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油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功能菌种筛选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箐 程昉 +4 位作者 宋晓峰 林佳伟 董洋 何炜 赵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分析辽河油田某区块不同来源油泥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优势菌群和分布特征,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含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可行性。采集辽河油田某区块3个油泥样品,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泥样品内微生物的16SrDN... 分析辽河油田某区块不同来源油泥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优势菌群和分布特征,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含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可行性。采集辽河油田某区块3个油泥样品,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泥样品内微生物的16SrDNA V3-V4可变区序列,整理和统计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析微生物的丰度、分布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位置油泥微生物多样性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辽河油田某区块油泥中3组样品属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别为51、135和213,不同来源样品中微生物种类及所占比例差异显著;优势菌群中含有多种已报道可作用原油的功能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诺卡氏土壤菌属(Nocardiopsis)等;从油泥中筛选的菌株LH-03发酵液表面张力为29.3mN/m,对煤油和液体石蜡乳化层高度分别为6.1和5.7cm,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CB-01复配使用,油泥降解实验除油率达到51.9%,石蜡降解率达到38.9%,填砂管驱油实验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2.7%。辽河油田油泥含有较丰富的微生物修复物质基础,具备通过生物刺激和强化技术实现原位生物修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油泥 第二代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功能菌种筛选
下载PDF
我国盐碱性耕地功能菌种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
作者 杨震 宋珂 +2 位作者 杨佩菁 刘凡 琚淑明 《农业装备技术》 2022年第5期4-7,共4页
耕地盐碱化的不断加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研究人员把目光放在了微生物菌剂上,希望通过复合微生物制作土壤改良菌剂的这种生物改良方式,绿色高效地解决... 耕地盐碱化的不断加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研究人员把目光放在了微生物菌剂上,希望通过复合微生物制作土壤改良菌剂的这种生物改良方式,绿色高效地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文章综述了盐碱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盐碱性耕地功能菌种的研究现状,并对适用于盐碱地的功能菌种进行统计和分析,对盐碱性耕地功能菌种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功能菌种 应用现状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菌群结构、菌种功能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会敏 孟雅静 +7 位作者 王艳丽 李安军 邢新会 梁金辉 周庆伍 王录 刘国英 丁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1-340,共10页
窖泥质量对浓香型白酒的发酵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窖龄越大,窖泥质量越好,酿酒质量越好。近年来,以提高窖泥质量、促进窖泥老熟为导向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按照从基础理论到改良应用研究的逻辑顺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就窖泥菌群结构... 窖泥质量对浓香型白酒的发酵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窖龄越大,窖泥质量越好,酿酒质量越好。近年来,以提高窖泥质量、促进窖泥老熟为导向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按照从基础理论到改良应用研究的逻辑顺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就窖泥菌群结构、菌种功能及人工窖泥改良三方面进行综述。在时间维度上,随窖龄增加,窖泥原核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菌群结构逐渐趋于稳定(老熟),而真核菌群多样性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空间分布上,池底窖泥原核菌群多样性大于池壁泥,而真核菌群相反,且其在池底老窖泥中趋于消失状态。窖泥中一些菌种参与己酸合成,如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和Ruminococcaceae CPB6,随窖泥老熟,窖泥菌群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代谢网络。人工窖泥改良可以有效促进窖泥菌群的老熟。通过本综述,为进一步的窖泥菌群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微生物群落结构 菌种功能 窖泥改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稻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Cd形态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梅闯 蔡昆争 +2 位作者 黎紫珊 徐美丽 黄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0-390,共11页
为阐明稻秆生物炭介导土壤Cd形态转化过程中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通过室内培养实际污染土壤实验,研究施加稻秆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以... 为阐明稻秆生物炭介导土壤Cd形态转化过程中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通过室内培养实际污染土壤实验,研究施加稻秆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CA)、脲酶(UA)、过氧化氢酶(IA)活性等的影响特征,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揭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秆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酸提取态Cd含量(23.19%),增加残渣态Cd含量(28.42%),促进Cd形态由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生物炭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pH、CEC、SOM、AN、AP和AK含量,其中SOM和AK含量增幅最显著,分别达到48.42%和81.28%。生物炭的添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丰度,其中Bacillus、Streptomyces、Aspergillus等与重金属形态有关的功能菌种丰度增加,细菌群落相较于真菌群落可能更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影响土壤Cd形态转化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土壤pH值、SOM和AK以及细菌群落。稻秆生物炭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优势类群丰度,进而促进Cd形态由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降低重金属污染程度。该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CD形态 化学性质 养分元素 微生物群落 功能菌种
下载PDF
强化大曲的研制与开发 被引量:6
5
作者 罗维 田学恭 +2 位作者 王慧霞 李志刚 王志强 《酿酒科技》 2001年第3期27-27,29,共2页
对我厂大曲进行强化研究 ,测定其理化指标。该研究可供北方地区制作浓香型大曲参考。
关键词 白酒 强化大曲 功能菌种 理化指标 开发
下载PDF
Main Wild Medical Fungi and Their Functions in Eastern Forest Region of Zhongtiao Mountain in Shanxi Province
6
作者 韩红发 杜利梅 安太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2期247-250,共4页
A total of 21 species of wild medical fungi have been currently found in Zhongtiao Mountain,including wild Ganoderma spp.,Bai Lingzhi,Ganoderma applanatum(Pers.) Pat.,Phellinus igniarius(L.ex Fr.) in mulberry tree... A total of 21 species of wild medical fungi have been currently found in Zhongtiao Mountain,including wild Ganoderma spp.,Bai Lingzhi,Ganoderma applanatum(Pers.) Pat.,Phellinus igniarius(L.ex Fr.) in mulberry tree,Phellinus pini,Fomitopsis rosea Karst,Pyropolyporus adamantinus,Fomes fomentarius,Ganoderma mastoporum Pat,Inonotus obliquus,Fuscoporia punctate,Ganoderma tsugae,Trametes versicolor,Trametes orientalis Imaz,Laetiporus sulphureus,Ganoderma capense(Lloyd) Teng,Hericium erinaceus,Lycoperdon bovista,Polyporus umbellatus Fries,Wolfiporia extensa and Cordyceps barnesii Thwaites.In this paper,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major fungi species in eastern forest region of Zhongtiao Mountain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ngtiao Mountain Medical fungi SPECIES Function
下载PDF
发酵蔬菜功能菌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卢晓黎 尼海峰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在发酵蔬菜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功能菌种及发酵剂的研究与应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回顾了发酵蔬菜微生物功能菌种研究初期的情况,概述了功能菌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发酵菌(剂)的应用现状及代表性成果,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发酵蔬菜 功能菌种 发酵菌剂 成果应用
原文传递
应用液体菌种生产食用菌是发展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吕莉 《北京农业》 2003年第8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液体菌种 食用菌 生产成本 产量 功能液体菌种培养器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微生物菌群协同提高水稻秸秆转化机制的解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崔鸿亮 刘长莉 +3 位作者 李春雅 宋志峰 杨雅静 王炎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91-2805,共15页
单一微生物降解水稻秸秆效果不明显,多种微生物组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有效降解水稻秸秆,是当前降解秸秆类废物的首要选择。【目的】探究微生物菌群比单一菌株转化秸秆效率提高的种间协作机制,为改善秸秆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提供... 单一微生物降解水稻秸秆效果不明显,多种微生物组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有效降解水稻秸秆,是当前降解秸秆类废物的首要选择。【目的】探究微生物菌群比单一菌株转化秸秆效率提高的种间协作机制,为改善秸秆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菌种组合,以水稻秸秆减重率为指标人工构建出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培养的微生物群体组合,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合纤维素酶活性、发酵产物GC-MS分析等指标得出水稻秸秆降解时微生物群体的种间协作机制。【结果】菌株B(Bacillus cereus)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50.9%,菌株B与菌株D_(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W_(1)(Ochrobactrum intermedium)、G_(1)降解(Bacillus licheniformis)组合构成4株菌BD_(2)W_(1)G_(1)的复合菌群,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比B单菌株分解能力提高22.4%。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单独培养产生大量酸、酚等物质。B+D_(2)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酸类相对减少87.4%,酚类相对减少61.9%(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64.6%。当B+D_(2)+W_(1)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酚类进一步减少15.7%(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1.0%。当B+D_(2)+W_(1)+G_(1)联合培养,酚类继续减少10.7%,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结论】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等酸、酚类物质会抑制菌株B分解水稻秸秆的效率,菌株D_(2)、W_(1)、G_(1)能够减少包括4种物质在内的酸、酚类含量(酸类共减少82.9%,酚类共减少88.2%),来提高分解效率(共提升22.4%的分解效果)。水稻秸秆成分复杂,具有不同功能的菌种组合成复合菌剂,减少反馈抑制形成代谢互补,能有效提高水稻秸秆生物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微生物降解 菌群 菌种功能
原文传递
Frequent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to Agricultural Soil Increase Fungistasis
10
作者 Giuliano BONANOMI Salvatore A. GAGLIONE +4 位作者 Gaspare CESARANO Tushar C. SARKER Marica PASCALE Felice SCALA Astolfo ZO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6-95,共10页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productivity of agro-ecosystems. Fungistasis is the natural capability of soils to inhibit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soil-borne fung...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productivity of agro-ecosystems. Fungistasis is the natural capability of soils to inhibit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soil-borne fungi in the presence of optimal abiotic condi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s, in terms of soil amendment types and frequency of application, on fungistasis. For this purpose, a microcosm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by conditioning a soil with frequent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with contrasting biochemical quality (i. e., glucose, alfalfa straw and wheat straw). Thereafter, the fungistasis response was assessed on four fungi (Aspergillus niger, Botrytis cinerea, Pyrenoehaeta lycopersici 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Conditioned soi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suring microbial activity (soil respir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using the BIOLOG EcoPlatesTM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irrespective of the fungal species and amendment types, frequent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reduced fungistasis relief and shortened the time required for fungistasis restoration. The frequent addition of easily decomposable organic compounds enhanced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specific catabolic capabiliti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frequent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affected soil fungistasis likely as a result of higher microbi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control disease suppression microbial activity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rganic C soil-borne pathoge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