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和动电修复铀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
作者 万芹方 邓大超 +1 位作者 柏云 夏传琴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8-156,共9页
核工业的发展,导致重金属铀的排放和扩散,造成了地表局部土壤的污染,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铀的特殊性和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如何修复铀污染的土壤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土壤中铀的形态特征、植物修复和... 核工业的发展,导致重金属铀的排放和扩散,造成了地表局部土壤的污染,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铀的特殊性和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如何修复铀污染的土壤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土壤中铀的形态特征、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约因素、优势和局限性、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的互补性进行了讨论,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使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相结合,植物修复用于大面积、中低浓度铀污染土壤的修复,动电修复应用于较高浓度、环境恶劣、深层的铀污染,两者的结合将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铀 植物修复 螯合剂 动电修复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动电修复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时文歆 邱晓霞 +2 位作者 于水利 梁雨 冯伟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6期670-673,共4页
动电修复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方法.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设计和操作要素,分析了动电修复中铅污染土壤的效果与机理,考察了pH值的变化规律和成因,进而探讨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镉、铬、砷和汞的可行性.
关键词 动电修复 重金属 受污染土壤 地下水
下载PDF
动电修复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时文歆 于水利 +1 位作者 邱晓霞 冯伟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通过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动电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过程中 pH值、电流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铅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阴极附近外,动电修复可以使80%的土壤酸化,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动电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过程中 pH值、电流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铅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阴极附近外,动电修复可以使80%的土壤酸化,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在部分区域实现了铅的迁移,但在靠近阴极的区域内出现了高浓度铅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 土壤和地下水 铅污染
下载PDF
铅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席永慧 周光华 杨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5-168,共4页
通过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试验,分别考察了动电修复技术在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情况下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过程中监测两极电极池中的pH值以及土样中电流的变化;试验结束后,测定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和土壤的含水率,并... 通过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试验,分别考察了动电修复技术在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情况下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过程中监测两极电极池中的pH值以及土样中电流的变化;试验结束后,测定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和土壤的含水率,并计算了每组试验中铅的去除率。结果表明:修复时间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也相应提高,并最终趋于一个极值;含水率对去除率也有重要影响,含水率越大修复效果越显著。并对动电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 铅污染土壤 含水率 去除率
下载PDF
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动态 被引量:6
5
作者 林君锋 杨江帆 杨广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8,共5页
介绍污染土壤原位动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探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良技术、过程建模以及应用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说明动电修复技术是一种较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能显著强化土壤基质中污染物的传质过程,且具... 介绍污染土壤原位动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探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良技术、过程建模以及应用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说明动电修复技术是一种较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能显著强化土壤基质中污染物的传质过程,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以及修复彻底等优点,目前已引起环境科学者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 技术工艺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10
6
作者 林君锋 李玉林 +1 位作者 王果 崔喜勤 《武夷科学》 2004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动电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是指通过直流电场力的作用 ,溶解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 ` 电迁移、电渗流、电泳和自由扩散等过程穿过土壤移向电极区 ,富集在电极区的... 本文综述了动电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是指通过直流电场力的作用 ,溶解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 ` 电迁移、电渗流、电泳和自由扩散等过程穿过土壤移向电极区 ,富集在电极区的重金属污染物用工程化的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费用低且处理较彻底、不需挖掘被处理的土壤、所需的化学试剂少、工程操作方便和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等优点 ,是一门较有发展潜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近年来已引起环境科学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技术 重金属 污染土壤
下载PDF
铅污染原状土的动电修复试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席永慧 杨洋 周光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104,共4页
对铅污染的原状土壤在不同修复时间下的修复效果和采用极性交换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电导率、pH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样中含水率、电导率、pH值和铅的分布,并对每个试验中铅的去除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对铅污染的原状土壤在不同修复时间下的修复效果和采用极性交换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电导率、pH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样中含水率、电导率、pH值和铅的分布,并对每个试验中铅的去除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相应提高,采用极性交换技术,去除率明显提高。并对动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 原状土 极性交换 去除率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动电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振萍 谢海东 +1 位作者 张浩 姚振 《青海环境》 2022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更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长,植物或微生物不能将其降解,在农作物的可食部位过量积累后通过食物链等途径传递给人或动物,...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更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长,植物或微生物不能将其降解,在农作物的可食部位过量积累后通过食物链等途径传递给人或动物,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本文从动电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影响因素和研究展望三个方面综述了动电修复技术,旨在找出影响动电修复技术的关键因子,为动电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意见,强化动电修复技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动电修复技术 农作物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动电修复技术
9
作者 侯钧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19年第3期218-218,220,共2页
动电修复是一种比较新型和高效的去除土壤和地下水里面污染物的方法。在充分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下,考虑整体的设计和操作要素,人们可以对动电修复中的铅污染土壤效果和机理进行分析,然后观察pH值的变化规律和具体的成因,然后对动电修复... 动电修复是一种比较新型和高效的去除土壤和地下水里面污染物的方法。在充分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下,考虑整体的设计和操作要素,人们可以对动电修复中的铅污染土壤效果和机理进行分析,然后观察pH值的变化规律和具体的成因,然后对动电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地下室 动电修复
下载PDF
砷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评价
10
作者 SOON-OH KIM +3 位作者 WON-SEOKKM KYOUNG-WOONG KIM 赵玉军(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动态》 2005年第6期7-14,共8页
在实验室和野外场地,对用于修复细颗粒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动电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地论证了动电修复技术的潜力。土壤受到砷污染是一个影响到土地使用和地下水水质的严重问题。本文就动电技术对两种土壤样品中砷的去除进行了评估... 在实验室和野外场地,对用于修复细颗粒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动电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地论证了动电修复技术的潜力。土壤受到砷污染是一个影响到土地使用和地下水水质的严重问题。本文就动电技术对两种土壤样品中砷的去除进行了评估:一种土样是人工污染砷的高龄石粘土;另一种土样是从Myungbong(MB)金矿地区采集的含有砷的尾矿样品。通过使用3种不同类型的阴极电解液:脱离子水(DIW)、磷酸钾(KH2PO4)和氢氧化钠(NaOH),对增强剂的功效进行评估。高龄石粘土样品的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磷酸盐对砷的阴离子的交换作用,在萃取砷8寸磷酸钾是最有效的增强剂;另外,在去除尾矿样品中的砷8寸,氢氧化钠是最有效的增强剂。可以通过砷的解吸附和含砷矿物的分解,加速砷离子的迁移以及氢氧化钠使土壤pH值增加的事实,对试验结果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 增强剂 高龄石粘土 尾矿样品
下载PDF
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林君锋 崔喜勤 +1 位作者 王果 李玉林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85-2589,共5页
以钢铁厂附近废地的重金属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效果与其各化学形态的关系,讨论了电能消耗。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其动电去除效率顺序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即吸... 以钢铁厂附近废地的重金属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效果与其各化学形态的关系,讨论了电能消耗。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其动电去除效率顺序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即吸附性越弱的形态,其去除率越高,如交换态去除率>95%;吸附性越强的形态,其去除率越低,如有机态和残留态去除率低于29%;对于不同重金属,高移动性和弱吸附性的重金属较弱移动性和强吸附性的重金属去除效果好,即各形态的Cd、Cu和Zn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应形态Pb的去除率;能耗分析表明,实验时间超过96 h后,在电能有较大消耗的同时,重金属去除率却提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 重金属 化学形态
原文传递
铅锌矿区土壤镉污染的动电修复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水利 时文歆 +1 位作者 冯伟明 崔崇威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78-80,共3页
以镉污染的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动电修复中通电时间和施加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通电时间可提高镉的去除比例,通电7d后从阳极开始的18cm范围内镉含量显著降低;提高操作电压,也可提高镉的去除率.但由于阴极处pH较高,试... 以镉污染的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动电修复中通电时间和施加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通电时间可提高镉的去除比例,通电7d后从阳极开始的18cm范围内镉含量显著降低;提高操作电压,也可提高镉的去除率.但由于阴极处pH较高,试验中均发现此处高浓度镉的富集.在阴极和土壤之间加设阳离子交换膜,使整个土样均保持较低的pH值,避免了阴极附近pH值的升高,防止了镉的富集.图6,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土壤污染 镉污染 动电修复技术
原文传递
电动修复时间对铅污染土处理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洋 席永慧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29-1333,共5页
通过4个试验,分别考察了铅污染土壤在不同修复时间下的修复效果,分析了实验过程中电流、电导率、pH的变化以及实验完成后土样中含水率w、电导率、pH值和铅离子的分布,并对每个试验中铅的去除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增长... 通过4个试验,分别考察了铅污染土壤在不同修复时间下的修复效果,分析了实验过程中电流、电导率、pH的变化以及实验完成后土样中含水率w、电导率、pH值和铅离子的分布,并对每个试验中铅的去除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增长污染物的去除率相应提高。最后,对动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对该技术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电修复 铅污染土 去除率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飒 罗亚田 《武夷科学》 2007年第1期53-57,共5页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绿色修复技术.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并设计,模拟和通过实验分析了动电修复中pH值的变化规律与Cu+2污染土壤的去除效果,进而探讨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离子可行性.。
关键词 动电修复 重金属 受污染土壤
下载PDF
动电技术在铬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健 邱胜鹏 +1 位作者 魏榕 曾睿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年第8期6-9,共4页
对铬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技术的行为机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铬在土壤中的价态、形态及吸附作用对动电修复的影响,并列举一些铬污染土壤动电修复的改良技术。最后对动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对该技术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污染土壤 动电修复
下载PDF
Improvement in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Pb-contaminated soil near lead acid battery factory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宗平 Jeremiahvan DOREN +1 位作者 方战强 李伟善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088-3095,共8页
To improve the conventional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Pb-contaminated soil,the Pb-contaminated soil near a lead acid battery factor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was electrokinetically remedied with po... To improve the conventional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Pb-contaminated soil,the Pb-contaminated soil near a lead acid battery factor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was electrokinetically remedied with polarity exchange technique.The variations in Pb removal efficiency and the soil p H value with the treatment time and the exchange polarity interval were determined.It is foun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Pb reaches a maximum of 87.7% when the voltage gradient is 1 V/cm and the exchange polarity interval is 48 h.This value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conventional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61.8%).Additionally,the "focusing effect" which appears in the conventional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can be avoided,and thus additional chemicals are not needed for the polarity exchange technique.The mechanism of Pb electromigration behavior in soil during the treatment with the polarity exchange technique was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polarity exchanges Pb-contaminated soil
下载PDF
Cell and gene therapy for arrhythmias: Repair of cardiac conduction damage 被引量:3
17
作者 Yong-Fu Xi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47-158,共12页
Action potentials generated in the sinoatrial node (SAN) dominate the rhythm and rate of a healthy human heart. Subsequently, these action potentials propagate to the whole heart via its conduction system. Abnormali... Action potentials generated in the sinoatrial node (SAN) dominate the rhythm and rate of a healthy human heart. Subsequently, these action potentials propagate to the whole heart via its conduction system. Abnormalities of impulse generation and/or propagation in a heart can cause arrhythmias. For example, SAN dysfunction or conduction block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can lead to serious bradycardia which is currently treated with an implanted electronic pacemaker. On the other hand, conduction damage may cause reentrant tachyarrhythmias which are primarily treated pharmacologically or by medical device-based therapies, including defibrillation and tissue ablation. However, drug therapies sometimes may not be effective or are associated with serious side effects. Device-based therapies for cardiac arrhythmias, even with well developed technology, still face inadequacies, limitations, hardwar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challenges. Therefore, scientists are actively seeking other alternatives for antiarrhythmic therapy. In particular, cells and genes used for repairing cardiac conduction damage/defec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various studie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Despi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excitation and conduction systems of the heart, cell and gene-based strategies provide novel alternatives for treatment or cure of cardiac arrhythmia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some highlights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therapy gene therapy conduction repair ARRHYTHMIA
下载PDF
Sorption, Desorption, Remediation and Fert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Clay Soil
18
作者 Ikrema Hassan Eltayeb Mohamedelhass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10期1274-1284,共11页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lay soil of Medicine Hat, Alberta, Canada. Also, the soil fertility after the desorption tests was investigated. Sorption of copper ...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lay soil of Medicine Hat, Alberta, Canada. Also, the soil fertility after the desorption tests was investigated. Sorption of copper by a clay soil was examined using copper solutions with concentrations from 1,000 mg/L to 5 mg/L. The influence of copper concentration and pH on desorption was also studied.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was carried on soil specimen spiked with copper. Soil fertility parameters for specimens acidized by electrolysis reactions and nitric, hydrochloric, and citric acid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results, the adsorption of copper by the soil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and Langmuir isotherm represents the data. Desorption of copper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copper in the soil and the decrease ofpH. At pH of 5.75 -4- 0.25, the maximum desorption was 16.5% of initial copper and the minimum was 4.2%. In tests with similar copper concentrations, the maximum desorption was 76.6% in the test with pH of 2. Electrokinetics reduced the pH of soil near the anode to 2.1 and removed 86% of copper. Soil specimen acidized by electrolysis reactions preserved favourable fertility parameters compared with specimens acidized by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PTION DESORPTION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fertility.
下载PDF
Bridg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with chitosan-collagen film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欣 劳杰 顾玉东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3年第3期131-134,共4页
Objective: To seek new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Methods: In rat model with sciatic nerve defect, chitosan collagen film was sutured into conduit to bridge 5 mm , 10 mm nerve defects. Rats t... Objective: To seek new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Methods: In rat model with sciatic nerve defect, chitosan collagen film was sutured into conduit to bridge 5 mm , 10 mm nerve defects. Rats that underwent end to end anastomosis were taken as controls. General observa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histological study and imag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at 4, 8,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In 5 mm nerve defects, the quality of nerve regenera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For 10 mm nerve defect, nerve regeneration was inf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hitosan collagen film obviously degraded at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Chitosan collagen film conduit can be used to bridge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nerves Nerve regeneration Nerve conduit COLLAGEN CHITOS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