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认知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彦捷 《科学中国人》 2003年第12期44-45,共2页
人类在地球上占据特殊的位置吗?这样一种位置使她区别于所有其他物种吗?按传统的说法,我们确实在动物王国中占据令人得意的位置,这种思想的根源是哲学和宗教,常理认为只有人类才能思维和推理、制造工具、拥有语言和文化.但越来越多的研... 人类在地球上占据特殊的位置吗?这样一种位置使她区别于所有其他物种吗?按传统的说法,我们确实在动物王国中占据令人得意的位置,这种思想的根源是哲学和宗教,常理认为只有人类才能思维和推理、制造工具、拥有语言和文化.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研究表明,动物拥有其适应复杂多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些都是动物认知领域所关注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认知 历史 实验研究 心理学隐喻
下载PDF
电休克疗法敏感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认知量表评估健康受试者认知功能的重测信度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斌 程聪 +6 位作者 刘丹 吴玉莲 程桂荣 许浪 Shawn McClintock 杨晋如 陈星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3-1626,共4页
目的哥伦比亚大学非人灵长类动物认知(CUPCB)量表对电休克疗法(ECT)引起的认知损伤非常敏感,本研究初步将CUPCB转化应用于健康人,为建立一个适合中国人的ECT认知损伤相关的量表提供基础。方法对CUPCB重新修订,选取100名健康受试者完成CU... 目的哥伦比亚大学非人灵长类动物认知(CUPCB)量表对电休克疗法(ECT)引起的认知损伤非常敏感,本研究初步将CUPCB转化应用于健康人,为建立一个适合中国人的ECT认知损伤相关的量表提供基础。方法对CUPCB重新修订,选取100名健康受试者完成CUPCB评定,利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CUPCB的性能;间隔2 w后,对受试者进行CUPCB重测,检测其重测信度。结果基于健康受试者,CUPCB成套量表能评估认知的不同领域;CUPCB的测试结果不受性别和种族的影响(P>0.05),但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智商显著相关(P<0.05);CUPCB成套量表的5个测试任务有充分的重测信度。结论可以将CUPCB进一步用于评估接受ECT治疗的患者的认知功能,监测ECT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电休克治疗 认知损伤 哥伦比亚大学灵长类动物认知(CUPCB)量表
下载PDF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动物认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琴 鲜雪梅 方光战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59,共9页
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被广泛用于研究正常人、患者和动物认知加工及其脑机制的重要电生理指标。本文就其起源、影响因素和动物类P300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论述了各动物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模态下的类P300的主要结论,及P300在... 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被广泛用于研究正常人、患者和动物认知加工及其脑机制的重要电生理指标。本文就其起源、影响因素和动物类P300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论述了各动物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模态下的类P300的主要结论,及P300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最后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基于P300的动物认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类P300 动物认知
下载PDF
爬行动物:动物认知领域的新兴模式生物
4
作者 郭家源 祁玥 +3 位作者 操姝蕙 杨翠 彭亮飞 赵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20世纪由于非生态相关性的实验设计及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限制,爬行动物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认知能力低下的脊椎动物。自21世纪始,动物认知领域迎来新契机,有关爬行动物认知的研究数量激增。现有的研究发现,爬行动物具有一系列不亚于哺乳动物... 20世纪由于非生态相关性的实验设计及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限制,爬行动物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认知能力低下的脊椎动物。自21世纪始,动物认知领域迎来新契机,有关爬行动物认知的研究数量激增。现有的研究发现,爬行动物具有一系列不亚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认知技能,表现出空间记忆、社会学习、数质鉴别甚至工具使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近20年来,爬行动物凭借其丰富的物种数量、繁多的生殖策略、社会类群多样等优点逐渐走进研究人员视野,填补了动物认知领域的空白,有希望成为认知领域新的模式生物。本文针对近年来爬行动物认知研究的部分方向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论述了爬行动物在认知研究的空间认知、数质鉴别、社会认知等方面作为模式生物的巨大潜力,并对爬行动物认知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动物认知 数质鉴别 空间认知 社会认知
原文传递
从方言熟语看客家人对山区动物的认知表现
5
作者 温恬 温昌衍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
从不同的方言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心理认知特征。在此,从客家方言中与动物有关的熟语考察客家人对山区动物的认知表现。考察发现客家人对山区动物的认知表现如下:一、对山区动物观察细致、认识深刻;二、对山区动物可怕的一面不太畏惧... 从不同的方言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心理认知特征。在此,从客家方言中与动物有关的熟语考察客家人对山区动物的认知表现。考察发现客家人对山区动物的认知表现如下:一、对山区动物观察细致、认识深刻;二、对山区动物可怕的一面不太畏惧,坦然视之;三、对身边动物的情感常常一分为二,正反并存;四、在动物身上赋予了山区人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人 方言熟语 动物认知
下载PDF
康德论动物认知
6
作者 南星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48,共7页
康德关于动物认知的思想和康德解释中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之争有密切关联。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考察,可以确定康德一方面反对笛卡尔式立场,认为动物不是纯然的机器,另一方面又反对迈尔的立场,否认动物具有任何意义上的理性。但在这两个极端之... 康德关于动物认知的思想和康德解释中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之争有密切关联。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考察,可以确定康德一方面反对笛卡尔式立场,认为动物不是纯然的机器,另一方面又反对迈尔的立场,否认动物具有任何意义上的理性。但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若干可能的立场,康德的文本不足以确定他究竟采取哪一种。康德在动物认知问题上表现出模棱两可,其根源在于他缺乏恰当的概念工具,以便将来自不同方面的考虑协调起来。一旦我们将康德的直观解读为吉布森的“动缘”,就可望同时容纳概念论与非概念论双方的核心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动物认知 概念论 直观 动缘
原文传递
动物元认知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婉宁 贾宁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7-1224,共8页
元认知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动物是否具有元认知是比较心理学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研究者们揭示元认知的系统发育根源,绘制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进化历程。本文对过去二十五年间主要的动物元认... 元认知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动物是否具有元认知是比较心理学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研究者们揭示元认知的系统发育根源,绘制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进化历程。本文对过去二十五年间主要的动物元认知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确定性监控范式、信息搜寻范式与信心判断范式三种常用的研究范式与对应的测量指标,概述了动物元认知研究领域中联想模型和元认知模型两种对立的解释倾向及其依据。针对联想模型与元认知模型的争论,提出改进研究范式来检验元认知模型与创新理论以整合模型两种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认知 比较心理学 认知监控 联想学习
下载PDF
中班幼儿对动物生命认知特点的研究
8
作者 张冯青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以78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4(生命认知维度:生长、繁殖、衰老、死亡)×2(认知领域:动物、非生物)两因素被试内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班幼儿对动物生命认知特点,发现中班幼儿对动物和非生物在生命认知各维度上的认知差异显著,不论... 以78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4(生命认知维度:生长、繁殖、衰老、死亡)×2(认知领域:动物、非生物)两因素被试内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班幼儿对动物生命认知特点,发现中班幼儿对动物和非生物在生命认知各维度上的认知差异显著,不论是在动物领域还是非生物领域,他们对生长、繁殖、死亡的理解都好于对衰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班幼儿 动物生命认知 生长 繁殖 衰老 死亡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连 张松 郭铁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建立脑卒中动物模型对探究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现存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中,主要有四血管阻断(4-VO)模型、两血管阻断(2-VO...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建立脑卒中动物模型对探究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现存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中,主要有四血管阻断(4-VO)模型、两血管阻断(2-VO)模型、双侧颈总动脉(CCA)狭窄模型、线栓模型、血栓栓塞模型、光凝栓模型、内皮素-1模型等。本文就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及认知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啮齿动物模型 动物认知评估
原文传递
养殖规模和风险认知对肉鸡养殖场防疫布局的影响:基于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泽颖 王济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9-508,共10页
重大动物疫病严重阻碍了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场区的合理防疫布局可在功能区和辅助设施建设方面保障生物安全。规模化养殖和农户的动物疫病风险认知是否促进场区防疫布局值得探讨。以我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6项防疫... 重大动物疫病严重阻碍了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场区的合理防疫布局可在功能区和辅助设施建设方面保障生物安全。规模化养殖和农户的动物疫病风险认知是否促进场区防疫布局值得探讨。以我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6项防疫布局要求作为分析框架,基于全国6省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首先通过泊松回归确定了养殖户实施防疫布局要求数量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养殖户整体防疫布局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规模化能显著提高防疫布局要求个数和整体防疫布局,动物疫病风险的认知程度对增加防疫布局要求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整体防疫布局未见有效作用。与风险认知相比,养殖规模对规范防疫布局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防疫布局 养殖规模 动物疫病风险认知
下载PDF
动物拉绳测试研究进展
11
作者 文超 王偲 温俊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3-1470,共8页
拉绳测试是比较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行为测试之一,已经用于测试多种鸟类、哺乳动物及无脊椎动物。探索动物通过拉绳获得食物等奖励的过程,可以评估动物对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本文总结了动物拉绳的方法以及不同动物类群拉绳的... 拉绳测试是比较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行为测试之一,已经用于测试多种鸟类、哺乳动物及无脊椎动物。探索动物通过拉绳获得食物等奖励的过程,可以评估动物对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本文总结了动物拉绳的方法以及不同动物类群拉绳的模式和特点,并重点阐述了不同拉绳测试所涉及的认知机制。动物拉绳时会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包括侧步(单侧肢体拉绳)和双步(肢体交错拉绳)。在拉绳测试中,绳子多水平或垂直方式排列,可以将不同数量或排列方式的绳子呈现给动物,以研究动物在解决拉绳问题时采用的认知机制。动物拉绳涉及先天行为、邻近原则、试错学习、手段-目的和感知反馈等机制。拉绳测试是研究动物认知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动物认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绳测试 动物认知 手段-目的 感知反馈
原文传递
鸽子概念形成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苏彦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7年第1期7-11,36,共6页
鸽子概念形成的研究从6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已有相当成果。现在已经证明,鸽子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体的概念、人造物体的概念、伪概念和抽象概念。但目前研究尚处于鸽子概念形成能力的确认阶段,对于概念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了解... 鸽子概念形成的研究从6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已有相当成果。现在已经证明,鸽子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体的概念、人造物体的概念、伪概念和抽象概念。但目前研究尚处于鸽子概念形成能力的确认阶段,对于概念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了解得还很少。本文主要介绍鸽子概念形成研究中涉及的概念类型、分类能力的等级水平和概念形成的机制等三方面内容,并指出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这类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形成 鸽子 分类 动物认知
下载PDF
《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述评
13
作者 孔慧芳 袁婧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生物语言学是目前国际语言研究的热点,但将抽象的音系学研究置于生物语言学大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并不多见。哈佛大学音系学博士Bridget D.Samuels师从著名的生物语言学家Boeckx,其撰写的《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一书... 生物语言学是目前国际语言研究的热点,但将抽象的音系学研究置于生物语言学大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并不多见。哈佛大学音系学博士Bridget D.Samuels师从著名的生物语言学家Boeckx,其撰写的《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一书对该领域进行了全新探索,反映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旨在为国内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系结构 动物认知 生物语言学
下载PDF
部分理解几何学
14
作者 科林.艾伦 王小红 孙文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91,共10页
文章论证了语言学上的表达只是对于意义的部分近似,意义产生于复杂神经动力学及实际情境中。认知属于高维系统,而语言描述则处于低维,文章提出采用一种几何学类比模型来揭示后者对前者的抽象。几何投影和切面的概念也揭示出,语言学对于... 文章论证了语言学上的表达只是对于意义的部分近似,意义产生于复杂神经动力学及实际情境中。认知属于高维系统,而语言描述则处于低维,文章提出采用一种几何学类比模型来揭示后者对前者的抽象。几何投影和切面的概念也揭示出,语言学对于心理内容的抽象是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复杂认知状态与其抽象之间的联系的,也是支持客观相似性的主张的。通过类比模型方式我们知道,即使我们在描述非人类动物心理状态时,与人类的认知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但可以以其他方式去近似,因此,心理状态归因对于科学目的而言是充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实用主义 意图的解释 动物认知 语言 心理状态归因 认知动力学
下载PDF
鸦科鸟类认知研究回顾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琳 罗云超 李忠秋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6-831,共26页
动物认知能力高低及认知在动物中的进化是动物研究领域面对的难题之一。鸦科鸟类在工具使用、情景记忆、抑制控制等方面有着与类人猿媲美的优异表现。本文对过去三四十年间主要的鸦科鸟类认知研究进行了分类与汇总,并将上述认知研究划... 动物认知能力高低及认知在动物中的进化是动物研究领域面对的难题之一。鸦科鸟类在工具使用、情景记忆、抑制控制等方面有着与类人猿媲美的优异表现。本文对过去三四十年间主要的鸦科鸟类认知研究进行了分类与汇总,并将上述认知研究划分为一般认知、物理认知、社会认知等三类。一般认知能力或者称为认知基础,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能力因素,是在解决不同问题时都能表现出来的相同的心理特质;物理认知指个体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主要包括客体永久性、数能力、工具的使用等;社会认知主要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本文介绍了上述三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旨在为国内动物认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鸦属的鸟类,对于鸦科中其他鸟类或是雀形目中其他鸟类的认知研究尚不充足。此外,鸦科鸟类的社会性、分布范围、觅食策略等生态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生态因素对鸦科鸟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或是结合鸦科鸟类的生境及习性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科动物 动物认知 推理能力 社会认知 比较心理学
原文传递
动缘:动物心智问题的新方法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CSSCI 2021年第4期62-70,156,共10页
传统观点认为,外部世界的意义由动物的心理处理机制所赋予。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来自生态心理学的激烈反驳。但是,由于生态心理学在理论发展中较少谈论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因此其理论的物理基础或生物机制是否存在,也备受传统表征主义和... 传统观点认为,外部世界的意义由动物的心理处理机制所赋予。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来自生态心理学的激烈反驳。但是,由于生态心理学在理论发展中较少谈论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因此其理论的物理基础或生物机制是否存在,也备受传统表征主义和计算主义学者的质疑与诟病。然而,通过对新近神经学界一些研究成果的调查,发现了外部世界的意义实际上可以通过动物的感知器官直接获取到,这无疑为反表征主义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神经科学支持。同时,也论证了动物心智并非我们传统认为的那样简单,心理表征及其相关理论实际上并不是解释心智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缘 心理表征 动物心智 动物认知 社会动缘
原文传递
动物的失匹配负波研究进展
17
作者 鲜雪梅 张小琴 方光战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5-825,共11页
失匹配负波(MMN)是由重复刺激序列(即标准刺激)中偶然出现的、与标准刺激有可辨别差异的偏差刺激所诱发的一种持续时间较短、极性为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失匹配负波在人类和动物中普遍存在,并可在视、听、嗅等多种模态中诱发,其出现... 失匹配负波(MMN)是由重复刺激序列(即标准刺激)中偶然出现的、与标准刺激有可辨别差异的偏差刺激所诱发的一种持续时间较短、极性为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失匹配负波在人类和动物中普遍存在,并可在视、听、嗅等多种模态中诱发,其出现不依赖于注意,所以反映了大脑对知觉环境变化的自动感知,对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对不同类群动物失匹配负波研究、失匹配负波产生机制、发生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厘清该生理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为动物认知潜在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最后文章对动物失匹配负波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匹配负波 动物认知 机制 发生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Exploration behaviour and behavioural flexibility in orb-web spiders: A review 被引量:1
18
作者 Thomas HESSELBER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13-327,共15页
Orb-web spiders and their webs constitute an ideal model system in which to study behavioural flexibility and spatial cognition in invertebrates due to the easily quantifiable nature of the orb web. A large number of ... Orb-web spiders and their webs constitute an ideal model system in which to study behavioural flexibility and spatial cognition in invertebrates due to the easily quantifiable nature of the orb web.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demonstrate how spiders are able to modify the geometry of their webs in response to a range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adapt their webs to spatial constraint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is impressive web-building flexibility in these cognitively limited animals remain poorly explored. One possible mechanism though may be spatial learning during the spiders' exploration of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xploration behaviour, the reliance on simple behavioural rules, and the use of already laid threads as guidelines for web-building in orb-web spiders. The focus is on the spiders' ability to detect and adapt their webs to space limitations and other spatial disruptions. I will also review the few published studies on how spatial information is gathered during the exploration phase an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use of 'cognitive map'-like processes in spiders. Finally, the review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design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shed light on whether spiders gather metric information during the site exploration (cognitive map hypothesis) or rely on more simple binary inform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ly laid threads to build their webs (stigmergy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cognition Spider web-building STIGMERGY Cognitive maps Exploration behaviour Behavioural plasticity
原文传递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in Paschim Kusaha Village of Koshi Tappu Wildlife Reserve, Sunsari District, Nepal 被引量:1
19
作者 Deepa KARKI Nabin POUDEL +4 位作者 Sweta DIXIT Sijar BHATTA Bharat GOTAME Man Kumar DHAMALA Dipak KHADK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1022-1029,共8页
Human-wildlife conflict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trouble-causing issues in many areas of Nepal including Eastern Nepal.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human-wildlife conflict status in Paschim Kusaha Village of Koshi Tappu W... Human-wildlife conflict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trouble-causing issues in many areas of Nepal including Eastern Nepal.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human-wildlife conflict status in Paschim Kusaha Village of Koshi Tappu Wildlife Reserve(KTWR), Sunsari District, Nep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7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household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interview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ost destructive wild animals were wild elephants, wild boar,and wild water buffalo and the most raided crops were paddy(63.83 %), maize(19.15%), and potato(17.02%). Most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humans and wildlife were recorded at night(after dusk and before dawn)(78.72%). Local people were suffering from damage of physical properties, human harassment or nuisance, and depredation of cropland due to wild animals.A total of 70% of respondents ha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onservation despite disturbing human mortality records(22death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from the reserve area and surrounding. Awareness of wildlife behavior together with conservation and easy access to compensation schemes were suggested to minimize conflict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measures crop damage human-wildlife conflict people’s perception
原文传递
Evolved to adapt: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anim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被引量:2
20
作者 Oren KOLODNY Shimon EDELMAN Arnon LOTEM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50-367,共18页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behavioral sequences that gives rise to anim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behavioral evolution. Numerous studies have recently documented the abundance a...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behavioral sequences that gives rise to anim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behavioral evolution. Numerous studies have recently documented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innova- tive and creative behaviors between and within species, yet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or to act creatively has mainly been described and quantified as a measure of animals' cognitive ability without explicit reference to cognitive mechanisms that may account for these behaviors. Here we discuss the creative process from a computational point of view and suggest such a mechanistic frame- work. In light of recent research on human creativity, animal learning, and animal problem solving, we suggest that animal crea- tivity is best understood as the production of context-appropriate novel behavioral sequences, which may be facilitated by the ability to learn the regulariti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o represent them hierarchically, allowing for generalization. We present a cognitive framework that we recently developed, which employs domain-general mechanisms and has been used in the modeling of a range of sequential behaviors, from animal foraging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y it to behavioral innovation. In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we show how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behavior can be produced by this learning mechanism, as it constructs a network representing the statistical regular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We use the simul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particular cognitive parameters in this process and to highlight the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dynamics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 on crea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ATIVITY INNOVATION EVOLUTION Learning Animal innovation Behavior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