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莹莹 王二君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分成肺癌组(135例)与肺炎组(69例),统计对比两组CT影像特征,分析CT薄层扫描以及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不规则形病灶、边界模糊、毛刺状边界、空泡、强化、血管侵犯占比均高于肺炎组(P<0.05);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单一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P<0.05);CT薄层扫描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分期结果和病理结果kappa值为0.916,高于单一检查方式(P<0.05)。结论CT薄层扫描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应用于周围型小肺癌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并能为临床分期鉴别提供可参考依据,便于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 薄层扫描 动态增强 周围型小肺癌
下载PDF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在胆道狭窄性质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胜男 李东启 +2 位作者 王广平 张广清 石小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2期204-206,共3页
胆道狭窄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可伴有黄疸,多是由于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原因刺激导致的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内腔逐渐变得狭窄,可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胆道[1],但在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胆管的狭窄性质... 胆道狭窄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可伴有黄疸,多是由于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原因刺激导致的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内腔逐渐变得狭窄,可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胆道[1],但在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胆管的狭窄性质,便于指导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于诊断胆道狭窄的手段是影像学检查,常选择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DCE-CT)。MRCP是近年来发展的非介入性胆管成像技术,不使用造影剂,通过重T2加权技术使得胆汁与胰液呈现为明亮的高信号,周围器官组织呈低信号,可获得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相似的胰胆管图像,但单独使用MRCP检查诊断道狭窄性质受患者呼吸的影响,使得结果准确度稍低[2]。DCE-CT是经静脉注入含碘有机造影剂,强化显示病变胆道的影像,形成密度差,成像准确,但需专业设备和人员支持,技术难度高[3]。联合MRCP与DCE-CT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可能会提高诊断胆道狭窄性质的准确度,故本研究将探讨MRCP联合DCE-CT在胆道狭窄性质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动态增强 胆道狭窄 胆道手术史 胆管炎症 胆管壁 手术修复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
作者 韩舒 王厚均 陈殿森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2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肾癌患者,其中肾嫌色细胞癌组25例、肾嗜酸细胞瘤组25例,均行CT平扫和...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肾癌患者,其中肾嫌色细胞癌组25例、肾嗜酸细胞瘤组25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结果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肿瘤最大径、病灶密度、囊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5;χ^(2)=11.688,P=0.001;χ^(2)=9.441,P=0.002)。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皮髓质期、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87,P<0.001;t=5.624,P<0.001)。肾嫌色细胞癌组和肾嗜酸细胞瘤组皮髓质期、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63,P=0.001;t=5.369,P<0.001)。结论肾癌患者CT平扫和动态增强中肾嫌色细胞癌、肾嗜酸细胞瘤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嫌色细胞癌 肾嗜酸细胞瘤 鉴别 计算机断层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智翔 崔博 +1 位作者 李天云 解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TPA增强MRI对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06例患者术前有146个病灶,其中43个病灶存在肿瘤残余,MSCT诊断肿瘤残余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0%、81.40%、88.35%,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5.89%、95.35%、9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个病灶存在肿瘤复发,MSCT诊断肿瘤复发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36%、80.56%、90.91%,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7.26%、97.22%、9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中,Gd-DTPA增强MRI优于M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钆喷替酸葡甲胺 增强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沈春华 朱昆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0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2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采取回顾... 目的:探讨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2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患者行MG、CT及DCE-MRI诊断的情况。结果:DCE-MRI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和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CT及DCE-MRI均能检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DCE-MRI的诊断效果最好,可作为临床可靠依据来判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靶 计算机断层扫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明玉 胡为俊 陆东海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0期67-70,共4页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缘环形;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未出现明显强化10例。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1例,均出现不均匀强化,表现为不规则形或边缘环形,强化模式为慢进慢出型,9例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未出现明显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度 特异度 肝血管瘤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对比
7
作者 赵御森 朱晓龙 +5 位作者 王耀一 周义 张志敏 胡振顺 朱月香 许园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83-686,共4页
目的 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疑似泌尿系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方法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2组均进... 目的 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疑似泌尿系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方法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2组均进行CT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进行检查,B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进行检查。比较2组CT值、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疾病诊断准确率。结果 A组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输尿管CT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B组(P <0.05),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及CT剂量指数(CTDlvo1)、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高于B组(P <0.05)。B组诊断准确率(93.00%,93/100)显著高于A组(83.00%,83/100)(P <0.05)。结论 与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相比,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对泌尿系病变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检查CT值、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降低噪声和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扫描 动态容积 诊断
下载PDF
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
8
作者 钟伟雄 梁芳蓉 +1 位作者 杨蕊梦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CT图像。分别在早期动脉期(EAP)、晚期动脉期(LAP)、门静脉期(PVP)和平衡期(EP)进行了感兴趣容积(VOI)的勾画,并从中提取出这4个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经过筛选后的特征子集分别训练7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分类器,得到不同期相下的多个基分类器。然后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准则决策的权重分配算法,按照分层融合的策略依次对同一期相下多个基分类器以及提取了不同期相信息后的模型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出的模型与使用单一期相或多个不同期相的融合模型、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不同基分类器多样性的模型以及八种基于其他集成方法的分类器模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提出的模型预测HCCMVI的性能在融合4个期相及7种分类器后达到最优,AUC、ACC、SEN和SPE分别为:0.828、0.766、0.877、0.648。对比实验显示,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以及其他集成模型。结论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HCC的MVI情况,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分类器 多准则决策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比较
9
作者 梁凯迪 于晶 +2 位作者 李玥 曹军英 张筠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3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就诊的72例肺周围型肿物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63.56±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就诊的72例肺周围型肿物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63.56±10.98)岁,年龄范围为36~79岁。根据穿刺引导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超声造影组(n=30)与增强CT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理结果,比较超声造影组良、恶性肿物内部增强特征。结果超声造影组穿刺成功率[93.3%(28/30)]与增强CT组穿刺成功率[88.1%(37/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3.3%(1/30)]低于增强CT组[14.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中良性肿物超声造影到达时间[(8.36±1.81)s]早于恶性肿物超声造影到达时间[(13.91±2.9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良、恶性肿物造影增强水平、造影剂分布、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并发症低于增强CT组,超声造影剂到达时间对肺周围型肿物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周围型肿物 穿刺活检 病理
原文传递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基础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耀初 周伟文 +3 位作者 陈俏倩 符有文 张扬贵 全国彪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与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例25例,所有25例病例均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7例(76%),位于肝右叶8例(24%)。影像学上...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与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例25例,所有25例病例均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7例(76%),位于肝右叶8例(24%)。影像学上病灶呈肿块型15例(60%)、浸润狭窄型5例(20%)、腔内生长型3例(12%),有2例(8%)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形。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以边缘为主的轻度强化,延迟后扫描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出现分隔状、片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重要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癌 病理学 x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计算机断层扫描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里 曹旭 杨丁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年第8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70例HCC患者(73个病灶),根据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70例HCC患者(73个病灶),根据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析HCC增强CT的特点和HCC肿瘤大小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高分化组患者的瘤实质强化比例高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而瘤血管强化比例低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的无明显强化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肿瘤大小I〉5cm的比例少于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分化组肿瘤大小/〉5em的比例与低分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肿瘤大小≤3cm及3—5cm的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瘤实质强化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瘤血管强化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肿瘤大小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CC患者经CT三期的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的动脉期强化特点与其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具有紧密联系,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期动态增强 病理 分化程度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孤立性肺结节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分析 被引量:48
12
作者 高纪称 王君琛 +3 位作者 梁占东 肖战丽 杨飞 崔书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3-26,I000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方法选择肺癌患者79例,均伴有孤立性肺结节,病理类型为鳞癌17例、小细胞癌6例、腺癌56例。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孤立性...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方法选择肺癌患者79例,均伴有孤立性肺结节,病理类型为鳞癌17例、小细胞癌6例、腺癌56例。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孤立性肺结节的CT值变化、达峰时间、强化方式、强化净增值、强化率,动态增强峰值出现后延迟扫描180、300、600 s的相对廓清值及廓清率。结果不同病理类型孤立性肺结节CT值随延迟扫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出现在60~180 s,小细胞癌结节强化达峰时间早于鳞癌和腺癌结节。腺癌结节的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0%),鳞癌结节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4.7%),小细胞癌结节无明显的强化方式,腺癌和鳞癌结节的强化方式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癌与鳞癌结节强化净增值均高于小细胞癌结节(P均〈0.05),腺癌与鳞癌结节强化净增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结节的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结节延迟扫描300 s的相对廓清值及廓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癌结节延迟扫描18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均高于腺癌、鳞癌结节,腺癌结节延迟扫描600 s的相对廓清值、廓清率均低于鳞癌、小细胞癌结节(P均〈0.05)。结论小细胞癌孤立性肺结节强化达峰时间早,强化净增值低,延迟扫描18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较高;腺癌孤立性肺结节的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延迟扫描60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较低;鳞癌孤立性肺结节的强化方式以不均匀强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孤立性结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增强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胸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张砚满 张思琦 张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6-92,共7页
目的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 目的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瘤组患者62例,胸腺癌组患者44例。所有患者行增强CT及MRI-DWI检查。比较3组患者增强CT、MRI-DWI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胸腺癌的价值;比较高危胸腺瘤组及低危胸腺瘤组增强CT、MRI-DWI量化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高危胸腺瘤的价值。结果胸腺癌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0.05),高危胸腺瘤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胸腺癌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0.05),高危胸腺瘤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诊断胸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8.19%(95%CI:0.451,0.853)、72.73%(95%CI:0.496,0.884)、77.27%(95%CI:0.542,0.913)、81.82%(95%CI:0.590,0.940),特异性分别为71.25%(95%CI:0.599,0.806)、77.50%(95%CI:0.665,0.858)、76.25%(95%CI:0.652,0.848)、92.50%(95%CI:0.838,0.96.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95%CI:0.604,0.817)、0.702(95%CI:0.594,0.810)、0.703(95%CI:0.586,0.821)、0.892(95%CI:0.824,0.960)。高危胸腺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两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组的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诊断高危胸腺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7.74%(95%CI:0.485,0.827)、70.97%(95%CI:0.518,0.851)、74.19%(95%CI:0.551,0.875)、83.87%(95%CI:0.655,0.939),特异性分别为79.59%(95%CI:0.652,0.893)、73.47%(95%CI:0.587,0.846)、71.43%(95%CI:0.565,0.830)、85.71%(95%CI:0.721,0.93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95%CI:0.603,0.816)、0.701(95%CI:0.588,0.814)、0.722(95%CI:0.608,0.836)、0.900(95%CI:0.835,0.965)。结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联合ADC值诊断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效能良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和CT检查在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14
作者 陆火丽 黄剑勇 +2 位作者 曾仲刚 李雪霞 王浩亚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11期2094-2096,2116,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CE-MRI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记录两种检...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CE-MRI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良恶性骨肿瘤的动态强化参数、CT与DCE-MRI诊断骨肿瘤的效能对比。结果:病理诊断结果:良性38例,恶性22例;CT诊断结果:良性32例,恶性28例;DCE-MRI诊断结果:良性36例,恶性24例。良恶性骨肿瘤的正性增强评分、信号增强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骨肿瘤的TIC曲线最大上升率大于恶性,峰值时间短于恶性(P<0.05)。CT诊断骨肿瘤的灵敏度为78.95%,特异度为90.91%,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0.661,P<0.001);DCE-MRI诊断骨肿瘤的灵敏度为92.11%、特异度为95.45%,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值=0.892,P<0.001)。CT与DCE-MRI诊断骨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CT诊断骨肿瘤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当,但DCE-MRI可通过TIC曲线、峰值时间等参数诊断骨肿瘤,其与病理结果诊断的一致性更好,DCE-MRI诊断骨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恶性 骨肿瘤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患者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芳 黄思思 +2 位作者 张迷迷 刘伟星 康晓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8期13-16,85,共5页
目的调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患者焦虑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11月我院550例CT增强扫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共有525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状态焦虑量表(S-AI)进行调... 目的调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患者焦虑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11月我院550例CT增强扫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共有525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状态焦虑量表(S-AI)进行调查。结果525例患者的平均S-AI评分为(46.57±6.95)分。影响CT增强扫描患者焦虑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特征中的年龄、性别,疾病相关因素中的医疗支付方式、疾病类型,增强扫描相关因素中的扫描部位及担心电离辐射、使用对比剂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因变量的54.10%。结论CT增强扫描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扫描 焦虑状况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双能量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标准化碘浓度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探讨
16
作者 李向阳 石莹莹 庞婉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甲状腺良恶性... 目的:探讨双能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128例(153个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学检查及双能量CT增强扫描。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获取碘图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分析双能量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NIC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结果:128例患者纳入的153个甲状腺结节经显示共96个良性结节,57个恶性结节。双能量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度、灵敏度及Kappa值分别为82.46%、86.46%、0.682;NIC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度、灵敏度及Kappa值分别为82.46%、87.50%、0.695;双能量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NIC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度、灵敏度及Kappa值分别为87.72%、90.63%、0.778。结论:双能量CT增强碘图形态学特征联合NIC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双能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碘图 形态学特征 标准化碘浓度
下载PDF
肺良恶性实性病变MRI动态增强与螺旋CT诊断效能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建勋 俞家熙 +4 位作者 万齐 邓颖诗 邹乔 钟志伟 李新春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肺孤立性良恶性实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 T MRI对2014年7月-2015年2月本科室胸部CT发现的56例肺孤立实性病变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良性病变12例,周围型肺癌44例,分别测量病灶的最大相...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肺孤立性良恶性实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 T MRI对2014年7月-2015年2月本科室胸部CT发现的56例肺孤立实性病变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良性病变12例,周围型肺癌44例,分别测量病灶的最大相对强化比、最大强化值,获得时间-信号曲线(TIC),比较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周围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最大相对强化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最大强化值分别为108.26±30.03和79.01±32.46(P<0.05)。最大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最大强化值96.35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2%和75.00%。周围型肺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A和B型曲线类型为主,占84.09%(37/44);良性病变以C和D型曲线类型为主,占58.33%(7/12)。MRI与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36%(45/56)及83.93%(47/56)(P>0.05)。结论:病灶动态增强MRI最大强化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肺良恶性实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MRI 肺孤立性病变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诊断肝细胞癌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敏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20期3311-3312,共2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72例肝脏病变患者,均行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及CT平扫检查,并以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与CT平扫检查...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72例肝脏病变患者,均行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及CT平扫检查,并以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与CT平扫检查对HCC的一致性及诊断价值,同时观察动态增强CT扫描的影像表现。结果经肝穿刺活检术检查发现,72例肝脏病变患者中肝海绵状血管瘤39例,HCC19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经Kappa一致性度量,CT平扫诊断HCC结果和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26,P=0.000);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HCC结果和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4,P=0.000)。结论动态增强CT诊断HCC与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可鉴别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动态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平扫 肝穿刺活检术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价CT增强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章婷婷 宋文 +1 位作者 黄国权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胸腺瘤危险度的相关因素;对胸腺瘤危险度有预测意义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低危组62例,高危组19例,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增强CT值(OR=0.88,95%CI:0.83~0.94)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OR=0.92,95%CI:0.88~0.97)为胸腺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最大增强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6.8%;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2.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预测胸腺瘤不同风险分层,最大增强CT值预测效能优于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定量值 预测 胸腺瘤 危险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颖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20例,均进行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所有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NM分期结果。结果: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20例,均进行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所有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NM分期结果。结果: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T1~T4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6. 92%、78.79%、67. 74%、66. 67%,T分期总准确率为71. 67%;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N0~N3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5. 00%、71. 43%、72. 73%、66. 67%,N分期总准确率为72. 50%;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M0~M1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 57%、65. 22%,M分期总准确率为81. 67%。结论:MSCT增强扫描在GC TNM诊断分期上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扫描 胃癌 肿瘤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