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被引量:40
1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3-557,共15页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分为3类6种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地垒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造山带楔状结构-俯冲楔入动力学型式、减薄型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和减薄型铲状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笔者探讨了克拉通型地壳、增厚型地壳和减薄型地壳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 动力型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3 位作者 曹家敏 阳正熙 刘顺 郑圻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34,共10页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结构—动力学型式:盆岭结构—伸展动力学型式(南海北部式)、弧陆楔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台湾式)和沟弧盆结构—俯冲动力学型式(东海式)。在论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三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石圈3种基本动力学型式及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三雏结构 动力型式 大陆边缘带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推拿名家王国才教授学术思想介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华东 季远 《福建中医药》 2006年第1期21-22,共2页
王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师从一指禅推拿名家朱春霆、王松山、钱福卿,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内功推拿名家马万龙等推拿前辈,打下了深厚的推拿功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生在山东医学院针灸推拿科工作,从事针灸... 王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师从一指禅推拿名家朱春霆、王松山、钱福卿,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内功推拿名家马万龙等推拿前辈,打下了深厚的推拿功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生在山东医学院针灸推拿科工作,从事针灸、针麻、推拿、理疗等工作,深受针灸名家郑毓桂、臧郁文,理疗名家高福华老师的言传身教,吸收了他们的学术精华,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79年先生调入山东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从事推拿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自此老师的学术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才 学术思想 推拿手法 动力型式
下载PDF
耙吸挖泥船全电动电力推进船型方案之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涤 吴斐文 《船舶》 2008年第5期36-41,63,共7页
在简介耙吸挖泥船主要设备及工况的基础上,介绍了船型的动力型式发展历史及当前电力推进应用的热潮,分析比较了三种动力技术型式性能优缺点,并对几型非电力推进型式的耙吸船作了电力推进改造方案的探讨,试图作出更明确的结论:耙吸挖泥... 在简介耙吸挖泥船主要设备及工况的基础上,介绍了船型的动力型式发展历史及当前电力推进应用的热潮,分析比较了三种动力技术型式性能优缺点,并对几型非电力推进型式的耙吸船作了电力推进改造方案的探讨,试图作出更明确的结论:耙吸挖泥船采用全电动电力推进形式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耙吸挖泥船 动力型式 电力推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