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宇宙动力地质作用
1
作者 闫纯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除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宇宙动力地质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类型。本文讨论了宇宙动力地质作用有别于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几个主要特点,建议将其从外动力地质作用中划分出来,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除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宇宙动力地质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类型。本文讨论了宇宙动力地质作用有别于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几个主要特点,建议将其从外动力地质作用中划分出来,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并列,成为第三种动力地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质作用 动力地质作用 宇宙动力地质作用 陨击坑
下载PDF
严重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中超 陈洪德 +4 位作者 余成林 杜利 乔勇 刘伟伟 孙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4,共6页
针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块严重非均质油藏,采用室内实验对注水前后实际岩心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的溶蚀,同时... 针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块严重非均质油藏,采用室内实验对注水前后实际岩心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的溶蚀,同时生成了新的高岭石晶体并分布于细小孔喉,但对碳酸盐类矿物的影响较小。注水冲刷等物理动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储集层泥质矿物总量的降低和粉砂—极细砂级石英颗粒的缺失,且主要发生在物性较好且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层段。在储集层孔喉变化方面,注水开发既使相对较大孔喉增加,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条件,也使孔喉分选程度降低,加剧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宏观参数变化看,注水开发致使储集层总体平均有效孔隙度降低4.63%,而总体平均有效渗透率上升8.93%,原始物性不同的储集层注水后物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非均质 注水开发 流体动力地质作用 马太效应 胡状集油田
下载PDF
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构造背景与风险区带划分 被引量:25
3
作者 曹代勇 占文锋 +3 位作者 李焕同 李小明 刘德民 魏迎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76-2388,共13页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是静态地质环境与开采扰动耦合作用的结...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煤矿动力地质灾害是静态地质环境与开采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背景通过构造变形产物、构造形成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等方式决定煤矿床赋存方式和动力环境,从而影响煤矿动力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实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把致灾构造因素归纳为断层构造、褶皱构造、构造复杂程度、构造活动性、煤变形-变质特征、煤层赋存深度等六大类,各类构造因素对不同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中国煤矿动力地质灾害具有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基本特点;规模大、损失严重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煤田构造域,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二级构造带以东的东北赋煤构造区中东部、华北赋煤构造区东部和华南赋煤构造区中部,以及受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与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复合作用控制的华南赋煤构造区西部。根据致灾构造因素和动力地质灾害特征,结合煤系赋存特点和煤炭开发现状,将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的煤矿动力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为Ⅰ级(低风险)、Ⅱ级(中风险)和Ⅲ级(高风险)等3个等级。从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的时空差异性出发,在中国赋煤构造单元框架内进行煤矿主要动力地质灾害风险区带划分,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北四大赋煤构造区共划分煤矿动力地质灾害Ⅲ级区带11个、Ⅱ级区带7个,其余地区属于Ⅰ级区带或未评价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动力地质灾害 致灾构造因素 煤田构造 区域构造背景 风险区带划分
下载PDF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郭福生 曾爱花 +2 位作者 叶张煌 陈建平 段怡春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3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沙丘岩 动力地质作用 演化模式
下载PDF
文10块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研究
5
作者 向春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53-58,共6页
针对文10块沙3中储层的地质特点,采用试验方法对注水开发前后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层岩石组分、储层砂岩粒度、孔喉结构、孔渗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粒级缺失现... 针对文10块沙3中储层的地质特点,采用试验方法对注水开发前后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层岩石组分、储层砂岩粒度、孔喉结构、孔渗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粒级缺失现象,经过长期的水驱开发,部分小孔隙转变为大孔隙的趋势较为明显,参与渗流的最小孔喉直径大大提高,孔喉非均质性变强。长期注水开发后,物性好的储层物性更好,物性差的储层则更差,储层物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马太效应"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储层物性 注水开发 流体动力地质作用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崩塌形成机理研究:以藏东昌都地区上三叠统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洪梁 高波 +5 位作者 张佳佳 田尤 陈龙 黄海 王灵 李宝幸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5-1011,共17页
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是藏东昌都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和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安全问题之一。文章采用基础地质、构造地质和灾害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崩塌发育规律,分析岩体结构面特... 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是藏东昌都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和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安全问题之一。文章采用基础地质、构造地质和灾害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崩塌发育规律,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探讨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并建立其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藏东昌都地区上三叠统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沿区内褶冲带呈线状展布;岩体内发育纵张节理(S_(1))、横张节理(S_(2))、“X”型共轭剪节理(S_(3)、S_(4))及层间剪节理(S_(5))共5组与区域褶皱和对冲系断裂配套的陡倾构造结构面,将岩体切割为破碎的块体;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产物。晚三叠世(T_(3))早期,昌都地区陆内裂谷盆地环境沉积形成的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_(3) b)灰岩是崩塌发育的沉积建造基础;新生代(Cz)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强烈褶皱造山运动奠定了区内构造格架,是崩塌发育的必要条件;第四纪(Q)以来的强烈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Q3)以来的湿-热气候频繁交替、充沛降雨、现代人类活动等做为内和外动力的耦合作用是崩塌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存在倾倒式、坠落式和滑移式3种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对岩溶区崩塌灾害防治与相关铁路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机理 结构面 褶皱造山运动 水岩交互作用 铁路工程 地质灾害
下载PDF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内动力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熊炜 刘可 范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424-431,共8页
以秦巴山区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淀沟浅层滑坡为例,通过区域宏观构造、边坡细观结构、岩石微观构造等多种尺度详细剖析浅层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内动力地质成因。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浅层滑坡的成因机理与内动力地质条件密不可分。滑坡多发... 以秦巴山区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淀沟浅层滑坡为例,通过区域宏观构造、边坡细观结构、岩石微观构造等多种尺度详细剖析浅层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内动力地质成因。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浅层滑坡的成因机理与内动力地质条件密不可分。滑坡多发育于软弱变质岩区,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褶皱、断层等宏观构造在区内连续、交错分布,造成岩石内部的矿物发生变形、拉长、剪断等,形成韧性剪切带,并产生大量微裂隙,多期次岩脉填充交切,使岩体性质更加劣化。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内部片层状结构发生弯曲、折断、压裂等一系列微观变形,是变质岩主要的变形破坏方式。区内断层与滑坡斜交,岩层及褶皱枢纽产状与滑坡坡向同向同倾,也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孕灾条件。这种相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再受到人类活动和降雨等外动力因素影响,极易引发浅层滑坡,进而对附近居民及建筑物产生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浅层滑坡 动力地质条件 多尺度研究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多媒体技术在动力地质学教学中的运用
8
作者 余水根 李祥 吴雅梅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结合本院《动力地质学》学科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及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 ,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及多媒体教学中的策略问题进行总结 ,以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起到启迪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交互性 动力地质 教学软件设计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2,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进而应用强度折减法和3D数值分析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反倾岩体斜坡和大型堆积体的稳定问题,提出了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的GA.Sarma算法和大型堆积体现场试验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FCJ—GIS的地质动力区划及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对虎跳峡地区的斜坡危险性进行了区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灾害危险性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最危险滑裂面 地质动力区划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2-432,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变形破坏规律 动力作用 深厚覆盖层 灾害防治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建设场地工程动力地质效应与地质灾害之研究(以福州——泉州高速公路为例)
11
作者 朱俊向 王洪涛 《福建地震》 2002年第4期32-39,共8页
本文依据福州———泉州高速公路工程场地所处的地质地震环境、工程地质、现代构造应力场等资料综合研究 ,探讨在地震活动带内建设场地的工程动力地质效应的力学特点及其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 ,为工程因地制宜的安全设计 。
关键词 地质地震环境 工程地质特征 动力地质效应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2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0-970,共1页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厂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进而应用强度折减法和3D数值分析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反倾岩体斜坡和大型堆积体的稳定问题,提出了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的GA-Samla算法和大型堆积体现场试验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FCJ-GIS的地质动力区划及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对虎跳峡地区的斜坡危险性进行了区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灾害危险性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最危险滑裂面 地质动力区划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3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1-921,共1页
内容概要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 内容概要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变形破坏规律 动力作用 深厚覆盖层 灾害防治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4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3,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变形破坏规律 动力作用 深厚覆盖层 灾害防治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5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89,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深厚覆盖层 灾害防治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6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8-648,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进而应用强度折减法和3D数值分析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反倾岩体斜坡和大型堆积体的稳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深厚覆盖层 强度折减法 灾害防治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7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212,共1页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进而应用强度折减法和3D数值分析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反倾岩体斜坡和大型堆积体的稳定问题,提出了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的GA-Sarma算法和大型堆积体现场试验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FCJ-GIS的地质动力区划及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对虎跳峡地区的斜坡危险性进行了区域评价。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斜坡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山环境工程以及山地与城镇建设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技术人员 灾害危险性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8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9-539,共1页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 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变形破坏规律 动力作用 深厚覆盖层 灾害防治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以虎跳峡地区为例
19
作者 胡瑞林 刘衡秋 +1 位作者 谭儒蛟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7-317,共1页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 内容概要全书共八章四十一节,全面介绍了内外动力作用对于斜坡灾害防治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虎跳峡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其斜坡灾害发育状况,并初步揭示了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及其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系统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相关动力因子;在典型斜坡稳定性剖析基础上,提出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与耦合模式;进而应用强度折减法和3D数值分析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反倾岩体斜坡和大型堆积体的稳定问题,提出了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的GA—Sarrna算法和大型堆积体现场试验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FCJ-GIS的地质动力区划及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对虎跳峡地区的斜坡危险性进行了区域评价。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斜坡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山环境工程以及山地与城镇建设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稳定性 动力地质作用 虎跳峡 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技术人员 灾害危险性 动力作用 变形破坏规律
下载PDF
严重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
20
《江汉石油科技》 2014年第2期66-66,共1页
针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块严重非均质油藏,采用室内实验对注水前后实际岩心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溶蚀,同时生... 针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块严重非均质油藏,采用室内实验对注水前后实际岩心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溶蚀,同时生成了新的高岭石晶体并分布于细小孔喉,但对碳酸盐类矿物的影响较小。注水冲刷等物理动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储集层泥质矿物的总量的降低和粉砂—极细砂级石英颗粒的缺失,且主要发生在物性较好且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质作用 油藏注水开发 非均质油藏 流体 碳酸盐类矿物 注水开发过程 胡状集油田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