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钻杆加厚过渡带几何结构对应力集中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少波 林元华 +2 位作者 施太和 骆发前 赵鹏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油气井钻井过程中,钻杆主要失效部位是加厚过渡带处,该处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尤其在狗腿井段中的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易形成疲劳裂纹源,导致刺漏甚至断裂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钻杆加厚过渡带力学模型。该模型公母... 油气井钻井过程中,钻杆主要失效部位是加厚过渡带处,该处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尤其在狗腿井段中的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易形成疲劳裂纹源,导致刺漏甚至断裂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钻杆加厚过渡带力学模型。该模型公母接头共同建模,可以施加轴向拉力、内外压力、扭矩和弯矩,能很好地模拟狗腿井段的钻杆受力,为改进钻杆加厚过渡带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出现在加厚过渡带内锥面消失处,且母接头端的应力比公接头端应力水平高;减小加厚过渡带内孔直径、增加内锥面长度、加大内锥面消失处圆角半径都可以减小钻杆应力集中系数。但在现有加厚过渡带结构的基础上改变加厚过渡带尺寸对减小钻杆应力集中效果并不明显,建议从改变加厚过渡带结构上入手来降低钻杆的应力集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钻杆 加厚过渡带 失效 应力集中 有限元
下载PDF
钻杆加厚过渡带几何尺寸的优化选择 被引量:5
2
作者 胡芳婷 苏建文 +3 位作者 卢强 王中胜 刘鹏 仝钢 《石油矿场机械》 2007年第5期19-23,共5页
钻杆刺漏大都发生在钻杆加厚过渡带消失处,优化选择钻杆加厚过渡带几何尺寸是重要的措施。没有使用常规方法对过渡带进行模拟以研究应力集中系数,而是在有限元中分别观察钻杆内壁和外壁液体流场速度、节点压力等数值的变化,同时改变钻... 钻杆刺漏大都发生在钻杆加厚过渡带消失处,优化选择钻杆加厚过渡带几何尺寸是重要的措施。没有使用常规方法对过渡带进行模拟以研究应力集中系数,而是在有限元中分别观察钻杆内壁和外壁液体流场速度、节点压力等数值的变化,同时改变钻杆加厚过渡带各几何参数,综合考虑流体速度和节点压力场分布,推荐出钻杆加厚过渡带几何尺寸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加厚过渡带 有限元 速度 压力场
下载PDF
超声波探伤在钻杆加厚过渡带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永宏 张玉英 《石油矿场机械》 2006年第1期93-95,共3页
文章介绍了SONIC137型超声波探伤设备的组成、作用及原理。该设备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钻杆加厚过渡带壁厚和裂纹类缺陷,通过现场应用,解决了ARTIS-II型漏磁检测设备检测钻杆时加厚过渡带成为盲区的问题。
关键词 超声波 探伤 钻杆 加厚过渡带 应用
下载PDF
127mm API钻杆内加厚过渡带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文红 曾卓雄 +3 位作者 李磊 王建军 林凯 杨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4-600,共7页
研究发现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刺漏是钻杆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此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Φ127mmAPI钻杆内外螺纹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的结构参数,特别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 研究发现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刺漏是钻杆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此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Φ127mmAPI钻杆内外螺纹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的结构参数,特别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长度miu和过渡圆弧半径R变化时的流场特点,并对钻井参数以及不同钻井液性能对流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u和R越大,钻井液对管壁的剪切应力作用就会越小;增加钻井液的排量,钻杆内壁面的剪切应力会增大;钻井液粘度和密度增大时,钻井液对于钻杆内壁面的剪切应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加厚过渡带 失效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钻杆加厚过渡带漏磁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搏 巴鲁军 +1 位作者 孙燕华 康宜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5,共4页
通过磁折射理论及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加厚过渡区的磁场分布特性,主要包括由于内外径变化产生的空间磁场和由于壁厚变化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非均匀性;找到并确认了变径产生的空间磁场是造成漏磁检测信号基线漂移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差... 通过磁折射理论及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加厚过渡区的磁场分布特性,主要包括由于内外径变化产生的空间磁场和由于壁厚变化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非均匀性;找到并确认了变径产生的空间磁场是造成漏磁检测信号基线漂移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差分法进行了消除;同时,也发现了变壁厚区磁化的非均匀性会导致同当量缺陷的漏磁场信号不一致,通过分析壁厚及磁化强度对漏磁场的影响,提出深度饱和磁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钻杆过渡带区域的背景磁场干扰并保证信号一致性,使漏磁法能适用于钻杆加厚过渡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漏磁 钻杆 加厚过渡带 深度饱和磁化
原文传递
基于流场分析的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冲蚀失效机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文红 李磊 +2 位作者 刘永刚 潘志勇 王建军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对带有腐蚀坑的φ127mm API钻杆内、外螺纹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刺漏前后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流场的诱导对存在腐蚀坑的钻杆管体的刺漏失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腐蚀坑越深,腐蚀坑底的湍动能越大;入口流量增大,腐蚀坑... 对带有腐蚀坑的φ127mm API钻杆内、外螺纹端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刺漏前后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流场的诱导对存在腐蚀坑的钻杆管体的刺漏失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腐蚀坑越深,腐蚀坑底的湍动能越大;入口流量增大,腐蚀坑部位的剪切应力越大,钻杆的刺漏越容易发生;在相同的井况条件下,钻杆内螺纹接头端内加厚过渡带比外螺纹端刺漏失效多的原因与流场的Bernoulli效应密切相关;当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管体存在刺孔时,钻杆发生刺漏失效与相应位置的环空压力密切相关,在环空压力小的位置刺漏时的湍动能和最大速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加厚过渡带 冲蚀 剪切应力 环空压力 失效机理
原文传递
基于应力集中分析的钻杆内加厚过渡结构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傅建钦 程耀东 张汝忻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36,共3页
通过讨论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结构参数对其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实现钻杆内加厚过渡部位低应力集中设计的基本条件,并用钻杆实物疲劳试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这一工作为改进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钻杆 加厚过渡带 应力集中 油田钻探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用钻杆失效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杰 卢强 +4 位作者 吕拴录 苏建文 冯少波 谢居良 王中胜 《钢管》 CAS 2010年第4期48-52,共5页
塔里木油田钻井条件苛刻,钻杆受力情况复杂,容易发生钻杆失效事故。分析了钻杆失效的原因,介绍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其效果。认为现有钻杆标准不能满足塔里木油田的使用要求。多年实践证明,塔里木油田通过制定钻杆订货补充技术条件和严格... 塔里木油田钻井条件苛刻,钻杆受力情况复杂,容易发生钻杆失效事故。分析了钻杆失效的原因,介绍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其效果。认为现有钻杆标准不能满足塔里木油田的使用要求。多年实践证明,塔里木油田通过制定钻杆订货补充技术条件和严格现场探伤规范,有效地减少了钻杆失效事故,延长了钻杆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失效 预防措施 加厚过渡带 内螺纹接头 内涂层
下载PDF
某井S135钢级钻杆腐蚀失效原因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猛 欧阳志英 余世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97,共5页
某井S135钢级钻杆在钻进约2 395 m时发生腐蚀失效。采用宏观形貌、断口形貌观察,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硬度、腐蚀产物成分测试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钻杆的失效方式为腐蚀疲劳失效,钻杆内壁的氧含量偏高及内壁加厚过... 某井S135钢级钻杆在钻进约2 395 m时发生腐蚀失效。采用宏观形貌、断口形貌观察,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硬度、腐蚀产物成分测试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钻杆的失效方式为腐蚀疲劳失效,钻杆内壁的氧含量偏高及内壁加厚过渡带区域存在应力集中,导致加厚过渡带区域发生严重点蚀,点蚀坑底部萌生疲劳裂纹并扩展,最终钻杆失效;建议使用内壁带防腐涂层的钻杆,并在钻井液中添加缓蚀剂,降低溶解氧对内壁的腐蚀作用,同时优化井深结构,减缓内壁加厚过渡带区域的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35钢级钻杆 加厚过渡带区域 点蚀 氧含量 应力集中 疲劳裂纹
下载PDF
钻杆流场诱导腐蚀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鲜奇飚 朱红钧 +3 位作者 李中全 李玉林 赵思军 林元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钻杆是钻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除要承受多种载荷外,还要受到钻井液等流体的诱导腐蚀,是钻柱系统的薄弱环节,现场实际工作中钻杆失效事故更是频繁发生。而钻杆失效高发区域便为加厚过渡带,传统上的钻杆失效数值模拟分析采用的... 钻杆是钻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除要承受多种载荷外,还要受到钻井液等流体的诱导腐蚀,是钻柱系统的薄弱环节,现场实际工作中钻杆失效事故更是频繁发生。而钻杆失效高发区域便为加厚过渡带,传统上的钻杆失效数值模拟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建立钻杆加厚过渡带的力学模型,从该区域受到载荷的情况下分析其等效应力的分布和应力集中系数的大小。针对钻杆受到钻井液诱导腐蚀刺穿的情况,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准127 mm的API钻杆的8种不同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数学模型。基于8种不同结构和不同钻井液流速情况,对钻杆内部的流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钻井液在钻杆加厚过渡带这一区域的压力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优化钻杆加厚带尺寸,合理钻井液流速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失效 钻杆加厚过渡带 腐蚀刺穿 有限体积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钻杆失效中流场诱导因素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鲜奇飚 林元华 +3 位作者 李玉林 朱红钧 夏天果 严仁田 《石油矿场机械》 2010年第6期35-38,共4页
在油气井钻井过程中,约有60%的钻柱失效都与钻井液有关,其中突发区域为加厚过渡带。准确分析管内流体流动对钻杆的影响,以便找到钻杆失效的关键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数学模型对不同结构尺寸和不同钻井液流速条件下的钻杆内流场进行了... 在油气井钻井过程中,约有60%的钻柱失效都与钻井液有关,其中突发区域为加厚过渡带。准确分析管内流体流动对钻杆的影响,以便找到钻杆失效的关键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数学模型对不同结构尺寸和不同钻井液流速条件下的钻杆内流场进行了模拟,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压力场分布。计算结果可以为优化钻杆尺寸、合理选择钻井液流速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加厚过渡带 腐蚀 有限体积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V150高强度钻杆刺穿的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志英 陈猛 谢孝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70,共7页
V150高强度钻杆在某直井服役过程中于其加厚过渡带消失处出现刺穿现象,采用宏观形貌观察、磁粉探伤、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钻杆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钻杆刺穿的原因为腐蚀疲劳。钻井液... V150高强度钻杆在某直井服役过程中于其加厚过渡带消失处出现刺穿现象,采用宏观形貌观察、磁粉探伤、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钻杆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钻杆刺穿的原因为腐蚀疲劳。钻井液存在溶解氧和一定含量Cl^(-),且pH较低,钻杆加厚过渡带区域因应力集中而产生严重氧腐蚀,并形成周向分布的密集点蚀坑;服役时钻杆跳钻严重,周期性的振动导致钻杆加厚过渡带消失处点蚀坑底部的较大应力集中效应产生周期性变化,并使得钻杆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加剧了点蚀坑底部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并最终导致钻杆刺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150钻杆 加厚过渡带 点蚀坑 氧腐蚀 疲劳裂纹
下载PDF
空气钻井钻杆断裂失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凌 崔顺贤 +1 位作者 叶顶鹏 袁中华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年第6期12-14,共3页
对某空气钻井期间发生的钻杆断裂事故作了详细调研,对断裂钻杆样品断口进行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对断裂钻杆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进行了全面试验分析。结合钻杆使用情况和试验分析结果,认为钻杆断裂原因是加厚过渡带消... 对某空气钻井期间发生的钻杆断裂事故作了详细调研,对断裂钻杆样品断口进行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对断裂钻杆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进行了全面试验分析。结合钻杆使用情况和试验分析结果,认为钻杆断裂原因是加厚过渡带消失部位存在制造缺陷,裂纹从缺陷处萌生并扩展,最终导致钻杆发生疲劳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钻井 钻杆 断裂失效 加厚过渡带
下载PDF
某井φ101.6mm G105钻杆刺穿原因分析
14
作者 陈猛 余世杰 欧阳志英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8年第12期909-914,共6页
某公司在钻井作业时发生一根φ101.6mm×8.38mm G105钢级钻杆刺穿失效事故。采用直读光谱仪、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设备对刺穿钻杆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显微组织以及断口等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钻井过程中... 某公司在钻井作业时发生一根φ101.6mm×8.38mm G105钢级钻杆刺穿失效事故。采用直读光谱仪、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设备对刺穿钻杆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显微组织以及断口等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钻井过程中的实际井况对钻杆进行了刺孔腐蚀机理分析、加厚过渡带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钻杆刺穿为早期腐蚀疲劳失效,疲劳裂纹起源于钻杆加厚过渡带消失区域内壁的腐蚀坑底部;失效钻杆没有内涂层,钻杆钻进过程中,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于应力集中的加厚过渡带消失区域腐蚀坑底部萌生腐蚀疲劳裂纹,裂纹不断扩展最终造成刺穿失效。最后根据此次钻杆产生早期腐蚀疲劳裂纹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 刺穿 腐蚀疲劳 加厚过渡带 内涂层 应力集中
下载PDF
Prevalent thickening and local thinning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Baikal rift zone and its dynam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15
作者 SI ShaoKun TIAN XiaoBo +1 位作者 ZHANG HongShuang TENG JiW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31-42,共12页
The Baikal rift is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rift in the world and is significant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rifts, although its precise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controversial. We calculat... The Baikal rift is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rift in the world and is significant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rifts, although its precise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controversial. We calculated receiver functions (1748) from 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seismic stations TLY and ULN and stacked receiver functions in different bins. Here we present discontinuities at depths of 410km and 660km and thickness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MTZ) beneath the study area. The MTZ structure shows an obvious thickening (292km) in the Baikal rift zone except for an area of limited thinning (230km), whereas it is basically normal (250km) beneath the Mongolian area,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Baikal rift.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previous findings, we propose that the large-scale thickening beneath the Baikal rift zone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Mes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Platform and the Mongolia-North China Block or magmatic intrusion into the lower crust, which would result in crust and lithosphere thickening. Thus, the lower crust becomes eclogitized and consequently detached into the deep mantle because of negative buoyancy. The detachment not only induces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but also accelerates mantle convection of water detached from the subducted slab, which would increase mantle melting, while both process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ft.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tachment and the consequent hot upwelling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ikal rift, and a small-scale mantle upwelling indicated by the located thinning may have destroyed the lithosphere and promoted this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kal rift zon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