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动机器人可以“感知”吗?——根据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及与动物感知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顾桂英 包国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7,共7页
情景记忆是区别于语义记忆的一种长时记忆,鸟类和哺乳类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高等动物)通过感知与环境互动,在维持生存及繁衍的过程中形成并享有情景记忆。移动机器人通过数学建模和外挂传感器,来构建并实现“情景记忆模型”。汉... 情景记忆是区别于语义记忆的一种长时记忆,鸟类和哺乳类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高等动物)通过感知与环境互动,在维持生存及繁衍的过程中形成并享有情景记忆。移动机器人通过数学建模和外挂传感器,来构建并实现“情景记忆模型”。汉弗莱通过“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对感知觉进行了“感觉”和“知觉”的功能拆分,为区分“感”和“知”提供依据:动物感知既有感觉也有知觉是“由感而知,感即是知”;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进行信号捕捉与转换,生成关于外部环境的物理信息以及自身状态位置的信息,整个实现过程只有“知觉”没有“感觉”,是无“感”而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记忆 动物感知 移动机器人 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
原文传递
改进的微粒群算法模拟动物的群体觅食行为
2
作者 孟香 曾建潮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471-475,共5页
以改进的微粒群算法为工具,试图建立能更加准确反映实际动物觅食行为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从食物的分布、微粒对周围同伴的感知范围及微粒的综合感知能力等方面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了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表现... 以改进的微粒群算法为工具,试图建立能更加准确反映实际动物觅食行为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从食物的分布、微粒对周围同伴的感知范围及微粒的综合感知能力等方面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了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表现动物的群体觅食行为,并且更加真实自然地反应生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群算法 群体觅食 动物感知
下载PDF
佛教中的动物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婷 刘中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佛教中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动物生态伦理思想,且其动物生态伦理是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本文在"依正不二"的整体论自然观的理论框架下,重点梳理了佛教中动物感知观、动物生命平等观和动物保护观三个方面有关动物的... 佛教中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动物生态伦理思想,且其动物生态伦理是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本文在"依正不二"的整体论自然观的理论框架下,重点梳理了佛教中动物感知观、动物生命平等观和动物保护观三个方面有关动物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佛教理论的根本,缘起论认为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灭,即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从缘起论中总结出的"依正不二"的思想,阐释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即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决定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人类对自然有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动物作为自然界一份子,是道德关怀的对象。在缘起论的俗谛层面,佛教通过阐释动物具有感知苦乐的能力,从而承认动物是道德存在物;但因动物愚痴,即智能不高,不能受道德教化,故又不承认动物是道德主体。在真谛层面,佛教伦理的生命观是"众生皆具佛性",即佛性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论证了动物具有作为目的本身的内在价值。佛教伦理中的动物感知观和生命平等观为动物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佛教的动物保护观提倡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实行戒杀、素食、放生等护生善行,对促进当代动物保护实践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动物生态伦理 整体论自然观 “依正不二” 动物感知 动物生命平等观 动物保护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