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小柴胡颗粒质量标准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梦玲 吴欢欢 +2 位作者 周爱军 陈树和 刘焱文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7期1299-1303,共5页
目的:建立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柴胡、黄芩、黄连进行定性鉴别;采用UPLC法对制剂中甘草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Agli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 目的:建立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柴胡、黄芩、黄连进行定性鉴别;采用UPLC法对制剂中甘草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单铵盐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Agli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流速:0.4μml·min^(-1),检测波长:[0~11 min:270 nm;11~12 min:254 nm],柱温:35℃,进样量:2μl。结果:柴胡、黄芩、黄连的TLC图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甘草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单铵盐质量浓度分别在1.764~28.224μg·ml^(-1)(r=0.999 9)、12.390~198.240μg·ml^(-1)(r=0.999 7)、2.496~39.936μg·ml^(-1)(r=0.999 9)、4.200~67.200μg·ml^(-1)(r=0.999 5)、0.940~15.040μg·ml^(-1)(r=0.999 9)、1.872~29.950μg·ml^(-1)(r=0.999 6)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26%,101.36%,97.66%,103.27%,101.37%,102.44%,RSD分别为0.71%,0.81%,2.53%,1.58%,2.31%,3.34%(n=6)。结论:所建质量标准能有效控制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肠胃不和型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2
作者 张计果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19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肠胃不和型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医务室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肠胃不和型胃炎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各49例,西医组给予西药治疗,采用铝碳酸镁片与多潘立酮片;中医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肠胃不和型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医务室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肠胃不和型胃炎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各49例,西医组给予西药治疗,采用铝碳酸镁片与多潘立酮片;中医组应用加味小柴胡颗粒。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治疗4周,观察治疗效果并予以统计学比较。结果:中医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肠胃不和型胃炎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其治愈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胃不和型胃炎 加味小柴胡颗粒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分析胃溃疡模型大鼠口服加味小柴胡颗粒后血浆中8种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梦玲 尤朋涛 +4 位作者 何丽珊 陈树和 周爱军 刘焱文 陈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748-3755,共8页
该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测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浆中8个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苷、甘草酸、盐酸小檗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含量的方法,用于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Zorbax SB-C18色... 该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测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浆中8个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苷、甘草酸、盐酸小檗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含量的方法,用于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柱温40℃,ESI离子源,MRM检测模式。结果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6);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15%;各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在81.92%~104.8%。8种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依次为(2.69±2.02),(5.17±2.04),(0.25±0),(0.83±0.26),(0.92±0.20),(0.92±0.20),(0.58±0.20),(0.083±0)h,半衰期(t1/2)依次为(7.85±0.34),(10.16±2.21),(6.79±0.21),(8.32±0.48),(11.05±1.78),(11.56±3.46),(15.30±1.84),(5.54±1.91)h,药峰浓度(Cmax)依次为(55.02±1.67),(213.66±4.62),(62.61±0.69),(68.43±1.42),(62.22±0.39),(30.17±1.89),(61.79±4.81),(38.02±1.75)μg·L-1。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为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颗粒 胃溃疡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缨 朱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53-556,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前后肾上腺指数、血浆促肾上腺素(ACTH)、皮质酮(CORT)的变化以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将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加味... 目的观察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前后肾上腺指数、血浆促肾上腺素(ACTH)、皮质酮(CORT)的变化以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将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小柴胡颗粒组、激素组和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造模,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给药体积为30mL/kg,每日给药1次,共14 d。造模21 d后上述小鼠分别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促肾上腺素(ACTH)、皮质酮(CORT),处死后取肾上腺称重。结果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肾上腺指数、ACTH、CORT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组肾上腺指数、ACTH、CORT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激素组肾上腺指数、ACTH、CORT下降更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各项指标均上调,与激素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的低下,表现为肾上腺指数、ACTH、CORT降低,经激素干预后则功能受抑更明显,而加味小柴胡颗粒具有上调作用,能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颗粒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促肾上腺素 皮质酮 小鼠
原文传递
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GR及其mRNA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建军 王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74-678,共5页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干预前后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其转录基因(GR-mRNA)的变化以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将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小柴胡...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干预前后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其转录基因(GR-mRNA)的变化以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将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小柴胡颗粒组;激素组;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造模,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给药量为30mL/kg,每日给药1次,共14d。造模21d处死,取脾脏匀浆,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求出脾细胞GR位点数,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脾细胞GR-mRNA表达。结果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脾细胞GR及mRNA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组脾细胞GR及mRNA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激素组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则上升,与激素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存在GR水平低下,并发生在mRNA水平,经激素干预后GR水平下降更显著,而加味小柴胡颗粒具有上调作用,且发生在mRNA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颗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糖皮质激素受体 转录基因 小鼠
原文传递
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胃溃疡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蔚 杨梦玲 +3 位作者 陈雪剑 周爱军 陈树和 刘焱文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6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对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组方进行抗胃溃疡的药效研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医院制剂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大鼠幽门结扎型、醋酸刺激型及小鼠无水乙醇诱发胃溃疡等动物模型,以加味小柴胡... 目的:对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组方进行抗胃溃疡的药效研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医院制剂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大鼠幽门结扎型、醋酸刺激型及小鼠无水乙醇诱发胃溃疡等动物模型,以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组方作为供试药物进行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胃液分泌、胃酸含量、胃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部位组方,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均能明显降低胃溃疡指数(P<0.01)、胃液总酸度(P<0.01)和胃蛋白酶活性(P<0.05或P<0.01),提高SOD活力(P<0.05),抑制MDA升高(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颗粒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急、慢性胃溃疡均具有较好的药效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胃液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提高SOD活力,抑制MDA升高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颗粒 有效部位组方 胃溃疡模型 溃疡指数
下载PDF
小柴胡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改善及效果分析
7
作者 张爱群 蔡秀莺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6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小柴胡颗粒加味治疗后对其不良反应以及症状改善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大田县文江镇卫生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阶段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作为治疗研究分... 目的探讨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小柴胡颗粒加味治疗后对其不良反应以及症状改善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大田县文江镇卫生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阶段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作为治疗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同组别划分;其中施以氨酚烷胺颗粒治疗的设为参照组(n=50);施以小柴胡颗粒加味治疗的设为研究组(n=50);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口苦咽干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寒热往来消失时间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缩短(P<0.05);治疗前,研究组咳嗽评分、口苦咽干评分、鼻塞流涕评分以及寒热往来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评分、口苦咽干评分、鼻塞流涕评分以及寒热往来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结论临床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小柴胡颗粒加味治疗,可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提升,将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颗粒加味 上呼吸道感染 不良反应 症状改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