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雨强精细化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符娇兰 权婉晴 +7 位作者 麦子 罗琪 陈涛 李晓兰 许先煌 朱文剑 华珊 韩旭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5-1450,共16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小时雨强表现出面弱点强的特点,局地小时、分钟级雨强具有极端性。雨强阶段性特征明显,2023年7月30日08:00至31日20:00(第二阶段)雨强最强,与多个β-MCS发展有关,并伴有后向传播及列车效应等中尺度过程,降水以中等直径、高浓度雨滴为主,具有一定量的低浓度大粒子雨滴样本,属于海洋性与大陆性混合型降水,暖云碰并与冰晶聚合融化过程共存。7月29日08:00至30日08:00(第一阶段)和7月31日20:00至8月2日08:00(第三阶段)雨强相对较小,对应于前者的MCS垂直伸展高度较低、强度不强,以暖云降水为主导,雨滴浓度高、直径中等,对应于后者的MCS发展强盛,但移动速度快,也具有海洋性与大陆性降水混合型降水特征。三个阶段的大气整层可降水量最大值均超过70 mm,第一阶段天气尺度强迫强,对流有效位能(CAPE)在500 J·kg^(-1)左右,MCS发展高度相对较低;第二阶段后期天气尺度强迫有所减弱,但华北中南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再次重建,上游地区CAPE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大(600~1000 J·kg^(-1)),导致极端降水的MCS发展为深厚湿对流系统,雨强明显增大;第三阶段天气尺度强迫明显减弱,低层偏南风脉动辐合和大的CAPE为MCS强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特大暴雨 极端降水 雨强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微物理特征 动力和热力条件
下载PDF
江西省冬季大气典型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燕玲 张根 +5 位作者 王欢 邓力琛 钱悦 许彬 夏玲君 曹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21-3032,共12页
选取2019年1月江西省两次大气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局地气象要素变化、地面天气形势、大气动力和热力条件及污染潜... 选取2019年1月江西省两次大气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局地气象要素变化、地面天气形势、大气动力和热力条件及污染潜在源区等进行分析,对比两次污染过程形成机制.两次污染过程地面天气形势分别为冷锋前部型和低压倒槽型.冷锋前部型污染形成主要原因为冷空气南下在江西省减弱辐合导致上游细颗粒物输送并堆积,西北风增大细颗粒物浓度降低.低压倒槽型污染形成原因为较长时间处于高湿、小风或静风、逆温下的污染累积.对两次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九江市进行分析,冷锋前部型九江市近地面主要受西风影响,低压倒槽型主要受东北风影响,低压倒槽型九江市风速多在2 m·s^(-1)以下.两次污染期间大于3 m·s^(-1)的风速有利于污染物清除.长时间高湿、小风(<2 m·s^(-1))及风场辐合,是低压倒槽型九江市重污染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低压倒槽型大气垂直结构较冷锋前部型稳定.低压倒槽型垂直湍流弱、低层风速小于2 m·s^(-1),且存在多层逆温和深厚的湿区,冷锋前部型存在明显下沉运动,逆温强度明显弱于低压倒槽.九江市PM_(2.5)污染潜在贡献源主要来自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安徽西北部;低压倒槽型九江市潜在源区主要位于江西省内及与江西省接壤的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地面天气形势 动力和热力条件 聚类分析 PSCF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夏初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淑玲 刘澈 +2 位作者 李韬 李香梅 王鸣晓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57-62,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雷达回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产生的,强对流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雷达回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产生的,强对流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Qse高能区和Qse密集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展,850hPa以下为较强散度辐合,800~600hPa为高空散度辐散和600hPa以下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根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对流活动在河北境内生成,移动过程中发展,影响河南安阳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径向速度图上存在中尺度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成因分析 多普勒雷达资料 动力和热力条件
原文传递
招远2012年首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4
作者 杨金玲 付萍 张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69-272,共4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招远2012年进入汛期首场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表明:此次暴雨的影响系统是西风槽、低空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副高边缘的东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水...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招远2012年进入汛期首场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表明:此次暴雨的影响系统是西风槽、低空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副高边缘的东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分析水汽辐合与强降水中心一致,形成有利的上升运动,上冷和下暖,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水汽条件 动力和热力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