽侈靡,铺衍繁富,成为汉代文学的洋洋大观。这种文体包揽宇宙、巨细无遗,在西汉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汉大赋的规模结构自司马相如确立以后,得到了许多人的模拟仿作,赢得了上下一致的称扬褒誉。然而到西汉末年时,作为... 汉大赋巨丽侈靡,铺衍繁富,成为汉代文学的洋洋大观。这种文体包揽宇宙、巨细无遗,在西汉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汉大赋的规模结构自司马相如确立以后,得到了许多人的模拟仿作,赢得了上下一致的称扬褒誉。然而到西汉末年时,作为司马相如之后又一汉赋大家的扬雄,晚年却对此完全加以否定,将其贬为“劝百讽一”,不仅对自己早年的大赋创作一概否定,而且从根本上将汉大赋的价值也全部否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因为扬雄的批评不仅是对自我的反省,而且更是对西汉一代大赋创作的评判。那么,扬雄对这一文体的全盘否定,表面上是针对其“劝百讽一”的文学效果,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而且大赋这种写作格局的形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呢?如果将这些原因探究清楚的话,不仅对扬雄的批评观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汉大赋的文学史地位也会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百讽一 汉大赋 考论 成因 西汉末年 全部否定 司马相如 原因探究
原文传递
再论汉赋的“劝百讽一”
9
作者 李泽需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5-126,共2页
从汉赋的形成和发展、汉代统治者的接受心理和汉赋文本的形态等方面考察,可知审美娱乐性是汉赋最本质的特征。汉赋的"劝百讽一"并不是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不相一致,而是汉赋作家有意为之的结果。
关键词 汉赋 劝百讽一 审美娱乐性
原文传递
“劝百讽一”——明清艳情小说与汉大赋结构类同问题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永东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共11页
汉大赋和明清艳情小说结构极其相似,都存在"劝百讽一"的写作策略。前者"铺彩摛文体物",讲究感官物象的铺陈和华美词采的罗列;但在《毛诗序》的传统以及赋作者"见视如倡"的身份定位这两重压力之下,借重黄... 汉大赋和明清艳情小说结构极其相似,都存在"劝百讽一"的写作策略。前者"铺彩摛文体物",讲究感官物象的铺陈和华美词采的罗列;但在《毛诗序》的传统以及赋作者"见视如倡"的身份定位这两重压力之下,借重黄老之道的政治理想,为赋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后者对性心理、性活动进行了感官色彩强烈的描写,但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猛烈攻击和小说"劝善惩恶"的传统,却发展出"以淫止淫"的流行观点,并发展了三种结尾模式,分别在儒家思想和释、道二家思想那里得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百讽一 明清艳情小说 汉大赋
原文传递
汉代赋论的文学背景考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89,共6页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乐与郑声的矛盾始终潜隐于汉人赋论之中。而汉赋家文学侍从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又决定了他们的赋学理论笼罩于经学语境,在文与质、言与文的交互衍变中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赋论 劝百讽一 乐制 雅乐 郑声 文与质 言与文
下载PDF
交聘之礼与《七发》的章法及承传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晓光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1期64-72,共9页
枚乘《七发》以上古诸侯交聘之礼为依据,设置了"七介传命"的结构,先陈六事而终以道术,意在使览者归于有道奉守礼制。司马相如作为枚乘后学和同游,在不同环境下两次重复模仿《七发》形制而作《子虚》、《上林》,前者归于黄老,... 枚乘《七发》以上古诸侯交聘之礼为依据,设置了"七介传命"的结构,先陈六事而终以道术,意在使览者归于有道奉守礼制。司马相如作为枚乘后学和同游,在不同环境下两次重复模仿《七发》形制而作《子虚》、《上林》,前者归于黄老,后者赞礼儒术,因时而异,使得铺张众物而结以学术的体式成为经典,此后又经儒家渲染,于是有了"劝百讽一"的诗学品格的追认。正因为辞赋创作被纳入儒家诗学体系,随着元成时代儒学垄断地位的确立,而出现了扬雄"毁赋"言论的发生。"劝百讽一"模式经过了从偶然产生、儒学确认,然后进入被儒学摈弃的境地,与西汉学术发展的格局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发 七介传命 劝百讽一 经典 毁赋
下载PDF
文化规划亟待“劝一讽百”意识
13
作者 程惠哲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5,共1页
在改文风的问题上,不仅个人写的小文章存在改的问题,集群体之力而成的大规划,更需要改。 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为打赌汉大赋,以劝百讽一的文体、文风著称。劝百讽一,主要掻汉大赋几乎通篇全是对奢华铺张的美饰夸... 在改文风的问题上,不仅个人写的小文章存在改的问题,集群体之力而成的大规划,更需要改。 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为打赌汉大赋,以劝百讽一的文体、文风著称。劝百讽一,主要掻汉大赋几乎通篇全是对奢华铺张的美饰夸耀,最后来几句应当远离奢侈淫逸的讽谏,可谓夸张、渲染的篇幅占99%,劝戒、提醒的1%不到。这种劝百讽一的行文风格,在当今社会渐成大有市场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劝百讽一 行文风格 《子虚赋》 《上林赋》 司马相如 汉大赋 讽谏
下载PDF
改制语境与赋家劝谏的失效
14
作者 曹胜高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3期4-12,共9页
两汉辞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在于赋家在结尾处的讽谏,常常蹈入西汉所形成的改制语境之中。其见解既不能独到,其学理又不能标新,并不能超出时人的政治见解,使得其卒章所显之志,更多接近于政治套语,从而使得汉赋的劝谏失去... 两汉辞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在于赋家在结尾处的讽谏,常常蹈入西汉所形成的改制语境之中。其见解既不能独到,其学理又不能标新,并不能超出时人的政治见解,使得其卒章所显之志,更多接近于政治套语,从而使得汉赋的劝谏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被视为陈陈相因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制语境 结尾套语 劝百讽一
下载PDF
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
15
作者 辛保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34-38,共5页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是①行文铺张扬厉,结构规模宏大,②词汇丰富华丽,描写形象细腻;③风格阳刚壮美,间以阴柔俊秀;④语言或整或散,音韵和谐悦耳.
关键词 子虚赋 《上林赋》 艺术成就 汉赋 汉大赋 乌有先生 云梦泽 林苑中 劝百讽一 赋家
下载PDF
孟子与“初唐四杰”
16
作者 杨海文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8期181-185,共5页
公元7世纪,有四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他们不算孟学史上的大人物,但同样吸吮过孟子的思想营养,体察过孟子的生命情怀,为后人留下一组朴实无华的孟学史片段。四杰之中,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公元... 公元7世纪,有四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他们不算孟学史上的大人物,但同样吸吮过孟子的思想营养,体察过孟子的生命情怀,为后人留下一组朴实无华的孟学史片段。四杰之中,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公元650—6767)可能年龄最小,且英年早逝,却排名第一,成就高于其他三人。《王子安集》有两篇文章提到孟子: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四杰” 孟子 生命情怀 劝百讽一 大人物 学史 诗人 王勃
下载PDF
论《春秋》笔法对中国古典诗赋“惩劝”论的影响
17
作者 张金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来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惩恶劝善 主文谲谏 劝百讽一
下载PDF
汉大赋虚构性略述
18
作者 钟仕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46-50,74,共6页
汉大赋有一个基本的美学品格,即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所指出的“假称珍怪,以为润色”,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可称为艺术的虚构性。我认为,汉赋被今人称为足以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相俦匹的一代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力于这种艺... 汉大赋有一个基本的美学品格,即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所指出的“假称珍怪,以为润色”,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可称为艺术的虚构性。我认为,汉赋被今人称为足以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相俦匹的一代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力于这种艺术的虚构性,而它的劝百讽一、辞采惊艳的特征则是一个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性 汉大赋 《三都赋序》 美学品格 劝百讽一 艺术 左思 楚辞
下载PDF
“讽一劝百”的出处
19
作者 孟凡茂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4-24,共1页
“讽一劝百”的出处《辞源》(修订本)“讽一劝百”条引:“《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扬雄晚司马迁百余年,杨雄评论司马相如的文字怎么会出现在《史记... “讽一劝百”的出处《辞源》(修订本)“讽一劝百”条引:“《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扬雄晚司马迁百余年,杨雄评论司马相如的文字怎么会出现在《史记》中呢?再查“劝百讽一”条,又说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司马相如 劝百讽一 《辞源》 司马迁 太史公曰 二十五史 王若虚 扬雄
下载PDF
汉赋艺术面面观
20
作者 姚文铸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汉赋 文学艺术 司马相如 讽谕说 文心雕龙 董仲舒 《汉书·艺文志》 司马迁 希腊艺术 劝百讽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