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加速度衰减效应的网联车跟驰建模与仿真
1
作者 幸迺淳 王江锋 +1 位作者 罗冬宇 李嘉晨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6,共10页
为研究未来道路上存在的由网联车(CVs)和普通人工驾驶车辆组成的混合交通流跟驰特性,在智能驾驶员模型(IDM)的基础上,考虑接收到的前车加速度信号衰减效应,类比信号塔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反比关系,构建基于V2V的网联跟驰车辆间的信号传输... 为研究未来道路上存在的由网联车(CVs)和普通人工驾驶车辆组成的混合交通流跟驰特性,在智能驾驶员模型(IDM)的基础上,考虑接收到的前车加速度信号衰减效应,类比信号塔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反比关系,构建基于V2V的网联跟驰车辆间的信号传输模型。基于IDM模型对网联车构建加速度信号衰减的跟驰(AACF)模型,利用V2V环境下的城市道路跟驰数据对模型中参数进行标定以及修正。此研究选取优化速度模型(OVM)作为人工车跟驰模型,AACF作为网联车车跟驰模型,设计数值仿真试验。为了能够测试网联人工混合车流的队列稳定性,在数值仿真试验中人工加入了头车的速度扰动。此研究在头车速度随机扰动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网联车渗透率随机分布的混合交通流队列跟驰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利用了MATLAB进行数值仿真试验,并通过X-T与V-T图像进行不同网联车渗透率情况下的队列跟驰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头车进行相同扰动的前提下,不论头车在加速还是减速过程中,AACF跟驰队列的速度最大极差均比IDM的小,这表明AACF模型更能体现网联车的驾驶特性。对于混合交通流,随着网联车渗透率的增加,交通流的速度扰动减小,安全系数提高;且当网联车渗透率达到0.6时,混合交通流可以处于稳定的驾驶状态;且在网联车渗透率超过0.6后,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跟驰模型 数值仿真 网联车 混合交通流 加速衰减
下载PDF
退役三元锂电池梯次利用衰减加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锐锋 王放放 +1 位作者 胡玉霞 赵光金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0-892,共3页
通过测试分析电池充放电的电压、电流及容量的变化曲线,提出了一种梯次利用三元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衰减加速评价方法,实现对三元锂电池性能状态的快速无损评价判断,对健康状态给出半定量评价,尤其对三元锂电池的加速衰减现象给出准确... 通过测试分析电池充放电的电压、电流及容量的变化曲线,提出了一种梯次利用三元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衰减加速评价方法,实现对三元锂电池性能状态的快速无损评价判断,对健康状态给出半定量评价,尤其对三元锂电池的加速衰减现象给出准确判断。具体采用的是一种电压容量变化比的偏差计算方法,当电压容量变化比的偏差连续两次大于1.08时,则判定该三元锂电池进入了容量加速衰减阶段,无法再继续用作梯次利用电池。通过开展具体电池性能实验,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测试参数少、测试设备简单、判断结果精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 三元锂电池 梯次利用 衰减加速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研究
3
作者 刘立 章鹏 +1 位作者 吴俊 刘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153,共4页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工作寿命是影响光纤光栅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特性出发,以界面阻隔能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光纤光栅的反射峰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行为。并通过对比试验对3支不同的光...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工作寿命是影响光纤光栅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特性出发,以界面阻隔能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光纤光栅的反射峰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行为。并通过对比试验对3支不同的光纤布拉格光栅进行了600℃热加速衰减实验,初步证明即使进行了退火处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性能仍然存在热致衰减蜕化。从实验数据中得到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振动频率,建立了热致衰减曲线。预测了30℃、50℃、100℃条件下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反射率衰减到90%的时间分别为23年、11年和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热致衰减 界面阻隔能 加速衰减实验
下载PDF
加速放电倍率下锂离子电池健康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姚磊 余斌 张涛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3-286,共4页
对加速放电倍率下的锂离子电池健康预测技术进行研究。电池以2. 0 C充电至4. 2 V,转恒压充电至0. 075 A后,以0. 5 C、3. 5 C和6. 5 C等3种倍率放电,循环寿命分别为752、1 835和3 534次循环。基于Wiener随机过程,建立容量加速衰减模型,... 对加速放电倍率下的锂离子电池健康预测技术进行研究。电池以2. 0 C充电至4. 2 V,转恒压充电至0. 075 A后,以0. 5 C、3. 5 C和6. 5 C等3种倍率放电,循环寿命分别为752、1 835和3 534次循环。基于Wiener随机过程,建立容量加速衰减模型,实现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可靠性评估。利用贝叶斯算法实现剩余寿命(RL)预测,实时修正衰减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改善电池早期RL预测效果,整体预测精度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可靠性 剩余寿命 加速衰减
下载PDF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加速模型 被引量:9
5
作者 吴欢欢 邵素霞 +1 位作者 朱振东 彭文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在不同温度、倍率及放电深度(DOD)下,对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加速模型进行研究。电池在55℃、45℃及25℃下以1.00 C在2.00~3.65 V循环时,循环寿命分别为379 h、2094 h及4379 h;在25℃下以2.00 C率循环时,循环寿命为1506 h... 在不同温度、倍率及放电深度(DOD)下,对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加速模型进行研究。电池在55℃、45℃及25℃下以1.00 C在2.00~3.65 V循环时,循环寿命分别为379 h、2094 h及4379 h;在25℃下以2.00 C率循环时,循环寿命为1506 h。基于阿伦尼乌斯公式,分别构建电池的倍率及温度加速模型。该模型在一定加速应力范围内,可准确推算出电池在目标条件下循环时的寿命衰减规律,快速预测电池循环寿命,缩短测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LiFePO_(4)) 加速衰减 温度 电流 应力
下载PDF
不同地震动衰减关系在吉林中西部地区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帆 魏美璇 +2 位作者 付琦 丁广 乔天罡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5-102,共8页
介绍吉林省强震分布和特点,给出强震数据。选取两种适用于东北地震区基于基岩的GB18306—2015和东北地震区衰减关系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层自由地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统计回归计算给出不同震级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和反应谱,对三种模型存... 介绍吉林省强震分布和特点,给出强震数据。选取两种适用于东北地震区基于基岩的GB18306—2015和东北地震区衰减关系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层自由地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统计回归计算给出不同震级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和反应谱,对三种模型存在的差异进行讨论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震害评估及预测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吉林中西部 衰减关系 峰值加速衰减曲线 反应谱
下载PDF
交通振动在西安城墙中的衰减规律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海平 韩广森 王斌 《低温建筑技术》 2011年第6期46-49,共4页
为探讨地面交通运行引起的振动在古建筑(夯土)中的振动衰减规律,通过现场测试得到了西安城墙的加速度记录,应用加速度振级公式得到各测点的加速度振级,然后运用复合回归方法,得到了交通地面加速度振级衰减公式。
关键词 交通振动 古建筑 城墙 加速衰减 加速度振级
下载PDF
华东地区评估和推算场地最大水平加速度的一种实用方法
8
作者 陶寿福 张剑峰 《上海国土资源》 1989年第4期25-30,共6页
本文提出华东地区以地震地质确定性方法为场地工程勘察估算最大水平加速度的具体步骤,并指出如何考虑远、近场地震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使提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更加合理,从而达到提高重大工程的安全度。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加速度(烈度)衰减 远场地震 近场地震
下载PDF
不同土质地段地铁列车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
9
作者 张鹏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15-20,共6页
为了比较地铁在不同土质地段运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选取了4种不同的隧道介质环境(软土、砂土、碎石土和硬质岩石),通过地铁列车-整体式道床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轮轨相互作用力,并将其作为外部激励施加到轨道-隧道-土体有限元模型... 为了比较地铁在不同土质地段运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选取了4种不同的隧道介质环境(软土、砂土、碎石土和硬质岩石),通过地铁列车-整体式道床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轮轨相互作用力,并将其作为外部激励施加到轨道-隧道-土体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动力学计算,从而分析轨道结构和土体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铁隧道介质弹性模量和密度的增大,道床和隧道壁的位移和加速度均逐渐减小;沿隧道顶部垂直至地表面方向,距隧道中心3.35~10m的位置,软土、砂土、碎石土和硬质岩石地段对应的振动加速度依次减小了79.2%、71.85%、62.98%和26.64%;沿隧道中心线正上方地面位置的横向方向,距隧道中心12.5~26 m的位置,软土、砂土、碎石土和硬质岩石的振动加速度依次减小了68.14%、62.96%、49.06%和46.49%;对于不同的隧道介质环境,道床和隧道壁的振动加速度主频均主要集中在40~80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振动 动力学分析 加速衰减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下载PDF
桥式堆垛机柔性臂在制动后的余振抑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杰 方线伟 袁秀峰 《起重运输机械》 2020年第16期56-61,共6页
抑制柔性臂在制动后的余振有利于提高桥式堆垛机停车的稳定性和定位性的准确性。考虑由于柔性臂弹性引起的振动,结合电机传动特性建立其运动模型。讨论了加加速限制和加加速衰减等常用的输入整形算法对其余振的抑制,并选择性能较优的整... 抑制柔性臂在制动后的余振有利于提高桥式堆垛机停车的稳定性和定位性的准确性。考虑由于柔性臂弹性引起的振动,结合电机传动特性建立其运动模型。讨论了加加速限制和加加速衰减等常用的输入整形算法对其余振的抑制,并选择性能较优的整形算法进行进一步研究。最后,提出了一种更优化的余振抑制方法:用加加速衰减作为输入整形,并用LQR优化其余振抑制效果和鲁棒性。详细论述了两种输入整形的原理和LQR的设计方法,然后进行了振动曲线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余振抑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式堆垛机 柔性臂 余振抑制 加速衰减 输入整形
下载PDF
地铁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实测及传播规律分析 被引量:63
11
作者 楼梦麟 贾旭鹏 俞洁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对地铁线路某区间段的地面振动进行实测,采集不同测线和不同测点处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加速度,并转化为傅里叶幅值谱对其进行衰减规律分析。利用公式将加速度记录换算为振级和分频振级,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分析不同距离处的振级和频率... 对地铁线路某区间段的地面振动进行实测,采集不同测线和不同测点处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加速度,并转化为傅里叶幅值谱对其进行衰减规律分析。利用公式将加速度记录换算为振级和分频振级,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分析不同距离处的振级和频率成分。对比同一加速度记录中的两对开方向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进一步分析振动衰减的规律。所得到的结果可供地面建筑的隔振减振及城市轨道的规划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振动 加速衰减 加速度回升区 振动频率
下载PDF
猪导入pEFhDAF基因实验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庆信 樊俊华 +5 位作者 郑新民 熊忠良 华文君 李文化 陈乃清 陈付学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9-11,8,共4页
将pEFhDAF(Humandecayacceleratingfactor,人类补体衰减加速因子)基因,显微注入517枚猪的受精卵,移植到26头受体母猪的输卵管内。21头怀孕,怀孕率809%,19头维持到分娩,产仔... 将pEFhDAF(Humandecayacceleratingfactor,人类补体衰减加速因子)基因,显微注入517枚猪的受精卵,移植到26头受体母猪的输卵管内。21头怀孕,怀孕率809%,19头维持到分娩,产仔93头,产仔率179%。产仔后,取仔猪的耳或尾组织,提总DNA。以5′TGGCGAGAAGGACTCAGTGATCT3′和5′TGAACTGTTGGTGGGACCTTGGA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有18头显示阳性。转基因的总效率为35%(18/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加速因子 基因导入
下载PDF
倾斜断层不对称分布引起的几何效应--上下盘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栋 谢礼立 胡进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8,共8页
首先介绍了具有加权平均意义的均方根距离Drms.与断层距Drup和发震断层距Dseis相比,均方根距离可以真实地反映观测点与倾斜断层的整体靠近程度.然后利用断层距、发震断层距和均方根距离,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对1999年集集地震加速度峰值的... 首先介绍了具有加权平均意义的均方根距离Drms.与断层距Drup和发震断层距Dseis相比,均方根距离可以真实地反映观测点与倾斜断层的整体靠近程度.然后利用断层距、发震断层距和均方根距离,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对1999年集集地震加速度峰值的上下盘效应进行研究.残差分析表明上盘的加速度峰值明显大于相同断层距或发震断层距处下盘的加速度峰值,而相同均方根距离处的上下盘观测点的加速度峰值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上下盘效应是一种由于倾斜断层的不对称分布引起的几何效应,因此进行地震动衰减分析时,如果采用均方根距离作为观测点与断层之间的距离标准,上下盘效应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方根距离 断层距 上下盘效应 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近断层地震动
下载PDF
高速铁路填充沟隔振效果的2.5D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丹阳 高盟 +1 位作者 宋永山 张致松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8-240,共13页
高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空沟填充沟是高速铁路有效的屏障隔振方式之一。文中以饱和土2.5D有限元理论为基础,考虑轨道和路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建立轨道-路基-填充沟数值计算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分析列车在低速... 高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空沟填充沟是高速铁路有效的屏障隔振方式之一。文中以饱和土2.5D有限元理论为基础,考虑轨道和路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建立轨道-路基-填充沟数值计算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分析列车在低速和高速运行条件下填充沟的隔振性能及设计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填充沟对沟后区域隔振效果较好,且高速列车的隔振效果优于低速列车;隔振后振动频段范围变化不大,但原频段振动竖向加速度幅值有较明显衰减;隔振后加速度振级下降约20 dB,加速度衰减系数衰减至隔振前的0.1倍;填充沟的弹性模量、埋深以及埋置位置对隔振效果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有限元 填充沟 振动隔振 加速度振级 加速衰减系数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耐久性研究
15
作者 陈海平 侯明 +2 位作者 高燕燕 齐满满 邵志刚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3-697,735,共6页
气体扩散层(GDL)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其稳定性对PEMFC的性能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以商业化的软碳纸(S-GDL)和硬碳纸(H-GDL)制备的气体扩散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电位氧化和酸液浸泡加速衰减实验。对衰... 气体扩散层(GDL)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其稳定性对PEMFC的性能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以商业化的软碳纸(S-GDL)和硬碳纸(H-GDL)制备的气体扩散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电位氧化和酸液浸泡加速衰减实验。对衰减前后GDL的透气系数、接触角、厚度、电阻及全电池极化曲线进行表征,揭示了离线加速衰减过程中不同GDL的衰减行为,并研究了GDL参数变化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燃料电池耐久性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气体扩散层 加速衰减
下载PDF
由波前斜率信息进行波前重建
16
作者 王开云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在Southwell等人文章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新的探测子孔径等边三角形排列的区域法重建模型,计算了其噪声系数,并对重建方程的矩阵解和迭代解做了比较。
关键词 波前重建 区域法 模式法 逐次加速衰减 自适应光学系统 波前斜率信息 噪声系数 重建方程 重建模型 子孔径 等边三角形排列 探测器
下载PDF
铁路路基混凝土排桩隔振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侯恩品 刘晶磊 +2 位作者 张瑞恒 王一峰 冯桂帅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为了研究铁路路基混凝土排桩的隔振效果,通过模型试验方式,在模型试验箱中设置混凝土排桩作为土中障碍物,考虑桩截面尺寸、桩深度及桩间距因素,以加速度衰减率及振幅降低比来评价混凝土排桩隔振效果和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混凝... 为了研究铁路路基混凝土排桩的隔振效果,通过模型试验方式,在模型试验箱中设置混凝土排桩作为土中障碍物,考虑桩截面尺寸、桩深度及桩间距因素,以加速度衰减率及振幅降低比来评价混凝土排桩隔振效果和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混凝土排桩隔振效果显著,设置混凝土排桩可使桩后土体加速度衰减率达到47.8%~70.4%;单桩截面尺寸对隔振效果影响不明显,不同尺寸条件下加速度衰减率在1.5%~9.8%;桩深度增加对距振源一定距离处隔振效果影响比较显著,桩深度变化引起的加速度衰减率在18.3%~56.3%;随着桩间距增大,单排桩隔振效果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排桩隔振 混凝土排桩 模型试验 加速衰减 振幅降低比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雅丹地区场地特征及铁路路基施工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豫津 吴志坚 +1 位作者 王平 严武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9-314,322,共7页
基于对青海省地方铁路鱼卡(红柳)至一里坪铁路通过的雅丹地貌分布区的现场调查,将该区域雅丹按形态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类。利用高密度面波勘探,得到了铁路通过该雅丹密集分布区典型工程场地的浅层(0~30m)地下结构分布,综合考虑剪切... 基于对青海省地方铁路鱼卡(红柳)至一里坪铁路通过的雅丹地貌分布区的现场调查,将该区域雅丹按形态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类。利用高密度面波勘探,得到了铁路通过该雅丹密集分布区典型工程场地的浅层(0~30m)地下结构分布,综合考虑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分布测试结果,该区域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进而通过对该场地的主要铁路路基施工方式的现场强震动测试,得到了路基碾压施工的振(震)动加速度衰减规律以及路基碾压施工对雅丹影响的安全避让距离为距离震源3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雅丹地貌 场地特征 路基施工 加速衰减
下载PDF
高层建筑顶部旋转结构地震响应及隔震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怡鹏 辛灏辉 +1 位作者 陈宏敏 南文文 《结构工程师》 2011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介绍构造的高层建筑顶部旋转结构的隔震系统,由弹性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构成。在试验中,这一隔震体系采用橡皮支座和小型液体阻尼器模拟。通过对结构频率、振幅、质量的调整以及对于支座、阻尼的布置与数量的变换,由试验获取加速度放大系... 介绍构造的高层建筑顶部旋转结构的隔震系统,由弹性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构成。在试验中,这一隔震体系采用橡皮支座和小型液体阻尼器模拟。通过对结构频率、振幅、质量的调整以及对于支座、阻尼的布置与数量的变换,由试验获取加速度放大系数、自振频率等数据,经对试验数据进行的统计、比较、计算与分析,得出了该系统的振动特性。试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提出的隔震构造对上部旋转结构以及下部高层结构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建筑 隔震系统 调频质量阻尼器 反应谱分析 加速衰减系数
下载PDF
Impact shock 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attenuation in rearfoot and forefoot running 被引量:2
20
作者 Allison H.Gruber Katherine A.Boyer +1 位作者 Timothy R.Derrick Joseph Hamil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4年第2期113-121,153+157,共9页
Background:The forefoot running footfall pattern has been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running related overuse injuries due to a reduction of impact related variables compared with the rearfoot running f... Background:The forefoot running footfall pattern has been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running related overuse injuries due to a reduction of impact related variables compared with the rearfoot running footfall pattern.However,only time-domain impact variables have been compared between footfall patterns.The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impact shock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it is attenuated may be of greater importance for injury risk and prevention than time-domain variables.Therefo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head and tibial acceleration signal power and shock attenuation between rearfoot and forefoot running.Methods:Nineteen habitual rearfoot runners and 19 habitual forefoot runners ran on a treadmill at 3.5 m/s using their preferred footfall patterns while tibial and head acceler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The magnitud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head acceleration peaks,and peak positive tibial acceleration were calculated.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each signal was calculated to transform the head and tibial acceleration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Shock attenuation was calculated by a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head signal relative to the tibia.Results:Peak positive tibial acceleration and signal power in the lower and higher r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rearfoot than forefoot running(/】 【 0.05).The first and second head acceleration peaks and head signal power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patterns(p 】 0.05).Rearfoot running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greater shock attenuation for the lower and higher frequency ranges as a result of greater tibial acceleration(p 【 0.05).Conclusion:The difference in impact shock frequency content between footfall patterns suggests that the primary mechanisms for attenuation may diff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ck attenuation mechanisms and injury is not clear but given the differences in impact frequency content,neither footfall pattern may be more beneficial for injury,rather the type of injury sustained may vary with footfall pattern p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quency domain Impact shock Running footfall patterns Shock attenuation Tibial accel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