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期食管癌的DSA诊断与动脉内治疗(附75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谭孝华 许日初 +2 位作者 熊宗凡 莫雪红 唐春潮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2年第2期54-55,共2页
目的 探讨各段食管癌的血供 ,总结食管癌的DSA征象 ,寻找中晚期食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筛选 75例已经X线钡餐或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人 ,进行DSA检查和 1~ 3次以上的介入治疗。结果 各段食管癌的供血动脉不同 ,DSA的表现略有不... 目的 探讨各段食管癌的血供 ,总结食管癌的DSA征象 ,寻找中晚期食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筛选 75例已经X线钡餐或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人 ,进行DSA检查和 1~ 3次以上的介入治疗。结果 各段食管癌的供血动脉不同 ,DSA的表现略有不同 ,对介入治疗效果亦有差异 ,鳞癌比腺癌好 ,农村病人比城镇病人效果好 ,尤其是首次效果更明显。结论 DSA对各段食管癌的诊断和转移情况的判断有定性作用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中晚期食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 食管癌 DSA诊断 动脉内治疗
下载PDF
向左走or向右走?--低NIHSS评分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应该接受动脉内治疗吗?
2
作者 BHOGAL P BUCKE P +1 位作者 GANSLANDT O 李玮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6期624-625,共2页
1背景2015年关于急性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五项随机对照研究宣告血管内治疗春天的开始。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动脉内治疗方案随即被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指南,结束了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为唯一金标准的时代。
关键词 动脉内治疗 血管闭塞 急性卒中 NIHSS评分 患者 急性缺血性卒中 or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长期临床意义和治疗进展
3
作者 姚陈 孙云昊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116-1119,共4页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局部扩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致死性疾病。当腹主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为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时,又或者腹主动脉直径>3 cm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1]。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总死亡率为65%~85%...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局部扩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致死性疾病。当腹主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为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时,又或者腹主动脉直径>3 cm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1]。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总死亡率为65%~85%。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侵入性较小,围手术期死亡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目前是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病人首选治疗方式[2]。然而,EVAR术后的早期优势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丧失,且相比于开放手术有更高的再干预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内漏的形成[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内漏 动脉疾病腔内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并发支架相关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例
4
作者 崔金帅 李冠良 +2 位作者 李勇 张凤伟 马洪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406-1408,共3页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的急性疾病,每年发病率为0.05‰~0.30‰[1],目前常采用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由于Stanford分型较为简洁实用,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个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均称为Stanford A型,起源于...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的急性疾病,每年发病率为0.05‰~0.30‰[1],目前常采用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由于Stanford分型较为简洁实用,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个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均称为Stanford A型,起源于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均称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作为整体性组织,在某种原因下夹层类型有可能会相互转换。因此,本文报道了1例Stanford B型夹层发展为Stanford A型夹层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治疗 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2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阳 梁春阳 +4 位作者 张强 沈春森 罗永春 马尚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0-734,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1.3)岁,术中采用动脉溶栓25例和多模式溶栓治疗34例,2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时间分别为(5.3±0.9)h、(5.8±1.4)h,再通率分别为56.0%、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3个月后残障程度与年龄、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良好再通率相关。结论相比于动脉溶栓,多模式溶栓适用于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且再通率高。良好的血管再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前循环 动脉内治疗
原文传递
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基本原理及概述
6
作者 洪桂洵(译) 张小玲(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年第5期388-388,共1页
经导管动脉内治疗以其微创性、低毒性及高肿瘤杀伤力而在对治疗原发与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方面显示极大的价值。这些治疗,包括经动脉内栓塞、经动脉化疗药灌注、经动脉化疗栓塞(带或不带药物洗脱的颗粒)及90Yt放疗栓塞,目的是杀死肿... 经导管动脉内治疗以其微创性、低毒性及高肿瘤杀伤力而在对治疗原发与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方面显示极大的价值。这些治疗,包括经动脉内栓塞、经动脉化疗药灌注、经动脉化疗栓塞(带或不带药物洗脱的颗粒)及90Yt放疗栓塞,目的是杀死肿瘤,而保存正常肝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介入治疗 导管 肝脏恶性肿瘤 动脉化疗栓塞 动脉内栓塞 动脉内治疗 药物洗脱 微创性
下载PDF
脑动脉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隆飞 吴迪 +3 位作者 刘向荣 赵文博 丁玉川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5-158,共4页
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治疗卒中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该方法对治疗时间窗及入选标准的严格限制,临床上仅有极少患者可在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治疗。亚低温治疗是通过物理或药物治疗的方法将人体全身或局部温... 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治疗卒中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该方法对治疗时间窗及入选标准的严格限制,临床上仅有极少患者可在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治疗。亚低温治疗是通过物理或药物治疗的方法将人体全身或局部温度降低至目标值,从而产生治疗或保护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内治疗 低温治疗 神经保护 综述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2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余 牟玮 +3 位作者 李强 张辉 刘平 谭轶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649-1650,共2页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疾病[1],临床以急性腹痛为起病症状,
关键词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血管腔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主动脉弓解剖分型新认识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范卫东 魏慧娜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分型对主动脉腔内技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到2018年5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发生逆撕或内漏病例。分析CTA图像、植入支架尺寸和特性、新发病变的时间、位置特点、病变形态、累及范围与主动脉弓部形态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分型对主动脉腔内技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到2018年5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发生逆撕或内漏病例。分析CTA图像、植入支架尺寸和特性、新发病变的时间、位置特点、病变形态、累及范围与主动脉弓部形态关系。[结果]发现新发病变用新的FAN氏分类法,FAN1、FAN2、FAN3分类法(简称F1、F2、F3),能够全面解释,并指导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及支架的选择。[结论]FAN氏分类法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弓形态 动脉弓分型 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下载PDF
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中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瑞广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1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6月,以此期间该院收治的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为研究样本,共方便选择72例,将其随机编号,采取抽签法分对照组、试验组,各36例... 目的分析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6月,以此期间该院收治的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为研究样本,共方便选择72例,将其随机编号,采取抽签法分对照组、试验组,各36例,前者给予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者应用动脉腔内治疗技术,比较治疗成功率、通畅率、踝肱指数(ABI)、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并发症率。结果试验组成功率、术后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4.45%、80.00%,与对照组91.67%、8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0.084,P>0.05);两组治疗前ABI、MNCV、SNC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为2.78%,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结论在严重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中,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后者安全性更高,但二者均存在再狭窄风险,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内治疗技术 踝肱指数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治疗的患者选择:两项随机试验研发和验证的一个临床决策工具
11
作者 崔玥(译) 安红 武力勇(校)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18年第5期245-245,共1页
目的利用临床决策工具预测个体治疗的疗效,以改善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方法用2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数据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背景荷兰的16家医院(检测组)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的58家医院(验证组)。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内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治疗
12
作者 李宏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0-480,共1页
为了在一个社区医疗中心确定动脉内疗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的Belisle等对2004年6月-2007年4月接受治疗的连续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应用以下疗法治疗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药... 为了在一个社区医疗中心确定动脉内疗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的Belisle等对2004年6月-2007年4月接受治疗的连续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应用以下疗法治疗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药物溶栓、动脉内血管扩张药、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血管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内治疗 血管内支架置入 社区医疗中心 血管扩张药 血管成形术 卒中患者 药物溶栓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动脉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铜强 石钦 熊斌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283-295,共13页
动脉内治疗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最被认可且最常用的方式。近年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经动脉放射栓塞(TARE)逐渐被关注,并在中晚期HCC的治疗中取得令人欣喜的疗效。同时,随着越来... 动脉内治疗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最被认可且最常用的方式。近年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经动脉放射栓塞(TARE)逐渐被关注,并在中晚期HCC的治疗中取得令人欣喜的疗效。同时,随着越来越多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涌现,HCC的治疗已进入系统治疗时代,极大地改变了HCC的治疗方式。动脉内治疗联合系统治疗的临床获益和方案探索也正在被持续关注。文章就动脉内治疗中常用的TACE、HAIC以及TARE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动脉内治疗 动脉化疗栓塞 动脉灌注化疗 动脉放射栓塞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治疗的患者选择:两项随机试验研发和验证的一个临床决策工具
14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年第8期616-616,共1页
目的利用临床决策工具预测个体治疗的疗效,以改善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方法用2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数据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背景荷兰的16家医院(检测组)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的58家医院(验证组)。
关键词 临床决策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内治疗 随机试验 工具 患者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多变量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对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沈焕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4期182-184,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影响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在该院就诊,近期(2013年1月—2016年12月时期)收治确定诊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共198例患者,依据其自身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的区别分为保守组与PTA...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影响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在该院就诊,近期(2013年1月—2016年12月时期)收治确定诊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共198例患者,依据其自身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的区别分为保守组与PTA组。保守组103例采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PTA组95例在保守组之上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治疗。将两组静息疼痛缓解、截肢率、跛行距离、溃疡愈合率、患者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等等。结果从ABI指数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P>0.05),PTA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有较大幅度提升,治疗后PTA组效果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组有1例患者截肢(1.05%),63例溃疡愈合(66.32%),静息疼痛77例缓解(81.05%),保守组7例截肢(8.74%),37例溃疡愈合(35.92%),24例疼痛缓解(23.30%),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明显确切,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低,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内治疗 糖尿病神经病变 疗效分析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主动脉腔内治疗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方涛 王端 戴向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经皮穿刺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可减低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伤口相关并发症,而手术费用无明显差异,可作为股动脉切开安全有效的替代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治疗 完全经皮穿刺 动脉切开 动脉夹层 动脉
下载PDF
3D打印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个体化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磊 刘纯 +2 位作者 郭小梅 潘友民 郑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个体化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包括病变邻近主动脉弓远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例1),病变累及升主动脉但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逆撕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个体化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包括病变邻近主动脉弓远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例1),病变累及升主动脉但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逆撕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2)和解剖迂曲的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病例3)。通过3D打印模型制定个体化腔内治疗方案。结果:根据3D打印模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病例1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开窗,病例2行单纯腔内修复,病例3行腔内隔绝术;3例患者术中造影均显示无内漏,开窗血管血流通畅,无支架移位、截瘫、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3例均无内漏,假腔或瘤体血栓机化,无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结论:3D打印技术有助于复杂主动脉疾病最优化、个体化腔内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内治疗 动脉 动脉疾病 支架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对股腘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患者术后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倪荆为 胡雅琴 张龙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对股腘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患者术后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健...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对股腘动脉狭窄腔内治疗患者术后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估2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知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生活质量(食欲、精神状况、睡眠质量、家庭理解与配合、日常生活);比较出院后6个月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宣教后观察组患者食欲、精神状况、睡眠质量、家庭理解与配合、日常生活情况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12%,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可明显改善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患者术后自我管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股腘动脉内治疗 自我管理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除疽生肌膏联合介入动脉腔内治疗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阳端 赵石垒 +1 位作者 陈琛 荆轶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11期2206-2210,2214,共6页
目的观察除疽生肌膏联合介入动脉腔内治疗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就诊于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热毒血瘀,气阴两伤证糖尿病足坏疽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除疽生肌膏联合介入动脉腔内治疗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就诊于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热毒血瘀,气阴两伤证糖尿病足坏疽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和动脉腔内治疗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外用除疽生肌膏治疗。治疗1个月以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相关指标(创面面积、创面氧分压、溃疡以及坏疽长径,创面pH值)、生长因子水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32/39)明显高于对照组82.05%(3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创面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创面面积、溃疡以及坏疽长径,创面pH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创面氧分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创面面积、溃疡以及坏疽长径,创面pH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PD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EGF、PD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疽生肌膏联合介入动脉腔内治疗术能够有效减轻糖尿病足坏疽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创面愈合指标,升高血清生长因子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疽生肌膏 动脉内治疗 糖尿病足 坏疽 中医外治
下载PDF
PCI术联合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对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楚林 吴强 +4 位作者 徐名伟 林宇鹏 刘琳琪 陈晓英 洪晓华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6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发生率的影响及急性期...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发生率的影响及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入院的100例AMI患者为研究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组为观察组,冠脉内未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MVA发生率及急性期(PCI术后7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及出血并发症,记录患者PCI术前及PCI术后7 d 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心率(HR)、脉压差(PP)、QT离散度(QTd)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MVA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CI术后急性期(PCI术后7 d)MAC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CI术后7 d NT-proBNP、HR、PP、QTd较对照组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未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能更好地降低患者MVA发生率,减少急性期MACCE及改善PCI术后NT-proBNP、HR、PP、QTd指标,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内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