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过程中大脑功能性网络特性的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海洋 王江 +2 位作者 李红利 魏熙乐 邓斌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根据脑电图数据建立大脑功能性网络,并使用功能性网络图、聚类系数、熵等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5组实验数据形成的功能性网络进行分析,给出了针刺治病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针刺前、中、后网络结构和网络中各节点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变化... 根据脑电图数据建立大脑功能性网络,并使用功能性网络图、聚类系数、熵等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5组实验数据形成的功能性网络进行分析,给出了针刺治病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针刺前、中、后网络结构和网络中各节点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变化;针刺可以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放电活动,增强大脑各功能区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功能性网络 聚类系数 信息熵
下载PDF
基于失匹配负波的大脑功能性网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学添 齐德昱 蔡跃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4-68,199,共6页
根据正常人与听力损伤患者的失匹配负波(MMN)数据建立大脑功能性网络,计算该大脑功能性网络的复杂网络统计特性,发现所建立的功能性网络相对于随机网络具有类似无标度特性,而且具有高聚类系数、小特征路径长度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另外,还... 根据正常人与听力损伤患者的失匹配负波(MMN)数据建立大脑功能性网络,计算该大脑功能性网络的复杂网络统计特性,发现所建立的功能性网络相对于随机网络具有类似无标度特性,而且具有高聚类系数、小特征路径长度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另外,还计算了功能性网络的平均度和网络结构熵,结果发现正常人的功能性网络的平均度、聚类系数、结构熵等参数均高于听力损伤患者的相应参数,提示了听力损伤后脑功能网络连接减弱可能是声源分辨能力下降的中枢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平均度、聚类系数、结构熵等功能性网络参数可作为反应听力损伤后声源分辨能力下降的诊断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匹配负波 功能性网络 复杂网络 网络结构熵
下载PDF
基于脑电事件相关电位的功能性网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凌 黎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2-795,共4页
利用视觉空间注意事件相关电位(ERP)构建了功能性网络;计算并分析了该网络的聚类系数;提出了一个适用的复杂网络统计参数即成对区域连接边数百分比;研究了ERP网络的特性及注意、刺激视野区域对该网络的影响。该聚类系数显著大于相应的... 利用视觉空间注意事件相关电位(ERP)构建了功能性网络;计算并分析了该网络的聚类系数;提出了一个适用的复杂网络统计参数即成对区域连接边数百分比;研究了ERP网络的特性及注意、刺激视野区域对该网络的影响。该聚类系数显著大于相应的随机网络的聚类系数,验证了网络的小世界特性。成对区域连接边数百分比显示刺激对侧大脑前后部的连接显著比刺激同侧大脑前后部的连接强。发现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的两个复杂网络参数有明显的不同,说明这两个参数能反映不同实验条件的大脑动力学特性。新的复杂网络统计参数的提出是研究各种认知任务下大脑动力学特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网络 聚类系数 事件相关电位 小世界特性 统计检验
下载PDF
针刺对脑功能性网络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诺 王江 +5 位作者 邓斌 魏熙乐 车艳秋 贾晨辉 郭义 王超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8-287,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脑功能性网络的连接特性探讨针刺对脑部的作用。方法:首先设计了针刺足三里采集脑电(EEG)信号的实验;然后采用相干估计法分析9位志愿者(6位男性,3位女性)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各阶段EEG信号的同步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脑同... 目的:通过研究脑功能性网络的连接特性探讨针刺对脑部的作用。方法:首先设计了针刺足三里采集脑电(EEG)信号的实验;然后采用相干估计法分析9位志愿者(6位男性,3位女性)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各阶段EEG信号的同步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脑同步性矩阵和脑功能性网络。结果:通过针刺中、针刺后与针刺前的状态相比观察到,针刺足三里会显著提高EEG信号的δ频段和γ频段的同步性。通过对脑功能性网络的节点度分析发现,针刺足三里会增加脑部区域的度;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刺会大量增加δ频段内脑部远端区域间长距离连接的数目,从而增强脑功能性网络的聚类系数,降低其平均路径长度。结论:针刺足三里能够协调脑部不同区域间的电活动,具有提高脑部远端区域间信息交流的效果,并且这种效果是对脑部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网络 针刺 相干估计 功能同步性 聚类系数 平均路径长度
原文传递
基于脑电图的大脑功能性网络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方小玲 姜宗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330-7338,共9页
利用脑电图数据建立了大脑功能性网络.分析了该网络的复杂网络统计特征,发现它的聚类系数远大于相应随机网络,明显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其度分布也接近于无标度网络.进一步验证了大脑功能性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发现患者的各项复杂网络... 利用脑电图数据建立了大脑功能性网络.分析了该网络的复杂网络统计特征,发现它的聚类系数远大于相应随机网络,明显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其度分布也接近于无标度网络.进一步验证了大脑功能性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发现患者的各项复杂网络特征指数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不同.定义了大脑神经网络信息熵及神经网络标准信息熵的概念,发现脑病患者的大脑神经网络信息熵明显小于正常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量度了大脑的复杂网络特征,并提示了临床脑病诊疗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大脑功能性网络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 信息熵
原文传递
性别差异在功能性脑网络的驾驶疲劳检测中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穆振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第2期83-85,共3页
驾驶疲劳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驾驶疲劳因其复杂性而难以检测。本文以脑电信号为工具,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的方法构造功能性脑网络,以聚集系数作为描述驾驶疲劳检测的特征,以SVM作为分类器构造基于功能性脑网络的驾驶疲劳检... 驾驶疲劳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驾驶疲劳因其复杂性而难以检测。本文以脑电信号为工具,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的方法构造功能性脑网络,以聚集系数作为描述驾驶疲劳检测的特征,以SVM作为分类器构造基于功能性脑网络的驾驶疲劳检测模型,对22个受试者的试验数据进行仿真试验显示,在阈值为0.20~0.84时女性最优识别率为93.1%,男性最优识别率98.6%,表明性别对驾驶疲劳检测结果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信号 疲劳检测 功能性网络 Pearson相关系数
下载PDF
探索功能性脑网络差异的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振兴 吴亚东 +1 位作者 廖竞 王娇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1年第1期220-226,共7页
在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人员通过统计模型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探索不同状态间功能性脑网络工作机制的差别;但现有的功能性脑网络研究工具多用于寻找支持某种假设的证据或传达科学发现,存在功能单一的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设... 在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人员通过统计模型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探索不同状态间功能性脑网络工作机制的差别;但现有的功能性脑网络研究工具多用于寻找支持某种假设的证据或传达科学发现,存在功能单一的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用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分析系统BrainDVis,帮助研究人员寻找不同状态间功能性脑网络的多方面差异;BrainDVis将功能性脑网络差异分析功能、网络特征参数分析功能、模块化结构分析功能、功能性连接分析功能相关联,提供多视图协同交互的方法帮助研究人员自主探索,寻找差异;最后使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分析 功能性网络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多视图协同交互
下载PDF
基于动态功能性脑网络的情感分析
8
作者 黄义华 童玥 +2 位作者 衡霞 卢忱 王忠民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2年第2期20-25,共6页
人脑活动是在秒级与毫秒级动态变化的,因此采用静态连接方式构建的功能性脑网络,会造成部分与时间相关有效特征的缺失。该文旨在研究情绪变化期间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相关性度量,... 人脑活动是在秒级与毫秒级动态变化的,因此采用静态连接方式构建的功能性脑网络,会造成部分与时间相关有效特征的缺失。该文旨在研究情绪变化期间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相关性度量,脑状态分割,代表性时间片段提取以及动态网络构建和分析。首先,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量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通性。其次,计算两相邻时间点的相关性矩阵之间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矢量空间距离,确定情绪转换点并对非平稳脑状态进行时间片分割,提取代表性时间片段。最后,基于相关性和频带功率分布构建不同网络模式,利用滑动窗口法估计动态相关模式和动态功率分布变化,然后提取脑动力学的多变量特征并进行分类识别。在SEED数据集上进行的相关实验验证了基于动态功能连接的情感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建立脑动态模型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网络 皮尔逊相关系数 功能连通性 奇异值分解 脑状态分割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长程功能性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隆世宇 王晓明 +4 位作者 罗成 刘新 杨飞 何苏 何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5-788,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方法30例a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真刺激组)15例、rTMS假刺激组(假刺激组)15例。两组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记忆...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方法30例a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真刺激组)15例、rTMS假刺激组(假刺激组)15例。两组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记忆量表(CMS)测试,假刺激组采集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同时真刺激组采集静息态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磁刺激参数:刺激部位:左侧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强度:静息态动远阈值(RMT)的90%,频率:15 Hz,每日20个序列,间隔时间25 s,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rTMS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量表测试,采集真刺激组fMRI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MoC A、CMS测试结果;分析长程功能连接密度连接性。结果rTMS对aMCI的认知能力有改善作用;真刺激组治疗后双侧小脑、右侧顶上回、右侧楔前叶等脑区功能性连接增强,双侧角回、后扣带回等脑区连接降低。结论高频rTMS对aMCI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性网络连接
下载PDF
rTMS对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隆世宇 王晓明 +5 位作者 罗成 刘新 杨飞 何苏 何林 张明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1期6-11,F0002,共7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例a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真刺激组)15例和rTMS假刺激组(假刺激组)15例。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例a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真刺激组)15例和rTMS假刺激组(假刺激组)15例。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记忆量表(CMs)测试,采集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同时真刺激组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震成像(fMRI)数据;磁刺激参数:刺激部位为左侧额叶背外侧皮质(dIPFC),强度为RMT的90%,频率为15Hz,每日20个序列,间隔时间25S,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rTMS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量表测试,采集真刺激组fMRI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MoCA、CMS测试结果;分析以左侧dIPFC为感兴趣区域(ROI)的功能性连接情况。结果:①rTMS对aMCI的认知能力有改善作用;②真刺激组治疗后右侧额中、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双侧丘脑等多个脑区与左侧dIPFC功能性连接增强,右侧补充运动区等脑区连接降低。结论:高频rT—MS对aMCI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功能性网络连接 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网络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杜静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VCI的最常见原因,VCI起病隐匿,渐进发展,早期表现为执行和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晚期可累及记忆、语言、视空间等多个认知领域,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1-2]。CSVD导致的皮质下型VCI是最...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VCI的最常见原因,VCI起病隐匿,渐进发展,早期表现为执行和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晚期可累及记忆、语言、视空间等多个认知领域,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1-2]。CSVD导致的皮质下型VCI是最多见的VCI亚型,占VCI患病率的50%~70%,其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3]。VCI的诊断需依赖于多领域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影像检查,2013年国际CSVD影像共识把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作为CSV D的结构影像学标志物[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功能 结构性脑网络 功能性网络
下载PDF
大脑网络的探索进程(一)——研究特点、方法与三大类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锦清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4-349,354,共7页
大脑网络是复杂的生命系统中一个最典型的复杂网络,是一类"网络的网络"。目前可从三个层次对大脑网络进行建模探索,即微观尺度(神经元)、中尺度(神经集群)、大尺度(脑区域),各层次之间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研究难度很大。笔者... 大脑网络是复杂的生命系统中一个最典型的复杂网络,是一类"网络的网络"。目前可从三个层次对大脑网络进行建模探索,即微观尺度(神经元)、中尺度(神经集群)、大尺度(脑区域),各层次之间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研究难度很大。笔者从网络科学观来评述大脑网络的探索进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科学理论方法 大脑网络 结构性网络 功能性网络 效用性网络 网络网络
下载PDF
Predict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 Efficient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被引量:1
13
作者 Xue Chen Yanjiang Wang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1079-1088,共10页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 of human brain networks is still a critical problem in neuroscienc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C in shaping resti...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 of human brain networks is still a critical problem in neuroscienc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C in shaping resting-state FC, numerous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Here, we use a simple 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SIS) model along the shortest paths to predict FC from SC. Unlike the previous dynamic model based on SIS theory, we focus on the shortest paths as the principal routes to transmit signals rather than the empirical structural brain network. We first simplify the structurally connected network into an efficient propagation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shortest paths and then combine SIS infection theory with the efficient network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human brain activity. Finally, we perform an extensive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dynamic models embedded in the efficient network, the dynamic model embedded in the structurally connected network and dynamic mean field(DMF) model predicting FC from SC.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two different resolution datasets indicate that i) the dynamic model simulated on the shortest paths can predict FC among both structurally connected and unconnected node pairs; ii) though there are fewer links in the efficient propagation network,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FC derived from the efficient propagation network is better than the dynamic model simulated on a structural brain network; iii)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MF model,the dynamic model embedded in the shortest paths is found to perform better to predict 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connectivity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 (SIS)model the shortest paths
下载PDF
Local adaptive transmit power assignment strategy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学健 庄毅 王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09-1920,共12页
A distributed local adaptive transmit power assignment (LA-TPA)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topology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 and prolong the network lifet... A distributed local adaptive transmit power assignment (LA-TPA)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topology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 and prolong the network lifetime.It takes the path loss exponent and the energy control coefficient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the aim to accentuate the minimum covering district of each node more accurately and precisely according to various network application scenarios.Besides,a self-healing scheme that enhances the robustness of the network was provided.It makes the topology tolerate more dead nodes than existing algorithms.Simulation was done under OMNeT++ platform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TPA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constructing a well-performance network topology based on various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can prolong the network lifetime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opology control transmit power assignment range assignment path loss exponent energycontrol coefficient ROBUSTNESS network lifetime
下载PDF
A New Peer-to-Peer Topology for Video Streaming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 被引量:1
15
作者 MARZA Venus DEHGHAN Mehdi AKBARI Behzad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16-29,共14页
A new wave of networks labeled Peer-to-Peer(P2P) networks attracts more researchers and rapidly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pplications.In order to matching P2 P logical overlay network with physical topology,the... A new wave of networks labeled Peer-to-Peer(P2P) networks attracts more researchers and rapidly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pplications.In order to matching P2 P logical overlay network with physical topology,the position-based topology has been proposed.The proposed topology not only focuses on non-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calability,reliability,fault-tolerance,selforganization,decentralization and fairness,but also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addressed as well.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brid complex topology achieves better characteristics than other complex networks' models like small-world and scale-free models;since most of the real-life networks are both scale-free and small-world networks,it may perform well in mimicking the reality.Meanwhile,it reveals that the authors improve average distance,diameter and clustering coefficient versus Chord and CAN topologies.Finally,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opology is the most robust model,against failures and attacks for nodes and edges,versus small-world and scale-free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network's metrics complex network models peer-to-peer topology site and bond percolation video stream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