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砧用瓠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1
作者 钟川 廖建杰 +3 位作者 方华蓉 阳燕娟 李昌霞 王鹏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5,共7页
探讨砧用瓠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明确砧用瓠瓜种质的育种利用价值,为瓠瓜抗枯萎病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杂种后代的抗病表型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对瓠瓜枯萎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4份砧用瓠瓜材料作为亲本,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探讨砧用瓠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明确砧用瓠瓜种质的育种利用价值,为瓠瓜抗枯萎病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杂种后代的抗病表型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对瓠瓜枯萎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4份砧用瓠瓜材料作为亲本,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杂交组合,采用苗期伤根灌注法接种瓠瓜枯萎病病原菌,统计病情指数,分析抗病配合力;采用Hayman遗传分析方法探讨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砧用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显性方向为减效,抗病亲本中显性基因占比较大,抗病性狭义遗传力为77.68%;砧用瓠瓜材料H041的一般配合力为负向效应,且负向效应最大,极显著提高杂交后代的抗病性,以其为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因此,在枯萎病抗性育种中,应尽可能选用抗病性强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H041可作为瓠瓜抗枯萎病育种的骨干亲本,在较早世代进行选择更有利于配制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瓜 枯萎病 配合力 加性-显性-上位性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君 王国英 +2 位作者 胡剑 张晓红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 ,它们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6 9.5 8%。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预测值来看 ,自交系P138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ADAA模型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遗传
下载PDF
棉花主要性状的世代平均数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 崔秀珍 李哲 《辽宁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10-12,共3页
棉花海陆杂交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有效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的新途径。以海陆杂交P1、P2、F1、F2、BC1、BC2六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计有关研究性状的遗传背景效应(m... 棉花海陆杂交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有效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的新途径。以海陆杂交P1、P2、F1、F2、BC1、BC2六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计有关研究性状的遗传背景效应(m)、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i)、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j)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l),并进一步探讨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衣分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单铃重的遗传比较复杂,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株铃数和皮棉产量均存在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绒长和马克隆值只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都存在着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作用,其遗传方式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世代平均数分析 -显性模型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下载PDF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薛红 宁海龙 +4 位作者 杨兴勇 董全中 张勇 张明明 李微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为促进大豆高产育种过程中后代性状的选择,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基因效应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1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6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适宜在低世代选择,株高、主茎节数... 为促进大豆高产育种过程中后代性状的选择,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基因效应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1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6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适宜在低世代选择,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适宜在高世代选择,环境条件对株高和百粒重的选择效果影响较大,对其他性状影响较小;株高和主茎节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后代的选择中可协同改良,其中主茎节数与单株粒数的改良效果不受环境影响;选择单株粒数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容易获得较高的单株粒重,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间接选择单株荚数,可对单株粒重的提高产生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遗传效应 遗传率 遗传相关 贡献率
下载PDF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崔荣彬 宁海龙 《大豆科技》 2010年第6期4-6,共3页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0个组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朱军(1997)提出的包括加性、显性、上位、加性×环境、显性×环境、上位×环境效应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0个组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朱军(1997)提出的包括加性、显性、上位、加性×环境、显性×环境、上位×环境效应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效应,节数、荚数和粒数的显性效应,株高和节数上位效应,株高和粒重的加性环境效应,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显性×环境效应,株高、荚数、粒数和粒重的上位×环境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节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株高和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成对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些成对性状可以协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相关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遗传相关
下载PDF
小麦穗发芽敏感性的遗传分析
6
作者 杨泽峰 张峰 +2 位作者 肖静 顾世梁 李韬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11-213,216,共4页
以中优16为母本,镇麦3号为父本配制组合Ⅰ;以992803为母本,苏麦6号为父本配制组合Ⅱ,从各个组合中获得6个世代P1、P2、F1、F2、B1、B2。对两个组合的6个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两个组合的3d和5d的穗发芽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加性... 以中优16为母本,镇麦3号为父本配制组合Ⅰ;以992803为母本,苏麦6号为父本配制组合Ⅱ,从各个组合中获得6个世代P1、P2、F1、F2、B1、B2。对两个组合的6个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两个组合的3d和5d的穗发芽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普遍存在;但3个上位性效应在两个组合中未能一致地检测到,总有一些效应较小被剔除;此外穗发芽性的遗传还存在超显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敏感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下载PDF
作物复交方式复杂遗传模型的构建与扩展
7
作者 许自成 朱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根据广义遗传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复交方式的交配设计为基础,扩展了三交和双交组合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4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模型;并系统地构建了三(双)交组合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关键词 作物 复交方式 遗传模型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下载PDF
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遗传的世代平均数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波 宋兆强 +7 位作者 方兆伟 杨波 王宝祥 李健 迟铭 刘艳 周振玲 徐大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69-71,共3页
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以亲本两系不育系9311S(P_1)和恢复系WHR2(P_2)及其产生的F_1、F_2、BC_1、BC_2共6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株高、穗长和每穗颖... 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以亲本两系不育系9311S(P_1)和恢复系WHR2(P_2)及其产生的F_1、F_2、BC_1、BC_2共6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等3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性状的显性效应不显著,穗长性状的加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显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都均不显著,每穗颖花数性状的显性效应以及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穗长 每穗颖花数 遗传 世代平均数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互作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