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技术治疗双侧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合并多发穿透性主动脉溃疡1例
1
作者 练文卓 崔立强 +3 位作者 来志超 刘昌伟 郑月宏 倪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66-768,共3页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covered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ortic bifurcation,CERAB)技术是近些年逐渐推广使用的处理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手段,与对吻支架技术相比,CERAB技术更加接近主髂动脉分叉处的解剖及...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covered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ortic bifurcation,CERAB)技术是近些年逐渐推广使用的处理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手段,与对吻支架技术相比,CERAB技术更加接近主髂动脉分叉处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利于降低对吻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发生率,提高远期通畅率。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双侧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合并腹主动脉多发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患者的病历资料,在通过采用CERAB技术成功恢复双髂动脉血运的同时隔绝了腹主动脉多发PAU,改善了患者腹痛及下肢缺血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技术 对吻支架技术 动脉穿透性溃疡
下载PDF
胎儿脑动脉分叉部中层平滑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刚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李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7-268,274,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脑动脉分叉部中层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的构筑发育过程及特点.方法收集12~28周人类胚胎共17例,胎龄各相差1周,男女不限.对不同胎龄胚胎Willis环周围的脑动脉分叉部行三维组织切片,观察中层SMC的构筑发...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脑动脉分叉部中层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的构筑发育过程及特点.方法收集12~28周人类胚胎共17例,胎龄各相差1周,男女不限.对不同胎龄胚胎Willis环周围的脑动脉分叉部行三维组织切片,观察中层SMC的构筑发育过程及其有无先天缺陷.结果胎儿Willis环周各脑动脉中层SMC在1.1~9.0层之间;70.6%的胎儿在脑动脉个别分叉部发现中层SMC缺陷;所取标本的30.3%发现中层SMC缺陷.结论胎儿脑动脉中层SMC随胎龄增长而增多,但28周内不超过9.0层;本研究发现胎儿脑动脉分叉部存在先天性SMC缺陷.这将有助于对脑动脉瘤病因假说的理解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发生 动脉分叉部中层 平滑肌细胞 组织学 胎儿 SMC 发育过程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谭庆晶 古联 +3 位作者 王天保 季兴 张德敏 江志滨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查86例(172侧)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CCA)远心段至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血管形态、管腔结构,了解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并检测...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查86例(172侧)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CCA)远心段至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血管形态、管腔结构,了解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并检测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测并比较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水平。结果 86例(172侧)患者中,颈动脉分叉呈直弯分叉型96侧(55.81%),弯分叉型58侧(33.72%),直分叉型18侧(10.47%),直弯分叉型构成比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3种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的PSV、EDV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直弯分叉、弯分叉类型其PSVICA/PSVCCA明显高于直分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HR、MAP、CVP和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弯分叉的CI明显低于直分叉(P<0.05)。直分叉类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可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及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逆向半回收-改良的Solumbra取栓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8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忠军 范铁平 +1 位作者 赵旭生 李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7-1108,共2页
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脑梗死范围常常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仅为10%左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3]。尽管2015年MRCLEAN、ESCAPE、SWIFTPRIME... 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脑梗死范围常常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仅为10%左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3]。尽管2015年MRCLEAN、ESCAPE、SWIFTPRIME、EVASCAT及EXTEND等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取栓技术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也得到了指南的一致推荐[4,5],然而对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血栓负荷量大、再通难度大、手术耗费时间长、疗效差、缺少高效的再通方法[6,7]。因此我们尝试用逆向半回收改良的Solumbra治疗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并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分叉部 血管内治疗 血管闭塞 取栓术 改良 回收 逆向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谭庆晶 季兴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723-1726,共4页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故正确认识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了解其与局部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重视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可更好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数字化...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故正确认识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了解其与局部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重视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可更好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数字化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指标",故利用其对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测量可为医学应用及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动脉分叉部 解剖测量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分型与分支管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玮 何跃 +3 位作者 陈如东 罗班 杨勇 于加省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型与两分支管径的关系。方法以14例偏侧型动脉瘤和8例经典型动脉瘤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测量患侧MCA两支干起始处的管径并计算其支干管径比,对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型与两分支管径的关系。方法以14例偏侧型动脉瘤和8例经典型动脉瘤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测量患侧MCA两支干起始处的管径并计算其支干管径比,对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偏侧型和经典型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双干型MCA,两分支管径相差较小的多发生经典型动脉瘤,相差较大的多发生偏侧型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偏侧型动脉 经典型动脉 管径比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建忠 杨鹏飞 +4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赵文元 许奕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 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8
作者 王开杉 陈渝杰 +3 位作者 唐俊 朱刚 胡荣 缪洪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52-2259,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影像,其中55例患者... 目的探讨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影像,其中55例患者采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患者出院及临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术后即刻及随访脑血管造影Raymond分级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随访CTA及MRA评估有无复发。结果55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栓塞,未见支架打开不良、支架打折等不良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82%),迟发性缺血2例(3.64%),未见围手术期出血事件。术后即刻造影致密栓塞(RaymondⅠ级)50例(90.91%),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3例(5.45%),RaymondⅢ级2例(3.64%)。40例患者于术后6~24个月获得影像随访,造影RaymondⅠ级38例(95%),RaymondⅡ级2例(5%);9例患者行CTA或MRA复查未见复发;术后随访动脉瘤栓塞效果较术后即刻好转。出院时mRS评分0~1分50例,2分1例,3分1例,4分2例,5分1例。获得4~24个月临床随访预后,mRS评分0~1分5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6分1例;出院时mRS评分较差患者临床随访mRS评分好转。结论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可,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分叉宽颈动脉 crossing Y形支架 弹簧圈栓塞 LEO支架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超声应用解剖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卫红 刘丰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4-256,共3页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动脉分叉部 应用解剖 解剖学依据 动脉造影 诊断方法 非侵入性 动脉 解剖标本 超声分析
下载PDF
颞下锁孔入路内镜下基底动脉分叉部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缪星宇 曹杰 师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部 神经内镜 颞下锁孔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爱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3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来我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36例,均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随访8~12个月,平均(10.3±0.3)个月,观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来我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36例,均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随访8~12个月,平均(10.3±0.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结局、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中,动脉瘤夹闭29例,动脉瘤夹闭结合包裹处理6例,仅单侧动脉瘤夹闭处理1例;随访结果:癫(癎)1例,失语4例,偏瘫8例;根据哥斯拉量表评分,重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5例,恢复良好27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动脉 脑内血肿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12
作者 辛涛 刘建民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张珑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84-1385,共2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颈内动脉分叉部 颈内动脉
下载PDF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13
作者 许尚臣 刘广存 +3 位作者 张玉宝 刘英超 刘波 刘树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 显微外科 颅内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首发症状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同时出血1例
14
作者 吴凌峰 曹文锋 吴晓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85-1485,共1页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d人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
关键词 动脉分叉部 双侧大脑 动脉 出血 神志不清 剧烈头痛 肢体抽搐 头晕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血流改变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响
15
作者 文戈 张雪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分叉部血流改变 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龙 杜贻庆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12期2001-2002,共2页
基底动脉分叉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该部位动脉瘤发病率高,手术夹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治疗中栓塞材料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改进,本文对各种用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 介入治疗 栓塞材料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闫亚洲 曾张伟 +5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221,共7页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 LVIS支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5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磊 杨余玲 +1 位作者 聂庆彬 毛更生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第5期290-291,共2页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8%-22%,其中分叉部动脉瘤约占80%。大脑中动脉瘤一旦破裂而未能及时救治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位置相对表浅,且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常合并局部血肿,显微手术可直视下夹...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8%-22%,其中分叉部动脉瘤约占80%。大脑中动脉瘤一旦破裂而未能及时救治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位置相对表浅,且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常合并局部血肿,显微手术可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同时清除血肿,该术式目前也是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 弹簧圈 支架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明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1期80-81,共2页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互相影响下导致的脑动脉壁呈瘤样异样突出,进而出现瘤样扩张,是常见的一种人类脑血管的常见疾病。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颅内出血的25%[1],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位,也...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互相影响下导致的脑动脉壁呈瘤样异样突出,进而出现瘤样扩张,是常见的一种人类脑血管的常见疾病。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颅内出血的25%[1],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位,也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后的SAH,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大,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进一步准确比较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特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例动脉圆锥周围血管患者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周围血管 动脉圆锥 脑血管意外 脑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 动脉分叉部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20
作者 陈旭东 陈东 +3 位作者 陈健良 陈洪 吴耀晨 吴中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报告及评价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对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GDC电解弹簧圈篮筐技术栓塞9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4例不全... 目的报告及评价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对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GDC电解弹簧圈篮筐技术栓塞9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4例不全栓塞,2例用球囊再塑形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例完全栓塞,1例不全栓塞。死亡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大脑前动脉梗塞,1例大脑中动脉梗塞。结论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术后严密观察意识及肢体活动情况,足量抗凝、扩容等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 血管内治疗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