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均质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田坤
乔向阳
+1 位作者
周进松
李杨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应用钻井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和注水开发资料,通过渗透率、压汞、剩余油等试验和统计分析储层韵律性变化、微裂缝发育特征、生产动态特征,开展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静态和动态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志丹油田长4+5、长6特...
应用钻井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和注水开发资料,通过渗透率、压汞、剩余油等试验和统计分析储层韵律性变化、微裂缝发育特征、生产动态特征,开展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静态和动态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志丹油田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静态评价为中等非均质,且纵向上长61至长4+51和长61至长64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向河道侧翼、分流间湾非均质性逐渐增强;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不同微相区注水压力、水线推进速度、采液强度呈现中等非均质性,与静态评价结果一致;剩余油分布受储层静态非均质性和油藏开发动态非均质性的共同影响,以10种形式存在;储层渗透率低于0.3×10-3μm2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注水驱动系统;注采比1.0时油藏地层能量和液量持续下降。静态和动态结合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更能揭示储层的本质特征,对于志丹油田开发及剩余油深度挖潜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动态非均质性
剩余油
变异系数
志丹油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矢量开发调整模式及应用
被引量:
30
2
作者
刘丽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动态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矢量开发调整模式
胜坨油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3
作者
常象春
王明镇
+2 位作者
郭海花
陈庆春
段云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9,共7页
为了揭示原油组成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临南油田为例,对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进行连续多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开发过程中夏52块含水率由68%升高到92.4%,原油饱和烃中nC11~nG24组分浓度由0.00493%~0.0149...
为了揭示原油组成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临南油田为例,对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进行连续多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开发过程中夏52块含水率由68%升高到92.4%,原油饱和烃中nC11~nG24组分浓度由0.00493%~0.0149%升高到0.00793%~0.0247%,饱和烃轻/重比∑C14^-/∑(C15~C24),∑(C9~C11)/∑(C17~C19),∑(C7-C10)/∑(C11~C22),∑(C8~C12)/∑(C15~C19)分别由0.98,0.88,0.267,0.84减小到0.19,0.09,0.001,0.14,(B1+B2+B3)/∑(nC17~nC19)由0.193降低至0.005,Pr/nC17与Ph/nC18分别由0.25,0.18增加到0.37,0.23,反映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的色谱指纹化合物的浓度相对升高,而色谱指纹参数表现出升高、降低或稳定不变等规律性变化.在同一层内相对稳定、但在不同层间存在差异的参数可用于评价油层连通性、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混合油单层充注比率;具有区域稳定性的参数可用于油源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原油组成
动态非均质性
色谱指纹
含水率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均质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田坤
乔向阳
周进松
李杨勇
机构
陕西延长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志丹采油厂
出处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基金
延长油田科技支撑项目支持
项目编号:ycsy2015ky-B-02
文摘
应用钻井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和注水开发资料,通过渗透率、压汞、剩余油等试验和统计分析储层韵律性变化、微裂缝发育特征、生产动态特征,开展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静态和动态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志丹油田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静态评价为中等非均质,且纵向上长61至长4+51和长61至长64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向河道侧翼、分流间湾非均质性逐渐增强;长4+5、长6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不同微相区注水压力、水线推进速度、采液强度呈现中等非均质性,与静态评价结果一致;剩余油分布受储层静态非均质性和油藏开发动态非均质性的共同影响,以10种形式存在;储层渗透率低于0.3×10-3μm2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注水驱动系统;注采比1.0时油藏地层能量和液量持续下降。静态和动态结合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更能揭示储层的本质特征,对于志丹油田开发及剩余油深度挖潜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储层
动态非均质性
剩余油
变异系数
志丹油田
分类号
TE1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矢量开发调整模式及应用
被引量:
30
2
作者
刘丽杰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11)
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胜坨油田近极限含水期主导开发调整技术研究"(P12127)
文摘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动态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矢量开发调整模式
胜坨油田
Keywords
late extra-high water cut stage
dynamic heterogeneity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vector development adjustment mode
Shengtuo oilfield
分类号
TE34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3
作者
常象春
王明镇
郭海花
陈庆春
段云歌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9,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2013)
文摘
为了揭示原油组成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临南油田为例,对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进行连续多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开发过程中夏52块含水率由68%升高到92.4%,原油饱和烃中nC11~nG24组分浓度由0.00493%~0.0149%升高到0.00793%~0.0247%,饱和烃轻/重比∑C14^-/∑(C15~C24),∑(C9~C11)/∑(C17~C19),∑(C7-C10)/∑(C11~C22),∑(C8~C12)/∑(C15~C19)分别由0.98,0.88,0.267,0.84减小到0.19,0.09,0.001,0.14,(B1+B2+B3)/∑(nC17~nC19)由0.193降低至0.005,Pr/nC17与Ph/nC18分别由0.25,0.18增加到0.37,0.23,反映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的色谱指纹化合物的浓度相对升高,而色谱指纹参数表现出升高、降低或稳定不变等规律性变化.在同一层内相对稳定、但在不同层间存在差异的参数可用于评价油层连通性、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混合油单层充注比率;具有区域稳定性的参数可用于油源对比研究.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原油组成
动态非均质性
色谱指纹
含水率
地球化学
Keywords
waterflood development
oil composition
dynamic heterogeneity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
water cut
geochemistry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均质性特征研究
田坤
乔向阳
周进松
李杨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矢量开发调整模式及应用
刘丽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
常象春
王明镇
郭海花
陈庆春
段云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