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6
1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下载PDF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后第一个腕足动物群:来自滇东北镇雄奥陶系顶部硅化腕足类的证据 被引量:3
2
作者 戎嘉余 黄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共29页
首次记载云南镇雄奥陶系顶部尾坝层(赫南特晚期)硅化腕足类,命名其为幼始准携螺贝群落(Eospirigerina putilla Community)。将它与贵州毕节、仁怀观音桥层的德姆贝-褶窗贝群落(Dalmanella–Plectothyrella Community)[赫南特早中期赫南... 首次记载云南镇雄奥陶系顶部尾坝层(赫南特晚期)硅化腕足类,命名其为幼始准携螺贝群落(Eospirigerina putilla Community)。将它与贵州毕节、仁怀观音桥层的德姆贝-褶窗贝群落(Dalmanella–Plectothyrella Community)[赫南特早中期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碳酸盐相浅水代表]比较表明,两者面貌差异显著。确认尾坝层腕足类化石群与中国黔北、赣东北和浙西,以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赫南特晚期至鲁丹期的化石同属于晚奥陶世大灭绝后第一个动物群,即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Edgewood–Cathay Fauna)。它与Hirnantia动物群在组成、多样性、优势度、生态分异、生物地理及共生生物等区别很大。大灭绝第一幕发生后,显生宙历时最短、源自高纬海域、适应冷凉水环境的“机会主义者”——赫南特贝动物群“如鱼得水”,广布全球,却在第二幕降临后,整体灭绝,成为两幕之间海洋底栖生物群演化的一个鲜明标志。此后,诞生了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它以世界性、延限历程长的减缩型(含复活型)属种占优势,新生属很少,体现了大灭绝后幸存动物群的基本特征。华南产该动物群的地层经常超覆在凯迪期地层之上,这是赫南特期海平面先大幅骤降、再快速上升的产物,也是浙赣边区缺失典型Hirnantia动物群的主因。上述两大动物群的更迭发生在赫南特中晚期之交,而不在奥陶-志留纪交界之时。本文还简论两幕灭绝间的动物群演变、产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的地层对比、赫南特期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大灭绝 腕足动物群演替 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 赫南特贝动物群 群落生态 气候剧变
原文传递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s along a Chronosequence of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uccess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0
3
作者 ZHU Wanze CAI Xiaohu +5 位作者 LIU Xingliang WANG Jinxi CHENG Song ZHANG Xiuyan LI Dengyu LI Maih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327-338,共12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correlated with forest succession.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1) 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changes over successional stages,and(2) soil microbial d...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correlated with forest succession.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1) 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changes over successional stages,and(2)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species diversity,we determined th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s,community composition,and microflora diversity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long a chronosequence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from 5 to 300 years in southwestern China.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bacteria(87.1-98.7% of the total microorganisms and 10 genera identified),fungi(0.3-4.0%,7 genera),and actinomycetes(2.1-9.1%,8 species and 1 genu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s among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within the four seasons.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Shannon-Wiener index) with successional time followed one-humped,convex curves peaked at-100 years since restoration,which is identical with the trends of the aboveground plant diversity.Higher plant diversity resulting in enhanced nutrient flow and root exudation may contribute to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plant diversity.Hence,decreases i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late-successional stages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the net loss in species richness that occurs after 100 years since restoration.Our findings confirm the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that suggests diversity peaks at midsuccessional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MYCETES Bacteria Fungi Microbial diversity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vedforest Seasonal dynamics
下载PDF
哺乳动物系统发育与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孟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1-568,共8页
亚洲新发现的许多化石以及对它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哺乳动物由现生的单孔类和兽类以及绝灭的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对齿兽类和磔齿兽类等大类组成.以化石为依据的形态古生物学研究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对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啮... 亚洲新发现的许多化石以及对它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哺乳动物由现生的单孔类和兽类以及绝灭的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对齿兽类和磔齿兽类等大类组成.以化石为依据的形态古生物学研究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对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啮形类、鲸偶蹄类、劳亚兽类和非洲兽类等类群的系统关系和分异时间上存有许多的不一致.亚洲的化石为研究哺乳动物特征的形成,如耳区的演化,以及哺乳动物演化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如“蒙古重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系统发育 分子系统学 哺乳动物分异 特征演化 动物群演替 分子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