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功率比指数对气体保护焊熔滴过渡模式的实现
1
作者 权旺林 赵立雄 薛爱文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利用焊接质量分析仪采集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中瞬时电流和电压波形特征,对测的数据进行数学统计,提出电源功率比率指数的概念。利用此指数能够定性指出熔滴过渡模式,从而实现在线监测和控制金属熔滴的过渡模式,实现良好的焊接质量。
关键词 气体保护焊 熔滴过渡 功率比指数 短路过渡 球状过渡 喷射过渡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玉贞 蔡娴珊 +1 位作者 刘星辰 徐雨菲 《医疗装备》 2020年第10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87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实施静脉溶...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87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定量脑电图检查,统计两组溶栓前后的脑电图功率比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溶栓治疗前,两组的功率比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试验组功率比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4 h、7 d的功率比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脑电图能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功能的变化情况,其反应时间早于NIHSS量表,建议首选定量脑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定量脑电图 静脉溶栓 脑功能 功率比指数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吕航天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24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使用定量脑电图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d脑电波α、β、δ、θ能量值,计算出功率比指数(DTABR)...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使用定量脑电图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d脑电波α、β、δ、θ能量值,计算出功率比指数(DTABR),同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溶栓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DTABR变化情况,并分析DTABR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溶栓治疗有效46例(65.7%),无效24例(34.3%)。溶栓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脑电图各导联DTABR值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无效患者治疗后脑电图导联DTABR值及NIHSS评分高于治疗前;Pearson相关分析法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DTABR与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性(r=0.69)。结论定量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效果评估 定量脑电图 功率比指数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监测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金雷雷 王耀辉 +1 位作者 吕喆 张重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用qEEG动态监测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用qEEG动态监测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和7 d的δ、θ、α、β波相对能量值,计算功率比指数〔DTABR,DTABR=(δ+θ)/(α+β)〕;同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NIHSS评分减少≥3分或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为溶栓治疗有效,分析溶栓有效和溶栓无效患者溶栓前后DTABR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法分析DTABR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94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0例;年龄36~89岁,平均(61.71±10.11)岁;溶栓有效57例,无效37例。与溶栓前比较,溶栓有效组溶栓后2 h、24 h、7 d DTABR均明显降低(左侧脑梗死:1.87±1.45、1.59±0.88、1.58±0.90比3.82±2.60;右侧脑梗死:1.55±0.57、1.41±0.50、1.35±0.44比3.20±1.63,均P<0.05);溶栓无效组溶栓后2 h、24 h、7 d DTABR较溶栓前无明显变化或上升(左侧脑梗死:3.56±2.57、3.48±2.19、3.54±2.50比3.11±1.62,右侧脑梗死:5.29±3.93、5.33±3.94、5.19±4.52比4.73±2.43,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DTABR与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691,P<0.01)。结论qEEG的量化指标DTABR能够准确、快捷地监测急性脑梗死溶栓过程,有效评估患者的溶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脑电图 功率比指数 溶栓疗法 急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