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者问题及其功能研究——以《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赖骞宇 刘济红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5-43,共9页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对于叙述者的区分和研究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关键。叙述者在小说中主要起着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的作用。对于叙述者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理清叙述者与作者、作品人物、读者、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错综复...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对于叙述者的区分和研究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关键。叙述者在小说中主要起着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的作用。对于叙述者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理清叙述者与作者、作品人物、读者、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由此把握叙述者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从对《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分析入手,探讨叙述者的特征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叙述者功能 全知叙述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下载PDF
《汤姆·琼斯》中叙述者功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海冰 《海外英语》 2010年第3X期116-118,共3页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该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叙述者功能来阐明叙述者对于揭示作品主题和促进艺术效果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 《汤姆·琼斯》 叙述者功能
下载PDF
从叙述者看《伊坦·弗洛美》的叙述艺术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晖 王晓兰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2,共3页
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 ,通过剖析《伊坦·弗洛美》双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 ,指出他们不仅帮助搭建了叙事框架 ,而且推动了叙述进程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伊坦·弗洛美 叙述者形象 叙述者功能
下载PDF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叙述者功能分析
4
作者 雷辰演 《国学(汉斯)》 2024年第4期706-712,共7页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叙述者不仅发挥其讲故事的“本职”功能,以“安迪故事”和“瑞德故事”双线并进建构故事,呈现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的安迪形象,体现瑞德心理意识的变化和个人灵魂更为艰巨、深沉的救赎。而且瑞德作为故事中的人物...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叙述者不仅发挥其讲故事的“本职”功能,以“安迪故事”和“瑞德故事”双线并进建构故事,呈现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的安迪形象,体现瑞德心理意识的变化和个人灵魂更为艰巨、深沉的救赎。而且瑞德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以浓烈的主体意识发挥评论、交流功能,展示“拥护正义反对邪恶”的倾向和对过往的重新判断与对未知的合理推测,并且传递了个人的求实态度,表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叙事学理论以及文本细读,阐释《肖申克的救赎》中叙述者丰富的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 叙述者 叙述者功能
原文传递
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功能
5
作者 余佳蔚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2期69-72,共4页
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亨利·菲尔丁,运用于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可谓是匠心独运。在《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有着多重变幻,与叙述过程中的叙事干预片段一起构成了作者在小说中的"再现表演"。本文借鉴热奈特对叙... 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亨利·菲尔丁,运用于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可谓是匠心独运。在《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有着多重变幻,与叙述过程中的叙事干预片段一起构成了作者在小说中的"再现表演"。本文借鉴热奈特对叙事者功能分析,通过协调功能、构建功能、证明功能、评价功能、交际功能五个层次对《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叙述者功能
原文传递
《黑猫》的修辞性叙事学探析
6
作者 马雁 《科技信息》 2009年第6期134-134,137,共2页
叙事技巧是坡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写作技巧,是坡与读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方式,本文旨在用修辞性叙事理论探讨《黑猫》叙事技巧对于预想效果的贡献,分析作者如何对叙述者视角及眼光的选择、对叙述者对事件的报道、读解及伦理评价等进行不... 叙事技巧是坡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写作技巧,是坡与读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方式,本文旨在用修辞性叙事理论探讨《黑猫》叙事技巧对于预想效果的贡献,分析作者如何对叙述者视角及眼光的选择、对叙述者对事件的报道、读解及伦理评价等进行不断调节,使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性叙事学 叙述者功能 视角 可靠性
下载PDF
鲁迅《故乡》的钥匙——“铁屋子”的开关在里面,门从外面开启 被引量:2
7
作者 田中实 周非(译)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21年第2期85-96,共12页
《故乡》在中日两国长期以来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是拥有广大读者的鲁迅代表作之一。但其实,这篇作品超越了时代的认知框架、思考制度,是一篇非常深奥,隐含着难解之谜的作品。叙述者“我”虽是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却在日常生活中把... 《故乡》在中日两国长期以来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是拥有广大读者的鲁迅代表作之一。但其实,这篇作品超越了时代的认知框架、思考制度,是一篇非常深奥,隐含着难解之谜的作品。叙述者“我”虽是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却在日常生活中把三十年前的事情误认为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且不能理解闰土及曾以美貌自负的杨二嫂的内心活动,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隐藏在“叙述者”背后的“功能叙述者”将这些锐利地挖掘了出来。三十年来一直是支撑“我”内心的小英雄闰土,其实是一个守旧的“偶像崇拜者”。而开明的知识分子——“我”在作品末尾才震惊地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一样。正是此时,“我”认识到真正的“希望”存在于自己认知的外部,那里才是推动世界之源。也因此,“我”蜕变成了一个罕有的认识者。脱离“铁屋子”的秘密是“开关在里面,门从外面开启”。这篇作品交给了我们一把转换世界观认知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年三十年问题 深层情节 功能叙述者 “第三项”=不可知的“他者”
原文传递
论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对模仿认知的违背
8
作者 鲁迪格·海因策 金敏娜 《叙事(中国版)》 2011年第1期27-44,共18页
本文综合了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人物理论、乔纳森·卡勒的全知叙事理论、塔玛·雅克比的整合机制理论等众多学者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中的多叙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将这一现象规范化、分类化和理论化。... 本文综合了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人物理论、乔纳森·卡勒的全知叙事理论、塔玛·雅克比的整合机制理论等众多学者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中的多叙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将这一现象规范化、分类化和理论化。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卡勒的自然化观点和弗卢德尼克的叙事化观点及其重要性。作者认为,在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中,叙述者并不具备类似上帝的全知性,因此,当第一人称叙述者发生视界越界,即所叙信息多于其本应该拥有的信息时,作者主张用"多叙"一词来代替"全知叙事",并尝试提出分类:虚幻的多叙、幽默的多叙、记忆的多叙、整体的多叙和局部的多叙五大类型。在分析完其代表性文本后,作者重点分析了整体多叙和部分多叙两大现象的特点。两种多叙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整体多叙中,非自然的框架中包含着自然的元素,而在局部多叙中,自然的框架中包含着非自然的元素。对于整体多叙,读者只需暂时性地搁置自己的怀疑,就能将其自然化,而对于局部多叙,读者则必须诉诸作者的"功能设计"方能理解其产生的动因。本文认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多叙自然化并不难,因为人类诠释陌生故事情节的能力是无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叙 第一人称叙述者 整体多叙 部分多叙 人物功能 叙述者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