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论“泛华夏造山作用”与加里东和泛非造山作用的对比 被引量:46
1
作者 陆松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2-958,共7页
“泛非造山作用”是在莫桑比克洋闭合时,东、西冈瓦纳逐步聚合,并最终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过程,主要发生于600~550Ma之间。“加里东造山作用”则是原大西洋闭合时,劳伦大陆与异地地体及波罗的大陆聚合的过程,主要发生于500~400Ma之间。... “泛非造山作用”是在莫桑比克洋闭合时,东、西冈瓦纳逐步聚合,并最终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过程,主要发生于600~550Ma之间。“加里东造山作用”则是原大西洋闭合时,劳伦大陆与异地地体及波罗的大陆聚合的过程,主要发生于500~400Ma之间。发生在中国秦-祁-昆造山带中的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与经典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含义相去甚远,“加里东造山作用”难以准确反映中国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早期多岛-弧-盆体系的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特点及复杂性,建议使用“泛华夏造山作用”代替“加里东造山作用”一词,以示与经典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区别。“泛华夏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虽然与“加里东造山作用”相近,但它与原大西洋的闭合没有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是发生在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之间多岛-弧-盆体系中的一次造山过程,并奠定了中国古大陆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华夏作用 泛非作用 加里东造山作用 含义及特点 对比
下载PDF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7
2
作者 任纪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而是陆—陆叠复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秦岭带 加里东造山作用 印支作用 运动
下载PDF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樊光明 薛重生 +1 位作者 李昌年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1-87,共7页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
关键词 皖浙赣区段 混杂岩带 微古化石 加里东造山作用 区域构 浅变质岩 地层时代 形成时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日俊 孙龙德 +6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曾昌民 冯晓军 文磊 张强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48,共19页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一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一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正断层形成于晚志留世,在泥盆纪和石炭纪持续活动,于石炭纪末停止活动。正断层活动的高峰期为晚志留世。该期伸展构造在塔中和塔北地区也有发育,反映当时塔里木盆地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的伸展构造,是昆仑早古生代晚期(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地震解释 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 左行张扭性断层带 负花状构 堑垒构 生长系数 昆仑加里东碰撞作用 后应力松弛
下载PDF
华夏地块: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被引量:92
5
作者 于津海 魏震洋 +2 位作者 王丽娟 舒良树 孙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新元古代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武夷微古陆本身。南岭与云开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它们主要是由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物夹少量火山岩组成。这些沉积物质中包含了非常古老的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组分,甚至古太古代组成。Grenville期和中元古代组分是其中最丰富的。这些组分在华夏没有对应出露的岩石,说明它们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曾经与华夏相邻的陆块。该陆块很可能是东印度-东南极大陆。南岭-云开区最初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一个裂谷盆地,加里东的造山运动使盆地中的沉积物挤压、褶皱和隆起,与武夷陆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新元古代 地壳物质组成 加里东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